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要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数学题?

2023-08-02 12:09 作者:奥数奥术师  | 我要投稿

学好数学,有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跳出做题人思维,以出题人思维来看待题目。

以这道题为例,通常学生看到数据不完整,便没有了尝试的欲望。

但如果切换身份——此刻的你,就是出题人,你打算在这里设置一个怎样的数据呢?

——如果我是出题人,我会设置一个正整数答案,因为这道题考察的重点是长方体与三棱柱体积的比较,所以没有必要在计算上设置过大难度。

接下来我会想,?处也就是这个几分之一的“几”,也必须是一个正整数。

再然后我会想,BC的数值在怎样的范围?

如图所示,BC不小于0,也不大于30,并且目测不超过30的一半。

提到“一半”,很自然的就把BC的长度与高30联系到了一起,也就是我们更关心BC占30的几分之几,而这个几分之几,又很自然的与“长方体倾斜后水流走几分之一”的“几分之一”联系到了一起。

于是我们就发现——

(流走的水×2):原来的水=BC:30

根据比例的性质,得到——

BC×(流走的水/原来的水)=60,其中"流走的水/原来的水"就是图中的“?”,即——

BC×?=60

最后只需对60进行因数对分解:60=1×60=2×30=3×20=4×15=5×12=6×10,再结合0<BC<30,可以得出?可能是3、4、5、6、10、12、15、20。

当然为了符合配图,?=4、5、6最佳。

所以作为一个很懒的出题人,这道题我会为它衍生?=4、5、6三个版本,分别用在例题、课堂巩固、课后习题。

如果我稍微勤快一点,我会改一改配图,把C点往B点方向移近一些,那么又能衍生出?=10、12、15、20四个版本。

当然,长方体的高也可以从30变成60、90、120。

又或者,我玩文字游戏——把“水会流出几分之一”改为“还剩下几分之几的水”。

甚至,我把条件与问题互换,已知BC的长度,求水会流出几分之几。

……

当你经常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数学题目,你看到的是不再是一道道“题目”,而是一类“题型”,同一类题型,可以更换数据,变成多题一解得“同款题”,如果再稍作变化,就成了“改编题”。

其实大部分的题都是抄来抄去,数字都懒得改的那种,稍微正式一点的考试,出题人才会去“改编”,而最高级的考试,比如某届竞赛、高考,才会有专门的命题组去“原创”。

所以,数学学科在考点有限的情况下,基本题型是有限的,成百上千的题型其实是由基本题型与基本题型的组合实现的,而千变万化题目则是由各种题型的“同款题”堆出来的。

说到底,这是一种数学建模思想,弱化具体数值,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一旦理解了题目背后的数学模型以及模型的变形,就能降维打击具体的数学题。

为什么要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数学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