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国:民族文化发展输出和学术普世化
文化的定义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是群体的精神思维载体,是模因在物质和行为上的外在表达。
文化的优劣取决于一个群体的精神思维的优劣,但是同时文化作为一种可被遗传的东西,也会决定精神思维的优劣。

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字,视觉(着装打扮,妆容),行为(音乐舞蹈,幽默方式),气质,三观,生存方式。文化和模因(memetics)的主要区别是,文化是一种更加外在的,有直接的物质和行为作为载体的东西。文化相当于是模因在具体体现。
因此文化和模因一样都有遗传性。
语言层面上,印欧语系横跨欧亚,基本词根和语法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而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更狠,除了图瓦语,雅库特语,其他突厥语言的互通率达到60%~90%。视觉文化上,不同文化圈也呈现内部高相似性,对外泾渭分明的特点。比如不同的印第安人民族部落之间即便语系都不同,着装打扮也有较高的相似性。

民族文化: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
工业发展指标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来说只是浅层数据。外表看再先进,如果内部文化发展弱势,那么这个国家在话语权和威望度方面依旧是不成功的,即便看似成功那也是泡沫,迟早会被戳破。所以文化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产物,同时优秀的文化能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民族文化代表社会发展的内部造血能力,是衡量国家社会发展潜力的真正硬指标。现今的日本韩国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文化产业也不俗,就是民族文化有待提升),但是工业化本身起源于欧洲。没有欧洲,东亚无法在近几百年内发展成工业社会。造就欧洲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和欧洲一千多年来积累的理性主义文化和艺术创新氛围不无关系。现今同样优秀的东方国家相比而言更加实用主义,更加追求看得到的利益。导致像科学技术这种需要长线投资时间精力的事情在古典时代发展不起来。

另一方面,从民族自信心来讲,人心不齐,或者缺乏活力,悲观负面,缺乏统一价值观信仰和对自己文化缺乏自信会导致民族活力的减退进而导致民族生命力的消亡。在西方国家内部,弱势文化往往被强势文化所征服。比如说德国裔是美国第一大族群但是在美国的存在感很低,甚至不如意大利裔,远不如爱尔兰裔。因为德国文化本身偏内敛低调,甚至有些无趣,再加小圈子社交,缺乏包容,导致德国文化注定不是一个有高度同化能力的文化,反而容易被其他文化同化。而犹太文化更加缺乏包容,但是人家闪米特人对自己的宗教和文化自信且坚定,所以犹太人圈子虽小但是难以同化。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波罗的海东南岸的民族演化。性格极度内敛害羞的古波罗的海人和古斯拉夫人是远亲关系,从民族分化上来讲,波罗的海人甚至比斯拉夫人更正统(也更原始),斯拉夫人可以理解为波罗的海人的旁系。但是历史上波罗的海人一直在被性格外向粗犷的斯拉夫人压榨生存空间,形成了现在的拉脱维亚、立陶宛。而斯拉夫人则成功占据了欧洲最大的面积。直到现在,拉脱维亚人在俄罗斯人眼里就是一帮表里不一的小心眼,甚至很多拉脱维亚人虽然嘴上吐槽俄罗斯人粗鲁暴躁,但是自己内心依旧不受控制的受俄罗斯影响,鄙视本民族不够外向豪放的民族劣根性。在拉脱维亚,如果一个双语环境下的小孩子开始说俄语(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本身就是双鱼社会,俄语拉脱维亚语各占一半),其他小孩子就全部开始说俄语而非拉脱维亚语。所以即便波罗的海三国在前苏联是最发达的地区,但是民族自信和话语权与其经济水平丝毫不相符。
更北方的乌拉尔民族爱沙尼亚人也是同理,甚至比波罗的海人更加内敛。同为乌拉尔人的利沃尼亚人甚至都被拉脱维亚给同化吞并。

再往上追究,欧洲大陆的土著居民都是被来自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中亚草原的古印欧人征服同化,导致欧洲大陆除了极少数人口(芬兰,爱沙尼亚,巴斯克),其他几乎全部说印欧语系语言。后来欧洲大陆又全盘接受了来自新月形沃土的基督教文化。整个西方世界在近代以前都是由东南方地中海东岸影响西北方的欧洲大陆的历史。地中海东岸也是最早出现人类文明的地区。其中的原因就是地中海东岸的民族文化外向、善于沟通思辨、极度自信且相信自己是被神选中的(Vromba)。有了这种高度热血的民族文化,人类才敢大刀阔斧创造文明改变自然环境,做神的代言人。现今地中海东岸的后裔,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虽然已经分化多年,但依旧可以看出他们骨子里自命不凡的文化基因。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居容台主义

民族文化既然有优有劣,那么民族文化能不能被改造优化呢?
幸运的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人为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已经具备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如果能够被实际推进,那么这其中的价值将会是无法估量的。

用文化来促进下一次学术革命
学术是一个很不民主的概念,虽然其本质属于自然真理,都是普世的逻辑。但是学术发展至今因为其门槛高,导致与人类日常渐行渐远。学术研究人员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越来越不堪重负导致学术发展进入瓶颈期。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依旧停留在上个世纪中叶止步不前。所以学术的民主化和改革刻不容缓。
而把学术融入现代流行文化可以推进学术民主化。通俗的讲,就是把高深的学术思维做成更有魅力吸引年轻人的流行文化的精神内核。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发明新的语言
由于现有语言的语言体系兼容性有限,所以要想把高深学术思维融入到日常语言,在现有语言的基础中推广是不现实的,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出现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完全有悖于学术民主化。所以应该发展出新的,反经验主义的,真正虔诚接近真理的,被神选中的新语言体系。新语言语法体系,构词体系,必须做到绝对科学合理,有前瞻性,符合最终的自然哲学。最终能让人自由表达和理解高深思维。
AstulJurondo居容台字母体系详解↓
居容台:AstulJürondö居容台字母体系

2.把学术思维融入日常行为
其实日常中的很多现象和事情都和高深思维有关。高智商人可以制造各种思维能量场作为高深哲学的存在载体。这其实也很好理解,现代人的幽默,玩梗,就是制造了一个个思维能量场,也是绝大多数动物都没有的行为。除了思维能量场,高深思维还能具体融入到所有场合的行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天才的行为气质对常人来说有些怪异)

3.把学术精神具象表达化
用服饰,首饰,建筑这些视觉上的方式来表达高深思维。把哲学表达成物质,用来固定住思维。

4.反固态思维,把学术思维情感化
情感才真正属于人的东西,逻辑是人类对自然真理笨拙的模仿。现在大多数人思考问题都是用固态思维去思考。而固态思维因其本身的缺点和原罪让学者走向固步自封,让思想缺乏普世性,且低效。相比固态思维,液态思维认为逻辑的本质是液态的,逻辑就像液体分子一样自由流动,具体怎么组合没有固定顺序限制,这其实更接近逻辑的本质。
相比液态思维,逻辑也可以是一种能量存在形式,缥缈不可控。逻辑的正确性与否取决于能量场的大小和状态(听起来有点抽象)。只有深刻理解这个道理,学会液态思维和能量思维,把高深思维融入人类的自然情感,才能说人类在生理上往更高级别迈向了进化。

5.以文化为纽带,让学者和高智商人成立一个新的社会阶级
就像古代日本武士阶级那样。但是武士阶级是大名们的工具,而高智商阶级应该是引导社会进化的核心阶级。在文化,法律,经济,学术层面全面定义新的体系。

优秀文化的必要特质
1.普世正确性
文化正确且合理,能与全宇宙的哲学体系相连接
2.硬核激进扩张
外向让文化扩张,硬核让文化打破固有规则所向披靡。激进让文化高效散发魅力。
3.绝对理性
理性是人类对于宇宙规则的模仿。
4.绝对感性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他们的理性也是来源于感性。感性来自人类本身并且定义人类本身。所以一种优秀的文化必须契合人类的感性特质,释放激发人类情感张力。
5.瞄准终点
明确一种文化的终极目标方向,带人走向怎样的伟大终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