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幕影业:青春校园剧打开新格局,开启“人生剧”新方向
最幕影业:青春校园剧打开新格局,开启“人生剧”新方向
暑期档剧集大战悄然揭幕,步入白热化,古偶甜宠扎堆的暑期档注入新活力,也打破了影视剧市场中青春剧的固有创作范式,为青春校园剧打开新格局,开启“人生剧”新方向,既体现行业创新性,也具备强烈的社会价值。
例如青春励志人生剧《追光的日子》开播后,CCTV-1的CVB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为1.188%,酷云直播收视率峰值达到1.408%,斩获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TOP1。网络数据平台方面,该剧优酷站内热度值破8500,在骨朵、灯塔、云合等数据平台,热度持续走高,实现多榜TOP1霸屏。
1、时代语境不断重构青春影像的叙事倾向多元化制作产业化上取得长足进步
每个人记忆中的青春或许无法追回,但可以在影视剧中重温并缅怀,这是校园题材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国产青春成长剧在经历多年探索后,在元素多元化、制作产业化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89年,《十六岁的花季》以泼满颜色的片头拉开国产青春剧的帷幕,也定格了70年代生人的青春记忆。千禧年后,国产青春剧市场多元起来,既有《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伪现实”向青春剧,也有《一起来看流星雨》《转角遇到爱》等偶像青春剧。至2010年,IP爆发,网生内容流行,自小说改编而来的青春剧成为整个市场最热门的类目,《最好的我们》《匆匆那年》口碑引爆。
时代语境不断重构着青春影像的叙事倾向,而影像本身也在影响着它的观剧人群。
例如近期播出的《追光的日子》中的可贵之处在于扎根现实生活,构建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关系,很好地平衡了真实性与戏剧性,有属于青春剧的独特魅力,也有基于鲜活现实的生活质感。
从青春的视角展开,《追光的日子》以一位“不羁”的老师和高三学生为核心,通过巧妙的叙事,探讨他们各自及背后家庭的追寻与成长,在细腻温暖的表达中体现青春热血,情节引人入胜。
比如故事主线之一的任真,学习成绩中上游,高考分数也还不错,但上不了理想中的大学,代表的正是千万个普通的高中学子。由于落榜,她在决定重启高考之路后,又被分到了“差班”,于是戴上耳机,倔强地只想屏蔽一切外界的干扰,专注自己的学习。这种真实感瞬间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的青春剧在创作表现上注重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呈现,认真对待他们的压力和烦恼,展现出青春虽然少不了迷茫与稚嫩,也拥有独属于这一阶段的昂扬风采。而这也是很多人对青春最深切的感受。
比如《点燃我,温暖你》的故事横跨七年,剧集拉开群像人物的成长脉络,生动讲述年轻人的拼搏岁月。该剧从当下青年人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这一代青年大学生放置到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生活里,从家庭延展到社会,由此带来了深刻性、厚重感,以及真实动人的魅力。
2、融汇多元社会话题充满温暖治愈之感
2010年后的青春剧如同是脱了缰的野马,各种类型、多种模式遍地开花,这一时期,移动互联网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几乎算是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逐渐成为视听文本的消费人群,新的媒介形式冲击着电视剧原生创作模式,媒介技术的融合使得青春剧有了更多表达途径。
国产青春校园类题材作品,在走过了“偶像”“造梦”的阶段之后,对故事真实的需求成为一种必然,融入不少具有强话题性的生活日常,从青春奋斗、校园友谊、师生情谊到家庭生活接连拓写,这样一来它的讲述空间便无形间被放大。
比如《追光的日子》以青云14班的学生们为点,视角一步步展开放大到青春成长群像。那些青春里难熬的日子、被小事触动的瞬间,就这样铺陈开来。在闪回叙事中,观众可以看到从前的高远是非常乐观、自信的人,这也为后续的人物故事讲述,营造出想象空间,从而引发追剧期待。
以及改编自蒋牧童同名小说的《时光与他,恰是正好》,讲述了倔萌少女林惜故意接近腹黑学霸季君行,在“上赶着”做朋友的过程中,两人互生情愫相伴成长,这期间不仅收获了一众友情,还完成了各自对梦想的追逐,实现了人生自我价值。该剧不仅使人物在校园之外的成长得到更细致的展现,带出独属于中国故事的特征与浓郁人情味儿,深深引发荧幕前观众的共鸣。
从社会价值层面来说,现实题材对社会大众的人生价值观、思想意识和道德信念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青春剧集中的人物,他们在成长的茧蛹中破壳而出的过程,让观众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坚韧与朝气。与此同时,这些家庭生活中的温情与疲惫,映照人生百态,也向观众传递着向善向美的情感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