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知识】《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是谁?

2021-08-30 20:50 作者:韩子丞  | 我要投稿


说到菩提老祖,比较有趣的就是他的形象。首先这菩提老祖到底是道士还是和尚?

作为电视剧83版《西游记》人物,电视剧里面菩提祖师是身穿着八卦道袍,手持着拂尘,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道士形象,那么我们据此就认为菩提老祖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但其实还真不一定。

我们仔细看过《西游记》就会发现,任何一本小说里面,首先出场的人物作者都会给一个比较详细生动的交代,这人长得什么模样,穿的什么服装。但是菩提祖师在小说《西游记》中的出场却并不是这样。小说中菩提祖师出场是在第一回的末尾,孙悟空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书里是这么说的: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这句话非常的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段描写菩提祖师的地方极为类似的话,还出现在《封神演义》对准提道人的描写中: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这一句话里只是告诉读者这个人是叫菩提,是一个老祖宗,高矮胖瘦,长什么模样,一概没有提及,直到第二回菩提老祖退场,以后怎么样都没有再提。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还得从菩提祖师的名字上入手,也就是“菩提”两个字。

说到菩提,我们肯定会想起一句非常有名的佛教的偶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话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话,这个典故就来自于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最终了悟成佛。“菩提”这个词是从梵文来的,它的原本意思是觉悟和智者,是一个典型的佛教用语。

佛经里有一个说法:“阿据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说法”意思就是最高的智慧觉悟,而菩提祖师敢称自己是菩提的祖师,说明他这个人的佛法很厉害。

再从孙悟空学道的过程来分析,最经典的桥段是:话说这一天菩提祖师正在讲道,孙悟空这也不学那也不学,师父生气了,就打了他的头三下,把手一背走了。孙悟空自己就领悟到,这是师父让他半夜三更从后门去找他,结果当天夜里他就去了,最终成就了孙悟空的本事。这故事历史上也是有原型的。原型就是六祖慧能的故事。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代,第五代的祖师叫弘忍,他想要找个人接班,就出了一道题让弟子们写一首有禅意的诗,当时这弘忍的大弟子叫神秀,就写了一首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家听了都认为神秀肯定能继承师父的衣钵,结果当时在寺里当厨子的一个火头僧看到了,也做了一首,这首就是前面说过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这位厨子就是后来佛教的禅宗祖师——六祖慧能。这慧能他当时不会写字,是请人家帮忙写到墙上去的,弘忍大师一看到这首诗之后把慧能喊了来,当着大家的面说你这写的什么胡言乱语,并且马上命人擦掉了这首诗,然后拿戒尺在慧能的脑袋上打了三下,背起手来走了。

当大家都在嘲笑着慧能的时候,慧能却明白,师父的意思是半夜三更从后门来找我。于是他在当天晚上半夜三更的时候就去了弘忍的禅房,接受了师父的衣钵。而当时弘忍传授给慧能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部《金刚经》,所以无论是从人物原型还是从故事原型来说,菩提祖师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这菩提到底有多厉害?

菩提的厉害之处应该至少有三点:第一点,来头特别大。

小说《西游记》里他就出场了一回半的篇幅就结束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但是如果我们将《西游记》与中国另外一本稍晚一些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对比的话,那我们对菩提祖师的身份的认识就会更清晰。

我们知道这两本书对于中国神话人物体系的建构来说有很多相同之处,根据《封神演义》的说法,菩提祖师是准提道人,是如来佛祖的师弟。菩提原来叫准提道人,如来原来叫接引道人,二人共同掌管西方教。这准提道人收了孔宣,接引道人用三颗舍利子帮助元始天尊打破了通天教主的阵法,两个人的贡献都特别大,这接引道人后来将西方教改造,创立了佛教,又传到东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来佛祖。而准提道人则后来化身为菩提道人隐居起来。

这菩提祖师所住的地方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暗含灵山二字,而斜月三星暗指的是天上,因为天上才有月亮和星星,所以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其实它的准确寓意是天上灵山。而如来佛祖住在天竺灵山,敢跟如来佛祖并驾齐驱的,叫天上灵山。我住在天上灵山,口气不小,所以我们说菩提来头大。

菩提的第二点厉害之处是神通大,菩提所在的地方也是在西牛贺洲,关于西牛贺洲,在《西游记》第八回,如来佛祖曾经这样评价说:

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瞻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如来佛祖这句话中的“我西牛贺洲”,指的是西牛贺洲是他的地盘。如来佛祖还说“西牛贺洲”“无上真”。看来如来佛祖居然没察觉到菩提祖师就隐居在家门口——西牛贺洲地界灵台方寸山中。由此可知,菩提的道行非常之高,高到可以避开如来的法眼。

再要说菩提祖师的神通法力,那就要看《西游记》的第二回,对孙悟空学艺时候的描写。孙悟空在山上待了七年,终于要学真本事了,结果一上来,这菩提祖师就问他说:“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

菩提祖师既然说有三百六十门,就说明他对这三百六十门都精通,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一门都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这一点就可以说明菩提祖师的学问非常多,在数量上要跟如来佛祖相比,应该有绝对的优势。另外,在质量上独传给孙悟空的只有一种长生之妙道,叫“显密圆通真妙诀”,后面才是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

《封神演义》第七十回,有一个回目叫“准提道人收孔宣”,孔宣是天地间出生的第一只孔雀,实力那是非常强,什么哪吒、杨戳、燃灯道人,都不是它的对手。它一出场就把姜子牙这一众将领,通通打得落花流水,但是最后准提道人拿一根树枝子,两下子就把这孔宣给打败,现了原形。

第三点,菩提祖师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贡献大。

虽然小说中菩提祖师只是出现很少的情节。但是他的贡献对于全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就是他将孙悟空彻底地改造。

我们看到菩提祖师是一个儒释道合一的名字,道家气质的装扮,儒家的行为思想,为一个精通道教、佛教及诸子百家的高人形象,特别符合那个时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三教合一。而灵台方寸与斜月三星都寄托了作者吴承恩“三教合一”的思想。

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对于身为弱者的普通民众传道授徒布施百姓,是兼济天下的表现,对身为强者的诸天、诸佛,他不同流合污,而是默默无闻,是独善其身的具体体现。并且他告诉孙悟空说,你不能说出他来,这一点,不是因为他软弱,而是因为他睿智。他不让孙悟空说出自己正是成全了孙悟空,也是成全了自己,让你知道天高地厚,让自己继续远离俗世,常饮于这灵台方寸山之中。

原著第二回菩提祖师已经说了:

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瑚孙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但是要注意:孙悟空他在日后真的做到了吗?

仔细读《西游记》,就会发现孙悟空还真没记住,他说出来过至少三次。

在小说里,孙悟空提到过自己的师承,第一次提就是在原著中的第二回,刚学完回到花果山,看见水帘洞被混世魔王占了,把混世魔王打败了以后,小猴们就问他说:“大王去到那方,不意学得这般手段。”悟空道:“我当年别汝等,随波逐流,飘过东洋大海,径至南赡部洲,学成人像……又渡西洋大海,到西牛贺洲地界,访问多时,幸遇一老祖,传了我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

第二次他说到自己的师承,是在小说第十七回,保唐僧的路上,对妖怪黑熊怪说:

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

这次,孙悟空不但提到了西牛贺洲,而且提到了灵台山。

第三次那是到了第六十七回,他告诉了一个老头儿。

行者告诉他:“祖居东胜大神洲,花果山前自幼修。身拜灵台方寸祖,学成武艺甚全周”。

这一次,孙悟空已经和盘托出了。但是为什么菩提祖师没有收拾他?因为这个时候的孙悟空早已经不是当年就知道惹祸的猴精了,而是越来越有佛性的苦行僧的形象。他已经把保护唐僧、斩妖除魔当成一种修行和磨砺。而菩提祖师当时不许他说的前提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现在孙悟空没惹祸行凶,而是认真地努力的修行。说给普通人听,是因为孙悟空觉得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菩提祖师教的,菩提祖师就是悟空心中的骄傲。所以菩提祖师就没有理由降罪于孙悟空,在一切的行为中,并没有违背他自己心中曾经对菩提祖师的承诺。

——本文文献资料《纪连海说西游》




【文学知识】《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是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