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的哲学和哲学的原理
事物动态的相互作用和静态的相亘联系有强弱之分,哲学范畴的相互作用原理相应地划分为强相互作用原理和弱相互作用原理,哲学范畴的相互联系原理相应地划分为强相互联系原理和弱相互联系原理,比如:原子物理学的强力概念反映了亚原子粒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弱力概念反映了亚原子粒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社会学的熟人概念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强相互联系,陌生人概念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弱相互联系。事物性质和数量的相对性有强弱之分,哲学范畴的相对性原理相应地划分为强相对性原理和弱相对性原理。
比如:相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表现出弱相对性原理,反之,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表现出强相对性原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社会事物认识的差异性大于人们对自然事物认识的差异性的基本原因,反之,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自然事物认识的相同性高于对社会事认识的相同性的根本原因。在自然科学中,人们对经过了理论概括和实验检验的科学理论有很高的共识。比如:几乎没有一位科学人士质疑和反驳物体固有的惯性和力学的惯性原理,但人们对未经过理论概括和实验检验的科学理论很难有普遍的共识。
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有部分天文观测和物理模型的检验,但没有得到观测和理论分析的彻底证实,作为宇宙起源主流的大爆发理论受到了一部分科学人士的质疑和驳斥,最近,有些科学家和科学网友从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回的宇宙深空和遥远星系的图像中找到了几处似乎与主流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不相符合的证据,他们有理由相信更有说服力的霍伊尔的恒稳态宇宙和宇宙“周期振荡”的理论。
哲学范畴的相对性原理既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当在语句上使用“既…也…”、“不仅…而且…”之类的连词时,人们实际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了语言哲学的等效原理。事物的等效关系有强弱之分,哲学范畴的等效原理有强等效原理和弱等效原理,从强等效原理推导和延伸出了哲学范畴的对应性原理,从弱等效原理推导和延伸出了哲学范畴的对应性破缺原理。从正向叠加性的等效原理推理和拓展出了哲学层面的增效原理,从负向叠加性的等效原理推理和拓展出了哲学层面的减效原理,而效用的不增不减或处于增效原理和减效原理之间的就是等效原理。
普通哲学的相对性原理说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分歧和感受的不同属于认知心理学的正常现象,但人们对社会事物认识分歧和感受不同的程度往往高于人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比如:“想的开”的人觉得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可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正常的吃饭、走路和睡觉既可,谁做到了吃好饭、走好路、睡好觉,谁的行为就符合身体健康和人生幸福的标准。“想不开”的人“高标准,严要求”,觉得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必定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房子、车子、票子一样都不能少,社会地位、工资奖金、食物营养要求“三高”,人生的价值和幸福不在于活的数量和活的长度,而在于活的质量和活的宽度。

人们对人生价值和幸福的认识和感受出现了较大差异,甚至产生了“对应性破缺”,社会阶层和收入水平高的人可能有低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社会阶层和收入水平低的人可能有高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人生价值和人的幸福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析对象,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不是社会科学的分析对象,哲学的优势在于统领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两种分析,哲学既分析有动机的人的主观性,也分析无动机的物的客观性,从逻辑起点就应用了哲学范畴的广义等效原理,这正是新科学哲学“第一性原理”的含义所在。
有两种解释原理的方法,一种是理论的抽象性阐述,一种是事例的具体性指明,两种对原理的解释遵守科学哲学方法论的等效原理。一般而言,德国的本体论哲学倾向于对原理的系统性、抽象性和理论性的论述,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倾向于对原理的个别性、具体性和实证性的表述。总体而言,德国的本体论哲学或整体论哲学在19世纪占据了欧洲甚至世界哲学的主流地位,英国的经验论哲学或实证论哲学在21世纪占据了欧洲甚至世界哲学的主导位置,20世纪的主流哲学则由德国的理性论哲学和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分享,两大哲学流派引领了欧洲哲学甚至世界哲学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也重视理论的经验性和实证性,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辨证法主要来源于德国经典哲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主要来源于英国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完美地融合了德国哲学的辩证法和英国哲学的唯物论。最后举例说明什么是哲学范畴的等效原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市场要素中的资本和技术是驱动经济运行和增长的“两个引擎”,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的“耦合”遵守经济哲学互补论的融合原理或融合论的互补原理。
资本要素包括了工具或机器资本和物料或原料资本,技术要素包括了人力要素和管理要素,通过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嫁接”和联动,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带来了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国民收入的提升。在现代化的法制国家中,资本和文化的“耦合”遵守社会哲学渗透论的复合原理或复合论的渗透原理,通过资本市场和文化市场的连接和带动,资本要素和文化要素为现代化法制国家的文化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社会兴旺发达包括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两个方面,经济繁荣是人们物质生活丰富的基石,文化繁荣是人们精神生活丰富的支撑。资金和资本的主要价值是为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服务,资金、资本与经济类技术要素的结合推动了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资金、资本与非经济类文化要素的结合促进了社会精神创造力的上升。资金和资本或者主要地用于推动物质财富的增长,或者次要地用于促进精神财富的丰富,哲学和诗歌、舞蹈和音乐、绘画和雕塑、电影和电视等文化载体都可以成为社会资金和资本支持的文化事业。资金、资本对技术和经济事业的推动与资金、资本对社会和文化事业的促进适从哲学动力论的等效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