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神秘主义

大家都认识“神秘”这个词,大家也都知道“神秘的事情”就是“高深莫测或难以解释的事情”,可是在我们中国的哲学中,就是有这么一类思想,不论是儒家、道家、佛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方法,但却都围绕这同一个主题——“万物一体”,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神秘主义。

写在前面的话
关于“神秘主义”,其实有很多种含义,比如除了我今天要说的这种,还有一种就是你们刚刚脑子里闪过的那一种:通过一些仪式或者行为来向所谓的“神”取得联系。但这种解释太过封建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摒弃它。我们今天要说的“神秘主义”是一个思想的、哲学的修身方法,也是中国古代先哲们一代又一代苦苦探索的结果。
还有,我先说在前面,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总是纠结于某个学术概念的字面意思,我们只需要明白其内容、内涵即可,大家尽量去做,毕竟充分条件为什么要叫充分条件呢?我在这里不是一种开脱,而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和麻烦,大家都省时又省力。
神秘主义的内涵
“神秘主义”的哲学家们认为,世界上存在“万物一体”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与整个宇宙是合在一起的,没有人我内外的区分。但是由于一些所谓的“隔阂”,人和宇宙产生了分离,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消除这种“隔阂”,重新与宇宙合而为一。
隔阂与经验
在中国的不同哲学体系中,对于“隔阂”有不同的认识,但大家都主张要打破这一“隔阂”。
(一)儒
我们都知道,儒学后来发展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是什么样的哲学体系。
程朱理学,这是一套认识论,方法论,宇宙观,人生观的哲学体系,其核心是“天理”,但是“天理”往往被人们的私欲所蒙蔽,所以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且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的口号。希望人们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克服人们的私欲,从而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达到圣人的境界。普遍上认为程朱理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陆王心学,它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它是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天理”,但是也是被“私欲”所蒙蔽,所以主张大家要“致良知”,并且还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标准,所以还带有一些叛逆色彩在其中。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儒家的“神秘主义”中,“神秘境界”就是“天理”,或者说是“良知”,而这种“隔阂”就是所谓的“私欲”,克服这种“隔阂”的方法,就是“灭人欲”和“致良知”,即通过道德上的修为来渐次达到这种“天理”,这些个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神秘经验”。(这些概念都出自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
事实上,儒家最早的“神秘主义”,可以追溯到孟子,因为他曾经有一些言论例如“万物皆备于我”(我与万物本为一体)和“上下与天地同流”都似乎有“神秘主义”在内。
对于孟子的“神秘主义”,“神秘境界”不变,但他的的“神秘经验”则是——浩然之气。
唐代有个山水田园派的的诗人叫做“孟浩然”,我严重怀疑他的名字就是出自“孟子提出了浩然之气”这种话,然后就姓孟名浩,字浩然了,我觉得他就是故意的[滑稽]。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公孙丑上》
参考翻译:这个很难说。浩然之气,最伟大强劲。我们要用正义去保养它,不要使它受一点伤害,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充满天地四方。浩然之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缺乏它们,浩然之气就没有了力量。浩然之气,是由正义的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了一件于心有愧的事,浩然之气就会不足。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我们要不断地陪养“义”,心中不能忘记它,但也不能一厢情愿、急于求成地使它增长。
这里的“气”指的就是“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也是认为人本是与宇宙合而为一的,他认为人只有使“浩然之气”永远都是充足的(即“不馁”),才能达到“神秘境界”。这里的“义”,指的是人性之中所有的善“端”,大家粗略地可认为是“仁、义、礼、智”。所以对于“隔阂”的话,我个人认为就是“无义”。孟子希望人们通过扩充这些善“端”来消除人我界限,不能停止不进,但更忌讳急躁求速,在原文的后面,就是经典寓言“揠苗助长”。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参考翻译:我与万物本为一体,回复与万物一体的境界,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了。我们要尽力推己及人,达到仁的境界没有比这更快的了。(根据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翻译,可能与传统的翻译要点颠覆,但是几千年了,讨论孰对孰错还不如讨论讨论如何能真的做到真的“圣人”)
达到“神秘境界”的标志就是“消除人我界限”,以恕求仁,以仁求诚,恕就是推己及人,仁是亲善仁爱,诚是真心不虚伪。
总结起来,儒家的神秘主义,就是“无私”。
(二)道
道家的“神秘主义”,主要体现在庄子的学说中。
天地与我并生,而我与万物为一。——《庄子·齐物论》
我们知道庄子最著名的思想就是“逍遥游”,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粗略地从字面理解一下:脱离世俗,不受任何束缚地遨游在天地之间。这里的“游”并不是指我们指我们个人在空间上的位移,而是精神之游。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庄子这里,也是主张“神秘主义”的,他的“神秘境界”可以认为就是“逍遥游”,隔阂大概就是所谓的“世俗”,而他另外一个主张“齐万物”也表明在他的学说中:达到“神秘境界”的标志还是消除人我界限,甚至可以说是消除“物我境界”。
那么庄子的“神秘经验”是什么呢?
我个人在这里介绍两种:“坐忘”和“心斋”。
是不是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字眼就觉得好“玄”,仙气儿飘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参考翻译:忘记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
我学“坐忘”的时候啊,我就想起我曾经记得在八卦掌里面有八个桩法,其中有无极桩和太极桩,师父就说在练的时候可以什么都不想,也可以有一种自己的肌肉、骨头、骨髓全部被抽出来,然后又一节一节组装回去的意念、意想。我当时就觉得“坐忘”是不是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在我们《正统道藏》里有收录这样两段话: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
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天隐子暝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於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斋戒谓之'信解',安处谓之'闲解',存想谓之'慧解',坐忘谓之'定解',信、闲、定、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天隐子·神解》
大概就是说“坐忘”强调的是“定心”,是道家修炼的第四重境界,这需要超脱自我和世俗,回归自然与生命,寻求一种内心的超然。所以大家来终南山玩的时候经常看到有道长在打坐,也叫“入定”,这“定”的其实是“心”,这个时候你如果上去拍照虽然他们不会理你,但也是很不礼貌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定心”,而不是把他们“定格”在照片里。
我们都说:吃了颗“定心丸”。
这里的“定心”指的是“内心安定”。
但对于庄子,“定心”不仅仅是这种意思,还是内心的一种澄澈,即“清净”。
这里,我们就来说一说“心斋”:
苏东坡有一句诗我印象很深刻叫: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
“心斋”的基本意思,就是:打扫好屋子,可以放下更多的东西,比喻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
在《正统道藏》中,还有一段话:
《玄元皇帝圣纪》云:按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斋,以精。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之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斋,论疏沦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拮击其智,绝思虑也。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元欲则乐道,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日一志焉。盖上士所行也。夫斋者,齐也;齐整三业乃为齐矣。若空守节食,既深识未齐,又唯存一志,则口无贪味。谓兹二法,表裹相资。——《云笈七签》
从这里可以看出,“心斋”和“坐忘”一样,都是修炼中最高也是最难的一重境界。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句,就是:“论疏沦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拮击其智,绝思虑也。”
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对“心斋”的最好解释了。
就是说心斋,就是要疏通澄清自己的内心,摒弃自己的过分喜好和过度欲望;清洁净化自己的精神,去除俗世的牵累;平静安息自己的思绪,断绝过多的思想焦虑。
当然除了“坐忘”和“心斋”,还有著名的“朝彻”,也可以作为参考,但这个有点难,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总结起来,道家的神秘主义,就是“无我”。
(三)佛
(作为道长,佛学方面我是真的不太懂,那么只把我知道的告诉大家好了)
我们总是听到一句话:无名火起。
但我个人认为,从佛学的角度讲,应该不是“名”,而是“明”。
佛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无明”,而且还真有“无明火”。
斩无明,断执着,起智慧,证真如。——好像是什么《十二字真言》
所谓“无明”,大家还是可以粗略地理解为“贪、嗔、痴”,这是佛家“神秘主义”的“隔阂”,那么佛家的“神秘境界”是什么呢?就是后面的那个“真如”。
“真”可以理解为真实,“如”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像往常一样的、不变的。
看到这个的时候,我确实想到了《华严经》的那个“初心”:
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华严经》
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华严经》
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出处呀,所以我觉得在这里,佛家的“神秘经验”应该就是坚守自己的本心、初心,不为外物所干扰、影响,这个外物可以说是“无明”,也可以说是《涅盘经》里的“十相”:
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
这里的“色”指的是世间的一切东西,是万物。“声”是声音,是听觉。“香”是香味,是嗅觉。“味”是吃到的味道,是味觉。“触”是碰到的感觉,是触觉。“生”是指你生下来的长相。“住”是指你住的房子的方位、好坏。“男”是指男人的外表,“女”是指女人的外表,这不限于性别。这“十相”,也可以作为“隔阂”的一种解释。
总结起来,佛家的神秘主义,就是“无相”。
三“无”
这里的“三无”不是产品的三无,也不是那个唱歌的三无哈。
这里的三“无”指的是:无我、无私和无相。
它们代表了中国不同思想流派的不同思想,但是又都是为了教导我们向善、向美。
也许大家可能觉得这种东西太理想化、太过时。
但是,不去做,不去接近,理想永远只是理想。

真快...
这么快就元宵节了,那就祝大家元宵节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