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谈阴阳概念及延伸之原始域、定义域(转发)

2022-09-19 20:45 作者:YYWorldEdit  | 我要投稿

 阴阳不是封建迷信,也不仅仅是哲学,更是文化。


如果说中医讲阴阳,是基于一种类比似的归纳,而非所谓的基础,这是明显有可争议的不同观念。


因而,归纳,甚至符号,都谈不上基础。因为它的内涵是不同的集合,不同的定义集合,抽象归纳为阴阳。


比如,本草的寒温阴阳,又比如解剖的表里阴阳。实际二者,是不同的概念,这种均归纳为阴阳,是无理的。寒热的阴阳,并不是表里的阴阳。


这也是经脉理论失误的原因,体表的阴阳(赤白肉际划分),并不是脏腑阴阳划分的标准,因而阴阳经脉诞生之初,并不是因为脏腑的存在,而后来联系脏腑,是通过两种类比,一,天六地五、六阳五阴的同构,二是都叫做阴阳或表里,脏腑阴阳表里,实际与最初经脉的阴阳表里,没有任何对应关系。


因而经脉理论,是不类为类的类比结果,脏腑经脉的一一对应,是不成立的理论,针刺的临床实践也表明这一事实。


因而阴阳理论是文化域对医学原始域的不当介入,造成理论失误。中医理论很明显出了问题,即不同内涵的概念因为归纳同名为表里或阴阳,发生概念偷换与转移,发生不类为类的胡乱联系,因而阴阳本质是类比。


如果坚持认为  经脉阴阳一定会对应脏腑阴阳,就会产生下一个问题,即因为有了脏腑阴阳,才会有体表的两面?或者反过来。而事实上,脏腑的阴阳根本不是结构的概念,而是功能的区分,即藏而不泄与泻而不藏,并不是结构上的区分。那么,如果赤白肉际的划分是同属性的,就必然会出现体表也存在藏而不泄,泻而不藏的对应,而且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没有这个可能性。


也就是另一个问题:阴阳的“两两对称”与“一一对应”,本身是理论的错误。 诸如阳奇阴偶的对应——这个反复很多次,实际不能对应,因而阴阳不能成为划分具体概念的标准。


因而,阴阳必须是抽象的,即形而上的。因此它不是医学基础。它可以是任何学科的抽象,而不能成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基础。


形而上是对形而下的抽象。谁是基础,一目了然。


问题在于西汉,阴阳五行的结合,成为谶纬、包括占卜,五经的解释范式,也成为医学的理论。它从哲学降格到了谶纬方法,变成无处不在的类比。


类比是古人归纳演绎的误区,不能正视这个,理论就会一直错误下去。


这就是文化构建模式,语言文字的游戏。定义的本质是取类、集合。因而定义为阴阳是无具体意义的,阴阳只能是抽象归纳,一旦套在具体概念上,必然发生偷换概念。比如把体表的阴阳,对应脏腑阴阳,是无理的,不成立的。很多人还觉得是“客观发现”,不承认《难经》说的是“图设沟渠”。


这就是文化的成功之处。它既不是哲学高明的胜利,更不意味着文化属性有多了不起,反而存在大量的理论错误。


以上内容,对中医圈来说,应该是有新信息的,因为大部分人都漠视回避这类问题,视而不见。问题越早面对越好,而不是一直糊弄下去


因而阴阳不能成为划分具体概念的标准。如果强行实施,就一定会出现阳奇阴偶 阳偶阴奇这样颠来倒去,无意义的分类


基础是形而下的原始域。正如动物的本能,并不需要哲学或者文化观念的指导。从巫医到儒医,更不可能有着一个“不变的哲学观”在内。


西汉经学下的医学,实际是从扁鹊巫医分离之后,进入“儒医”阶段,是从属于儒家六经范式的改造。


原始域是疾病观、生理观,如何对治疾病。这个过程,不一定会出现阴阳五行。但是因为西汉经学,谶内经外,阴阳五行貌似就成了必然的“指导”和“理论基础”。


阴阳并没有成为基本规律。比如恒温与变温,有什么共同规律?当本草经方针对寒温的失衡进行描述,它本身就是局限于人体的,而不是普适一切生物,比如不针对农业但是阴阳理论却用授民以时,农业的四时纲纪,来应付人体的医学问题。


所以中医的问题很明显,就是理论的原始域与文化域分不清


阴阳五行并不能解决解剖学问题,也解决不了其它问题。比如描述三因,都办不到。比如,治王与不治王的问题,根本上,就不是阴阳的问题。古代医家,非要用阴阳去解释,结果如何呢?


正如奇偶,既不是阴阳问题,也不是医学问题。把奇偶或左右,配上阴阳弄进去 就成了中医“基础”理论?这岂非笑谈。


形而上是对形而下的抽象。谁是基础,哪些是原始域,一目了然。


原文作者:忆忘

原文链接:https://m.weibo.cn/52713745/4814426677707594


再谈阴阳概念及延伸之原始域、定义域(转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