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源深路-平凡人路名,浦东英豪传
在聊正文之前我们先简单的聊一下城市道路命名的相关问题,在上古年代其实人们并没有给路命名的习惯,这个方式其实是有外国引进的,以前的人们往往习惯将路命名为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等,或是直接用路上的某一个店家来自己命名,而这种命名方式也在一些路命中得到了保留,但是这直接导致了众口不一的混乱。1862年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明确了命名规则:凡是南北走向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至此这种城市以及省份命名法便由上海开始蔓延至全国。英租界第一批共命名了19条马路。而这第一批马路大多保存有殖民者的印记,均是英国侵略势力所燃指之地如广州、福州、南京、宁波、香港等。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公共租界以及法租界新筑路的路名则多以英美侵略者、冒险家的人名居多,代表的则是霞飞路(现为淮海中路)。而任由殖民者肆意命名的道路,也正是中国近代史屈辱与悲哀的一个缩影。
而如今在各大社交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租界游玩的人们在拍摄美丽的街道时,往往配上这条街道曾经在租界时的名字,这一方面增加了自己的“历史底蕴”又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民国浪漫,殊不知在看似美好名字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殖民者对于中国的蚕食以及对于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压迫,抗战末期汪伪政府接管租界,而汪所做的一件事情便是更改曾经殖民者所设立的地名,让外国人的名字不再中国的道路中出现,就连大汉奸都知道让殖民者的名字在中国土地上存在是一件多么屈辱的事情,而省市命名的道路在此时则有了海纳百川的含义,并因此全国推广。
进入现代无数的新道路被建设,这些道路有时会采用中国某个遥远县城的名字来命名,或者将一些在中国历史名人的名字赋予道路之中,亦或是将一些与革命以及红色有关的主体而命名,在建设张江高科的时候,在张江园区内也出现了一些中外科学家的名字如张衡路、高斯路、祖冲之路、哥白尼路等等,对于这些科学家与殖民者不同,我们理应抱有尊敬。
而在上海地铁中有一些以人名作为站名的地铁站,他们分别是:鲁班路站(鲁班)、春申路站(黄歇)、中山北路站(孙中山)、黄兴路站(黄兴)、宋园路站(宋庆龄)、行知路站(陶行知)以及本节的主人公源深路站(谢源深)。但是如果深挖下去我们之前讲过的衡山路站也算,而至于迪士尼站算不算外国人名这就没必要吹毛求疵了。
我们不妨看出,在上海地铁中人名命名的地铁站的人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大人物”但是源深路的源深是谁?他为什么可以独霸上海地铁的两个站(源深路站以及源深体育中心站)?这又是何许人也?我是因此才引出了本节,那就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谢源深(1869-1920),金桥镇人,字志澄,号酉山,是近代浦东市政事业的先驱者,谢源深于1894年乡试中举,而在这一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割地赔款而告终,谢源深在这一年有感于各国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日益猖狂,因此他放弃了仕途转让投身于家乡建设。谢先生对于浦东最大的一个贡献便是开办了“塘工局”。1906年,谢源深发起成立“浦东塘工善后局”(简称“塘工局”),这是一个半官方的民间机构,而机构的头目便是谢源深。1910年,塘工局以“租赁小轮附载旅客酌收渡费”为由,获准经营黄浦江轮渡业务。同年12月5日,塘工局租用的“安泰”号小火轮首次载客渡江,此举标志黄浦江首家轮渡公司诞生。
而为了保障轮渡以及黄浦江货运的正常进行,谢源深便带领他的团队来时了浦东的航道清淤,此时也塘工局所做的是借清淤之名,保护彼时的浦东免受殖民者的侵略。当时,洋商和浦东的地痞通过“洋商挂名道契”的的方式非法侵占浦东沿江滩涂。租界当局有大举向南深入浦东侵占土地的势头。英商美商日商等大肆占据滩涂,建立码头、堆栈、工厂,而上海县当局无力压制。谢源指出“若不设法限制,将来浦江两岸,皆由地贩暗将沿浦塘基、塘沟留步免科”。谢源深与其创立的塘工局对侵占公地的日商三井、等几十家洋商进行交涉,通过会勘丈量、交涉谈判、上书报告等方式,前后办结了多个案件,使得部分洋商不得不退地、补缴银款。塘工局不止修复海塘,还筑圩灌泥,开辟道路,修建桥梁、码头、渡亭,开挖东沟口并设置东沟至北京路外滩的长轮渡,创立小学,设置医疗场所,推广种植牛痘,赊让棺木,设置戒烟所等等;经费则大多由追讨洋商非法侵占土地所得而来。
同时,谢源深还对浦东市政建设提出详细措施和办法,就是将沿浦滩地由政府投资进行建设和改造,防止私人或外商肆意侵占,沿浦修筑马路,防止外商继续扩大建设。而这条沿黄浦江的马路就是如今的浦东大道以及浦东南路,而在那个年代的浦东大道不仅是沟通浦东各镇之间的交通要地,更是浦东民众对抗殖民者的扩张的前沿屏障,我们可以说没有谢源深就没有这一条沟通浦东的大动脉,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谢源深的所作所为将浦东治理的井然有序,为浦东早期的开发鞠躬尽瘁,功不可没,深受民众喜爱。谢源深病故后,后人把他的名字留在道路上成为了浦东大道的一部分,为的是不忘历史,从先贤的纪念中洞见浦东精神。《民国上海县志》评价谢源深为“于地方利弊,建议侃侃,率具纲领”。

源深路的历史距今已有百年,进入现代后城市建设在源深路周边建设了诸多的建筑,这些建筑便理所应当的被赋予了“源深”之名,源深体育中心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曾作为CBA上海队的主场,而这一切都与一个百年前的浦东乡绅——谢源深息息相关。谢源深在整个中国历史中无疑是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其在自己平凡的一生中做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这就足够,其实在上海还有很多街道都或多或少的带有这番历史故事,而更多的故事就只好读者朋友们自行探索了。
本文初稿完成与2023.6.13
参考文献:
[1]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detailNew?oneId=1&bookId=70862&parentNodeId=70927&nodeId=73727&type=-1
[2]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S4y147TK/?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c337bb965cd645e6e2036a24d67cf07a
[3] https://sghservices.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0/04/08/164129.html
[4]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detailNew?oneId=5&bookId=269841&parentNodeId=269851&nodeId=473979&type=-1
[5] http://szb.pudong.gov.cn/pdszb_pddq_pdws/2018-08-30/Detail_925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