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致敬记者,多专多能再塑辉煌
最近,有朋友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名叫《不止不休》。影片于3月24日全国公映,5月7日全网开播。它有两大看点,一是贾樟柯担任监制,二是凭《狂飙》大火的张颂文,在片中扮演男二号。其实吸引我的,还有第三个原因,这是一部关于记者的电影,它让我回到那个曾经青春激荡的岁月,也对记者的未来充满思考。

01
《不止不休》说记者
在国内影视圈,专门以记者作为主角职业的作品并不多见,所以也尤其显得特殊。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蓝本,讲述了2003年的中国,白客饰演的实习记者韩东为了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在张颂文饰演的报社首席调查记者黄江的帮助下,追踪“乙肝代检”新闻事件,历经波折,最终写出《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从而改变了无数乙肝携带者命运的故事。

《不止不休》的原型,来源于记者韩福东的一篇报道,名为《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这1.2亿人,指的就是2003年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而电影标题,则来自2004年《南方周末》新年寄语——《这梦想,不休不止》。
电影结构紧凑,表现真实,演员也非常用心。影片拍摄于2019年,那时张颂文还没有现在这么火,但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细节把握还是到位的。比如张颂文的嘴,不是在说话,就是在吃东西,要么就是在抽烟。白客等主创还专门到报社上了一段时间的班。

导演王晶邀请了几十个真正的媒体工作者在片中表演,资深媒体人张春蔚更是在电影中有多个镜头和台词。片方尽最大能力去还原当时的工作状态。
为了体现记者职业这一独特性,片中用到了大量与之配匹配的台词,比如“新闻记者不应该整天待在办公室里,用你们的脚力去还原你们的笔力”“一个合格的记者是不需要整天待在办公室的”“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和参与者”“绝大多数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你们手中的笔能帮助一些人,同样也能毁掉一些人”“开始觉得做新闻改变不了什么,你只需要把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就可以了”“感想不是新闻,事实才是新闻”“做记者,同情心只会影响你的判断力”。这无疑对于塑造职业有帮助,但过多过密,也有刻意堆砌之感。
02
重回报业黄金期
电影的背景设置在2003年,那是一个互联网刚刚兴起、纸媒强势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做纸媒记者的第六年。影片中熟悉的场景,让我重新回到了二十年前那些青春激荡的岁月。

台式机、诺基亚、斜挎包、录音笔,就是一个文字记者的标配。如果有一台数码相机再加一辆摩托车,就算是顶配了。堆满报纸的办公桌,深夜亮灯的办公室,则是工作的常态。
在天涯西祠上找线索,用QQ联系采访对象,用邮箱发送文章,则是互联网带给传统媒体的最初改变。

那会每个部门都有类似韩东这样的实习生,没有报酬干三个月甚至半年是常态。能留下的少之又少。
那一年,能够进入中国新闻史的大事件不少,甚至到现在还在被人提及。
2003年初,非典疫情爆发。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
2003年4月,收容遣送制度因“湖北青年孙志刚收容被殴打致死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6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并废止了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2003年10月16日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2003年11月11日,由光明日报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办的新京报在北京创刊。
2003年11月24日,中国《新闻周刊》发布文章:《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作者韩福东。
03
如何看待深度报道
《不止不休》写的就是报业黄金期的记者生涯。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部记录调查记者的电影。
按照传统新闻学,新闻报道分为五种形式:消息、通讯、调查、评论和新闻图片。
调查,就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对获得的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探寻其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
调查记者,也叫深度记者,或特稿记者。在目前媒体生态里,绝对已经成了稀有物种。
调查记者,讲究的是独家、深度和监督。
独家,有多方面的理解: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你报出来了,是独家;别人报道的事件中,你找到了独特的角度,这也是一种独家。比如曾经引发全国关注的张玉环案,很多媒体都在采访张玉环本人以及他的前妻。而《齐鲁晚报》独辟蹊径,去采访1993年遇害的两个孩子的家人,讲述他们27年间的生存状况,引发网友强烈共鸣。
深度,是调查相较于消息和通讯而言,涉及的面更广更深。我把消息、通讯和调查比作新闻中的点、线、面,消息的写作是点状的,就事论事;通讯的写作是线性的,围绕一件事或一个人,纵向交待;而调查则是全面的,既要求广,还要求深,是三维立体的信息载体。这就好比挖掘水下冰山,挖得越深,体量越大。
监督,往往是调查类报道绕不开的话题。所以一提深度记者,人们就自然想到揭露和曝光。有人认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对立的。其实早在2016年,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提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他还指出,“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在操作层面,著名调查记者刘向南曾这样形容调查式报道,它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即党和政府明令禁止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把这两点结合到一起,这样的选才是好选题。
04
对记者未来的思考
知名传播学者复旦大学教授张志安,于2017年撰写了《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张志安仅能联系到的调查记者为175名,比2011年做《中国调查记者生态调查》时少了159名,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8%!
据虎嗅文章称,35岁以上媒体从业人员失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的文化记者失业两年成为家庭主妇,有的财经记者七次换工作,其余的要么转行,要么做公关。
人们在微博上疯狂吃瓜,又等着它的“反转”。我们对于现在的新闻,已经没有当年的信任度,也没有了持之以恒的关注度。
互联网没有记忆,一年后,一个月后,一天后,就有了另一个新鲜的“热搜”在等待着我们。它以速度的优势,让人们加速了信息的获取,也加速了对旧闻的遗忘。
在如今一行“热搜”或是只有几百字的新闻里,缺失的是详实的新闻调查,客观的全面采访。
人们更多的是将严肃的论题,娱乐化;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多维度的视角,片面化。
甚至很多媒体当起了“标题党”,用语焉不详的标题诱骗网友点击,一遍又一遍上演“狼来了”的故事。对于新闻不求甚解,短视频平台上顺手牵羊,拿过来打个字幕配个音乐,就敢当新闻去发,根本没有深入调查,经常张冠李戴被打脸。这样的媒体不在少数。
不自知,不自重,不自省,也是部分媒体走向没落的原因。

5月8日,《东南快报》休刊。第二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引发不少共鸣。
我说:媒体并未消失,消失的只是传播介质。新闻从业者大可不必自怨自艾:一是长本事学知识跟潮流,做到多专多能技不压身;二是懂规矩守底线有抱负,不能为了流量而失去职业道德;三是全面快速准确客观介入新闻本身,交叉验证事实真相。能做到以上三点,你还是无冕之王。
文中部分资料及图片来自《不止不休》官方宣传、中国《新闻周刊》网站、张春蔚微博、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