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9.2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之变为生产价格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之变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生产部门间资本的分配和技术的发展,是通过激烈的竞争实现的。
必须把部门内的竞争和部门间的竞争区别开来。
部门内的竞争是同一部门的、生产同样商品的企业为了更有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一样,企业的规模、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组织水平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也不一样。但是,商品的价格不取决于商品的个别价值,而取决于这些商品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同一部门的各企业间的竞争,自发进行的。
已如上述,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以本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为转移。由于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社会价值,因此,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水平、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企业就占上风。它们获得额外利润或超额利润,这种利润就是我们在前面[1]研究过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形式。竞争促使追逐高额利润的资本家设法使本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但是,这是远非所有资本家都能办到的。有许多企业主的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可见,由于同一部门各企业的部门内的竞争,就形成各种不同的利润率。同一部门各企业间的竞争,使中小企业受大企业排挤。
落后企业的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站得住脚,就竭力实行他们的竞争者[2]所采取的技术革新。结果,该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商品的社会价值随之降低。同时,技术革新又在引起整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现在,技术收发达的企业的资本家就得不到超额利润,利润率普遍下降。这就迫使资本家继续实行技术革新。在部门内的竞争过程中,技术发展和生产力增长的情形就是这样。
部门间的竞争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更有利的投资进行的竞争。用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责本,有机构成互不相同。既然剩余价值只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那末,在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中,企业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能用同量资本生产收大的剩余价值量。而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企业,以同量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则较少。但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会使相等资本的利润量平均化。
假定社会上有制革、纺织和机器制造三个部门,它们的资本相等;但有机构成不同。每个部门的预付资本均为100个单位[3]。在制革部门中,不变资本为70个单位,可变资本为30个单位;在纺织部门中,不变资本为80个单位,可变资本为20个单位;在机器制造部门中,不变资本为90个单位,可变资本为10个单位。假定三个部门的剩余价值率相同,都是100%,那末,制革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为30个单位,纺织部门为20个单位,机器制造部门为10个单位。第一个部门的商品价值等于130,第二个部门等于120,第三个部门等于110,三个部门共为360个单位。
如果商品按其价值出售,那末,制革部门的利润率为30%[4],纺织部门为20%[5],机器制造部门为10%[6]。这样分配利润,有利于制革部门的资本家,而不利于机器制造部门的资本家。在这种情况下,机器制造部门的企业主就要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他们会发现制革部门就是这样的场所。于是资本从机器制造部门流入制革部门。结果制革部门生产的商品就会增加,竞争必然尖锐化,迫使这个部门的企业主降低商品价格,因而使利润率降低。相反地,机器制造部门生产的商品就会减少,由于供求关系的改变,企业主有可能提高商品价格,所以利润率也提高了。
制革部门价格的下跌和机器制造部门价格的上涨,将一直继续到三个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为止。那时,三个部门的商品都将按120个单位[7]出售。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部门的平均利润等于20个单位。平均利润是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同量资本所得的同等利润。
这样,部门间的竞争就使不同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之间不同的利润率平均化,成为一般[8]利润率。这种平均化通过资本[9]从一些部门流入另一些部门而实现。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一些部门[10]的资本家失去自己工人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另一些部门[11]的资本家却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这就是说,前者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后者出售的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现在,每个部门的商品价格都由生产费用[12]和平均利润[13]构成。
等于商品生产费用与平均利润之和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同一部门的各个企业,由于生产条件不同,存在着不同的个别生产价格,这些价格等于个别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但商品平均都按一般的相同的生产价格出售。
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可用下表具体地表示出来:

三个部门中,每个部门生产的商品都按120个单位[14]出售。但是制革部门的商品价值等于180个单位,纺织部门的商品价值等于120个单位,机器制造部门的商品价值等于110个单位。和简单商品生产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已不按同商品价值一致的价格出售,而按同生产价格一致的价格出售。
价值变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的市场价格一般同商品价值一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还有很大差别,因为各个部门彼此缺乏联系,行会限制和其他限制阻挠资本自由地从一些部门流入另一些部门。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和价值变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只是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胜利才完成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援引各部门的生产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符合的事实,来反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实际上,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完全有效的,因为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下述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一些企业主出售的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另一些企业主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但就全体资本家来就,他们所实现的是他们的商品的全部价值量。就整个社会范围来说,生产价格总和等于所有商品的价值总和。
第二、整个资本家阶级利润的总和等于无产阶级的全部无酬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以整个社会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为转移。
第三、商品价值降低,使商品的生产价格下降,商品价值增长,使商品的生产价格上涨。
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均利润率规律起着作用,这个规律就是:不同生产部门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利润率,由于竞争而平均化,成为一般[15]利润率。平均利润率规律,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规律一样,是自发地、通过无数偏差和波动而实现的。
为了最有利地使用资本,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资本家力求把资本投入最能获利的生产部门。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资本从一个部门流入另一个部门,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并且把劳动和生产资料分配于资本主义的各个生产部门。生产价格是一个平均数,商品的市场价格,即商品在市场上实际买卖的价格,归根到底是围绕着这个平均数上下波动的。
由此可见,随着价值之变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也采取了平均利润的形式,于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就通过平均利润率规律发生作用。
利润率的平均化和价值之变为生产价格,更加隐蔽了剥削关系,更加掩盖了资本家致富的真正泉源。“利润和剩余价值······实的量的差别,现在已把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的真正本性和起源完全掩盖起来,这不仅对特别愿意隐瞒这一点的资本家是这样,对工人也是这样。随着价值之变为生产价格,决定价值的基础本身也被掩盖起来。”[16]
实际上,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就是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再分配。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可见,工人不仅受本企业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剥削。整个资本家阶级都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为这会使平均利润率增大。正像马克思指出的,平均利润率是以整个资本对整个劳动的剥削程度为转移的。
平均利润率规律一方面反映了产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矛盾和竞争,另一方面反映了两个彼此敌对的阶级 资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深刻对抗。它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同整个无产阶级对立的是整个资产阶级;为工人或个别工人团体的局部利益而斗争,反对个别资本家,都不能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工人阶级才能挣脱资本的羁绊。
注:
[1] 第四章。
[2] 技术比较发达的企业的所有者。
[3] 假定一个单位为100万元。
[4] 30/100*100。
[5] 20/100*100。
[6] 10/100*100。
[7] (130+120+110)/3。
[8] 或平均。
[9] 当然还有劳动。
[10] 如上例中的制革部门。
[11] 如上例中的机器制造部门。
[12] 100个单位。
[13] 20个单位。
[14] 假定个单位为100万元。
[15] 平均。
[16] 马克思:《资本论》,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卷第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