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泰卦本义详解 | 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智慧告诫

【泰卦原文】
【卦辞】泰,小往大来,吉亨。
【爻辞】(由下往上看)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大家好!这一期是详细解读泰卦。“泰”的完整本义是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通达。泰卦是关于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智慧告诫,道理精彩非凡。依旧是《周易》“观象系辞”借事物说理,是“象蕴含义理,义理根于象”的说理方式,但泰卦字词和各象的理解难度比较大。(全文约8200字,头脑风暴走起!)
一、全卦本义详解
㈠、卦名、卦符卦象详解
我们从之前的解读可以看出,《周易》的卦名、卦符卦象、卦爻辞是高度关联一致的。【泰】古训通、通达,又引申训大,但没有能具体说明白其中真义的。我从泰的字形、字义、用法,以及泰卦卦象和卦爻辞解读研究得出,它们意义高度一致,泰的完整含义应具体理解为: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通达。
1、卦名。
⑴字形:目前最早的泰字完整字形见于战国,由上到下是从大从双手从水(见下图),《说文解字》解释泰“滑也,从廾从水,大声。夳,古文泰。”从大是象形人正面跨立的样子,大的本义是大人,引申为大小之大。大和太古同字,商周无太字,太是泰的古文写作夳。所从的水应是冰,段玉裁解释夳所从的二是冰的简写,结合冰字古文字形来看这是对的。所从的双手后世作廾gǒng、拱,有捧护、使宜于之意。泰字从大从双手在后来的汉字演化中变成了𡗗pěng,𡗗本是象形双手捧树苗,也是捧护、使宜于之意,再如强调此动作的捧字、奉承的奉字、宜于种禾的秦字等。

⑵字义用法:泰古训通、滑,又引申训大。段玉裁解释泰“水在手中,下溜甚利也”以及夳“从冰,取滑之意”都不恰当,这解释不通泰字的用法。因为段玉裁还介绍典籍中汏tài作泰,如《左传》“泰侈”一作“汏侈”、《西京赋》“必奓軆泰”一作“軆汏”,汏指淘洗,“汏之则砂砾去矣”,后世又讹变出汰作汏。可知汏指淘洗是淘去坏的留下好的,此外,泰和脱上古音相同,按因声求义来说,泰可有脱的脱离、除去之意。因此泰就不会只是滑那么简单。
基于以上,我认为泰字是象形人能安然行于冰或水上,人行进于冰或水上会有危险,双手表示捧护、使宜于是消减危险,从而人能安然通行,泰字完整含义应是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通达,从而泰可训通。应理解“滑”有克服阻力通过困难之感,从而泰可训滑。
西汉帛本《周易》的泰卦卦名写作柰。柰如今作奈,本义果树名也指柰树的果实,在甲骨文中作为祭祀供品,这是用于爙灾祈福;在典籍中柰用作该怎样,关乎事物发展及结果,比如“奈何”相当于问该怎么办,含有希望获得好进展之意。可见柰有希望趋吉避凶的意思,这能与泰字含义是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通达相近,从稍后全卦解读来看泰要更恰当。
2、卦符卦象解读
泰卦卦符是上坤下乾,因坤意象地,乾意象天,俗称地天泰。类似《易传》“天地交而万物通”的解释,实属牵强曲解,上地下天明显是反自然常态之象,天地颠倒怎么会好呢?问题在于没有把握到对的意象。卦符是具有事物意象和吉凶意象的,上坤下乾不符合事物意象,但符合吉凶意象,是下面的吉能承载上面的凶。因为:
⑴乾意象吉,坤意象凶。我们解读过《周易》的乾卦是掌握主动,形势有利,主动进取;而坤卦是不掌握主动,形势不利,顺势而为(详见坤卦解读 | 重现三千年前本义,乾坤相连)。乾坤正代表着事物发展的好坏两种状态,可视为乾吉坤凶。
⑵下承载上是自然之理。人出于对重力作用的本能认识,会自然地认为处在下面的事物要承载处在上面的事物。
有个比泰卦更简明的例证,是相对泰卦的否卦被认为有闭塞之意,西周金文中否训不善。否卦卦符上乾下坤看作上吉下凶,是凶能承载吉、克服吉,故而不善,吉克服不通困难故而闭塞,正是吉凶意象与卦名意义一致。同理,泰卦卦符上坤下乾宜看作是下面的吉承载上面的凶,意义则是吉能克服凶,与泰字含义是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通达一致,它们自相契合。
甚至可以再进一层关联泰卦卦名与卦象。坤字从土从申,申象形闪电,坤是象形大地上的闪电状地形,如连绵起伏的高山深谷、大江大河皆属此类,意象大凶(详见坤卦解读 | 说坤卦名,论坤本义)。泰字是象形人安然行于冰或水上,危险的冰水可对应坤,人则能对应天。天也指人,甲骨文金文中的天字象形人,取义人头顶之上就是天。像之前解读水天需卦象其实是上水下人跟需字的金文字形一样,是人承受雨水濡湿之象可为佐证(见下图)。因此地天泰又可以进一步视为人能承载凶、人能克服凶。不过否卦卦名没有这层关联。

小结,泰卦卦名“泰”在字的象形是人安然行于冰或水上,在含义是指能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通达;泰卦卦符卦象的吉凶意象是吉能承载凶、能克服凶,与泰字意义一致。接下来是卦爻辞解读,将会知道它们也意义一致,进一步证明如此理解是正确的。
㈡、卦爻辞详解
1、卦辞“泰,小往大来,吉亨。”
字词注释:【泰】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通达。【小】对应凶险困难。【大】对应吉利。商周时期“小”有相对低贱之意,“大”有相对高贵之意。如“大子”是嫡长子,“小子”则指庶子或自称的谦词。再如“小臣”指低级官吏,会被用作赏赐品;而“大夫”“大正”“大左”“大史”“大祝”“大师”等高级官职都有“大”。【往】离去。【来】到来。【吉】吉善。【亨】亨通,过程通达。亨的通达是泛指从头到尾全过程,泰的通达是特指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难关。
从后文“吉亨”可知前文“大来”的是类似“吉”的好事,相对的“小往”的就是类似“凶”的坏事。这能对应“泰”含义是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通达。
卦辞义理解读是:泰是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通达,凶险困难离去,吉利到来。将会吉善,过程通达。
2、初九爻辞“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字词注释:【拔】拔起。【茅】茅草,常见植物,根茎味甜可食亦可入药。【茹】此处指茅草的根茎。我认为茹本指植物能吃的部分,早期训茹为食为菜,东汉的虞翻解释此句的茹为茅根,应既因为茅草的根茎可以食用。后世有人解释此句茹为牵引、牵连是难以成立的,因为:1“拔”是动词,后接“茹”“汇”都作名词指茅草部位才合理;2茹若作动词表示吃,引申指受纳,如《诗经·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茹与吐相对,再如成语茹毛饮血,均含义明确,而训茹为牵连在早期无依据;3若训茹为牵引、牵连,则原文作“拔茅茹汇”即可,后文“以其”显得累赘多余。【以】以及,与。【其】代词,指茅草。【汇】今本《周易》作彙是汇的繁体字,此处应训茎,指茅草硬且能伤人的草茎。茅草比较硬,两边有很多小刺,会很扎手,一不小心就割破皮肤(据说鲁班受此启发而发明锯子)。帛本《周易》作胃、𦳢(⿱艹胃),彙古文可作𦳢,彙又可指刺猬,共通之处是刺都伤人。【征】征伐。
“以其”相当于以及它的意思,如小畜卦的“富以其邻”、鼎卦的“得妾以其子”、复卦的“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等均作此理解。
“拔茅茹以其汇”是指想要拔获茅草那有好处的根部,需要一同拔茅草那能伤人的草茎。这里是借事物说理,与泰卦主题是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相应,后文的“征”征伐对应重大凶险困难。
“征吉”不是指征伐是吉善的,相反,古人观念认为战争是凶险之事。如《孙子兵法》开篇就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以及《道德经》有“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顺应前文“拔茅茹以其汇”来看,“征吉”是指征伐要能收获吉善,即征伐克服战争凶险所付出的代价要能收获好结果。
爻辞义理解读是:想要拔获茅草那有好处的根部,需要一同拔茅草那能伤人的草茎。征伐(同理)要能收获吉善。
(借事物说理:想要获得好处,就要克服好处附带的凶险困难。)
3、九二爻辞“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字词注释:【包】包纳,有克服之意。楚简本《周易》残存的姤卦中包作㯱pāo,可证应理解为包纳。㯱从㯻省从缶,匋省声,《说文》训“囊张大貌”,有包裹之意,缶为小口大肚陶器,勹为包的简化,西周金文㯱字形从束也是包裹之象(字见下图),可知㯱的形音义均与包通。汉帛本《周易》包作枹,枹bāo指枹树,枹fú多指击鼓杖、房梁,均有实心之感,少包纳之意,也与后文不通,不可从。【荒】应从东汉虞翻的解释此处作巟训大川,是大水、大河流。巟是荒的古字,《说文》训“水广貌”,引申指繁乱、废弛,是通感大河广漫肆流难治之貌。至少战国时已有荒和巟,后来荒行而巟废,虞翻是保留原义。汉帛本《周易》荒作妄,妄为荒怠胡乱之意,与荒的引申义略同,但失大水之象。所以“枹妄”与后文“冯河”迂曲不通,而“包巟”可通。【用】可施行。

【冯píng】以往解释为徒步过河是很不准确的。冯应是马行于冰上,指实力不容易应对凶险困难,得小心翼翼地应对。这是我研究出的全新解释,依据有三:⑴字形。金文冯字的冫指冰,冯是象形马行于冰上,注意看马的四肢额外加了短横是有行动限制之意(字见下图左1,可参考羌字有的在颈部增添短横是表示羌人俘虏被捆绑,限制其行动逃跑)。⑵字义用法。《诗经·小雅·小旻》讽刺西周末年时政,有“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是描述凶险。马善于奔行也会游泳,渡过一般河流不成问题。但是马在冰上容易打滑,只能很小心地走,这是实力不容易应对的凶险困难,才能跟“暴虎”是徒手搏斗老虎的凶险相对应。⑶字义引申。冯一字多义,各种用法其实都跟其字形本义有关。冯字在先秦两汉训:①马急行、依凭、乘、陵、登、大、盛等,都是从马平时善于奔行的强大实力引申而出。②愤懑,是从实力不容易应对凶险困难时的不济憋屈之感引申而出。《方言》称:“冯,怒也。楚曰冯。”如《楚辞·天问》“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是指共工战败怒触不周山,冯作实力不济的愤懑理解要更合适。【河】黄河。河在先秦时期专指黄河。

【遐】训远,我认为应具体理解为额外增加行程。叚有假借增加之意,辶可指行走,遐指额外增加行程,这当是能训遐为远的原因。类似的,瑕指玉增加了杂色,暇指多余的时间。帛本《周易》遐作騢xiá本义是毛色赤白相杂的马,也就是马增加了杂色。按騢解读原文会不通,应视为騢通假遐,共通之处是额外增加。【遗】遗漏,指遗漏有价值的事物。遗从辶从贵,在金文训遗漏、遗留、送,实际都是行为主体与有价值的事物分开。【朋】同类。由震卦六二“亿丧贝”可知《周易》区别朋与贝,朋不应理解为货币财货,解读会荒诞无稽。【亡】无,没有,消失。在商周“亡”不表示死亡,“死”才表示死亡。“朋亡”指同类消失。【得】获得,能够。【尚】本义是常法,即通常可行的方法,此处相当于用作“當”,应当可行之意,类似用法见于西周中期的㫚鼎铭文“弋尚(當)卑(俾)處氒(厥)邑。”【于】在。【中】……之中,此处指黄河之中。【行】行进。
“包荒”指要克服的凶险困难是渡过广漫肆流的大河流。巟训大川,“包荒”犹如《周易》常见语“涉大川”(指徒步涉水过大河,说理指克服凶险困难做大事)。
“冯河”其实是“涉大川”的特指——马渡过结冰的黄河。当时河流通称是水、川,《周易》中通称川,全书仅出现这么一次“河”。甲骨文卜辞虽常见“涉河”但那时已经会用舟渡过黄河了,“涉河”可以看做是类似过河的泛称,平时徒步涉水过黄河应是不可能的,作者则是特意用“冯河”举例说理。从先秦典籍可略窥当时黄河的宽广漫流澎湃恣肆,如《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和《孟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等。黄河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是最对应“巟”的大水,对应泰卦要克服的重大凶险困难。马善奔会游但平时也难渡过广漫肆流的黄河,但趁黄河结冰可以小心地渡过,即“冯河”。
“不遐遗”是渡河要点,不额外增加路程,不遗漏有价值的事物,毕竟冒险渡河不容易,不要节外生枝。“朋亡,得尚于中行”亡和得是一对反义,应视这两句是转折关系,且已不属于渡河要点。帛本《周易》作“弗忘,得尚于中行”体现得更明显,但所讲的道理不如。“弗忘”是不要忘记,“朋亡”是同类消失。涉冰渡河要专注自己脚下冰面,无暇他顾,同类帮不上什么忙,有同类是陪伴与风险具增,若有出险需要救助。因此有同类不见得是好事,没有同类也不见得是坏事,能独善己身即可行,所以是可以“朋亡”同类消失,即有同类但不需要,而不是“亡朋”没有同类。后文“得尚于中行”是指能够应当可以在黄河中行进。
爻辞义理解读是:要克服广漫肆流的大河流,可施行如马(平时难渡)趁黄河结冰小心渡过,不额外增加路程,不遗漏有价值的事物。可以同类消失,也能够应当可以在黄河中行进。
(借事物说理:平时难以克服的重大凶险困难,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小心克服,行动要短捷周密。人多则事繁杂,可以不需要同类也能可行。)
值得一提的是,帛本《周易》九二作“枹妄,用冯河,不騢遗。弗忘,得尚于中行。”跟传世本《周易》差别很大,释读对比字义拙涩,句意迂曲难通,质量远不如传世本。
4、九三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字词注释:【无】没有。【陂pō】斜坡,有不平之意。帛本《周易》作波,两字共通之处都是不平。【复】回,返回。【艰】艰难,艰险困难。帛本《周易》艰作根,楚简本《周易》大畜卦九三“利艰贞”作“利堇jǐn贞”,堇是艰的繁体字艱的左半边。堇为黏土与盘绕的树根共通之处是都会难处理、难克服,可知当作艰训艰难。【贞】正确认识。【咎】过失不好。【勿】不,不要,表意愿。【恤】忧虑。【其】代词,指“艰”。【孚】诚心诚意。【于】对于。【食】食物,从后文“福”可知指祭祀供奉的食物。【福】福佑。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是有关祭祀祈福中的供奉食物与诚心诚意。典籍中有类似的内容可证,如《左传·庄公十年》有“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以及《小雅·楚茨》有“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等。
爻辞义理解读是:地形没有只平不斜的,行走没有只去不回的。对(事物发展难免会遇到)艰险困难有正确认识,就会没有过失。不要忧虑艰难时的诚心诚意,对于祭祀供奉的食物(不论好坏,只要诚心诚意)都会有福佑。
(借事物说理:事物发展没有只好不坏,不要忧虑艰难时的诚心诚意表现。所谓艰难见真情。)
5、六四爻辞“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字词注释:【翩】扁薄。“翩翩”指很扁薄。翩本形容鸟翱翔天际,随风飘忽的样子。鸟飞翔时身形扁薄,能轻快灵活,故而翩从扁从羽。《子夏传》作翩翩,《经典释文》作篇篇并介绍古文作偏偏,共通之处是都有扁薄之感。【不】没有。【富】动词,变富强。【邻】相邻的对方,此处指同盟友邦的方国。【戒】戒备警惕,此处指有敌意。【以】用,凭。
这一段是就内外方国间实力强弱的政治关系而言。小畜卦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是讲己方要与彼此诚心诚意的同盟方国一同变富强。可知“翩翩不富以其邻”是讲己方与同盟友邦的方国都不富强,小畜卦已讲到这情况只要彼此有“孚”诚心诚意就可以一同变富强了,没必要“不戒以孚”。结合泰卦主题来看,“不戒以孚”是对可能带来重大凶险困难的强大外部方国而言,要不敌意戒备,而是诚心诚意搞好关系。依据有三:⑴这观念早有体现,比如屯卦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是讲弱国对强国不要如掠夺施暴的敌对关系,而要如联姻的亲善关系,要对强国有好处。⑵历史经验则有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与强大的外族姜羌联姻组成同盟,周人得以迁到姜羌势力范围的周原发展。⑶最最有力的依据是紧密连接下文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述及的历史经验,详见六五解读。
爻辞义理解读是:(实力)很扁薄,己方与同盟都还不够富强。(对可能带来重大凶险困难的强大外部方国)要不敌意戒备,而用诚心诚意相对。
6、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字词注释:【帝乙】商朝倒数第二位王。【归】女子出嫁。归的本义是归属于,将女子从女方归属于男方,即是出嫁。【妹】少女的通称。【以】连词,表目的,犹如用以、用来。【祉】训福,福祉,幸福。止象形足表行动,从字形看有幸福到来之意。帛本《周易》作齿,当训年齿,年齿即年龄。古人以齿排序年龄辈分,此处齿应有长久之意,才能勉强与“祉”相近,与后文“元”相衔接。【元】初始,起端。此处的初始指“帝乙归妹”。
“帝乙归妹”是周文王姬昌早年的政治大事。起初姬昌的父亲即周人首领季厉为商朝征伐戎狄很有战功,但被商王文丁软禁致死,史称“文丁杀季厉”。姬昌继位约三年后曾讨伐商朝,《竹书纪年》记载商王帝乙继位“二年,周人伐商。”虽没记载结果,但可想而知周国打不过当时强大的商朝。帝乙应是出于和解,赐婚姬昌与莘国结姻,这便是《诗经》和《周易》泰卦都有记载的帝乙归妹。姬昌接受赐婚,获得与商朝和平共处机会从此韬光养晦,发展壮大周国,为后来周革商命打下深远基础。这段历史经验是对六四“不戒以孚”的紧密印证,帝乙归妹这样的“不戒以孚”,是有重大威胁的强国愿意与弱国亲善关系,对弱国来说是很好的。
爻辞义理解读是:商王帝乙赐婚用以福祉到来,能从初始起吉善。
(六四和六五借事物说理:己方实力不足时,克服不了的凶险困难,当争取化险为夷,化干戈为玉帛,将来再图。)
7、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字词注释:【城】城墙。商周之时有实力的城邑才有城墙。【复】倾覆、倒塌。复本义返回,城墙返回即城墙倾覆倒塌变回地上泥土。【隍】城墙下的护城壕沟。帛本《周易》作湟。《说文》:“城池也。有水曰湟,無水曰隍。”战争中城墙都倾覆了,想来外面的护城壕沟也早被攻城方填了,或者城墙倾覆会填塞壕沟,总之壕沟多半会无水,所以今本作隍更恰当。【勿用】集聚为用,是事物初步的简单集聚,状态杂而未分。(详见勿字及《周易》潜龙勿用的正确解读)【师】军队,是西周最高的军事编制,引申指战争。【自】本义是鼻子,引申指己方。【邑】居邑,当时居民点的基本单位。【告】宣告。【命】命令。【吝】恨惜,指所作之事不理想、难成。
“城复于隍”是城墙倾覆在护城壕沟,这是攻打实力强大的城池的景象,对应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事情。
“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的理解类似《师卦》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勿用师”是要广泛集聚各个军队。后文“贞吝”是对“自邑告命”说的,是说只靠自身力量攻城会恨惜战果不理想、难成。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使攻克城池也会元气大伤。
爻辞义理解读是:(攻打实力强大的城)想要城墙倾覆在护城壕沟,要广泛集聚(内外同盟)各个军队。只在己方居邑宣告(参战)命令,正确认识是会恨惜难成、战果不理想。
(借事物说理:要克服重大凶险困难,需要集聚力量时应广泛集聚内外各个力量,不然只靠自身会不理想。)
泰卦的卦爻辞解读完毕。从泰字字形、字义、用法,以及泰卦卦象和卦爻辞解读研究可见,它们意义高度一致。所以,泰的完整含义应具体理解为: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通达。此外,传世本《周易》的泰卦内容质量在西汉帛本之上,更保留先秦的文字用法,用字准确,语句通畅,道理明晰。
二、泰卦蕴含的哲理逻辑
我们通观泰卦全卦,就能看出些其中蕴藏的逻辑哲理了。泰卦是讲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智慧告诫,全卦可以划分成七部分。
第一部分是卦辞总述能克服重大凶险困难,将会吉善、通达。
第二部分是1爻,讲想要获得好处,就要克服好处伴随的凶险困难。
第三部分是2爻,讲平时难以克服的重大凶险困难,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小心克服。
第四部分是3爻,讲事物发展没有只好不坏,不要忧虑艰难时的诚心诚意表现。
第五部分是4、5爻,讲己方实力不足时,克服不了的凶险困难,当争取化险为夷,将来再图。
第六部分是6爻,讲要集聚力量克服重大凶险困难时,应广泛集聚内外各种力量,单靠自身会不理想。
可见泰卦对如何克服重大凶险困难的认识非凡超群,不畏其难,对各种情况都想方设法地积极应对,至今仍然值得作为行为指导参考。其中包含着帝乙归妹这样的商周历史经验教训,是《周易》作为治国哲典充满实用哲学智慧的高度体现。这是中国早期哲学的真正精彩,后世学者捧孔子《易传》为哲理而歪说《周易》为卜筮之书,是没有搞明白《周易》本义,暴殄天物,舍本逐次。

以上就是我关于泰卦本义的完整解读研究,泰卦字词和各象的理解难度比较大,本义实际精彩非凡。至于感悟启发大家可以见仁见智有很多。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还请三连加分享,这可以让更多对周易感兴趣的人看到,也欢迎在留言区讨论分享你的理解感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