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C信用和虚拟资本

信用和虚拟资本
(credit and fictitious capital)
就其最简单的形式而言,出售商品就是用商品来交换货币。然而,商品出售者可以同意购买者用今后的付款承诺来代替货币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商品出售者就向商品购买者提供了信用(信贷),在付款承诺兑现之前,他们便开始了一种作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新关系。债务人通过货币转拨来跟债权人结帐,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就起了支付手段的作用。但在十分发达的信贷制度中,债务人常常用其他的当事人的付款承诺同债权人结帐。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付款承诺可以互相抵销(比如A欠B1000美元,B欠C1000美元,而C又欠A1000美元,那末其债务就可以简单地互相抵销),而无需使用货币。在信贷交易集中的大的商业中心,由于可以互相抵销信贷,货币只调节少量价值的转拨。 因此,信贷在商品的流通和价值的转移中可以代替货币。信贷减少为保持有价的商品货币所需的费用,加速资本的周转。银行为资本主义企业集中信贷。个体资本家彼此提供信贷,不仅会引起清帐所需要的费用,而且还要担当信贷交易中所固有的风险,因此,他们总是以存款的方式把信贷转入银行,并以借款的形式按照自己的需要从银行提取出来。此外,银行也可以通过认可或“接受”个体资本家的付款承诺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果原付款承诺人违约,则要担保用银行的资金赔偿。这种办法将用银行的信贷取代原债务人的信贷。最后,银行还可承兑私人付款承诺并在交易中签发其本身的付款承诺(银行券)。银行以高于它自己借款时所付的利率进行放款,或在承兑的情况下,通过对私人付款承诺进行“贴现”,以低于其票面价值买进这些付款承诺,并按其票面价值来收帐。 信贷的发展将导致一系列不稳定的潜在的相互制约的金融因素,因为每一个当事人为向其债权人支付,都指望自己的债务人向自己支付。然而,举例来说,由于出现危机,商品销售下降,而导致一笔重大债务不能偿付,就可能爆发信用危机或信用恐慌。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当事人都会力图把信贷变成货币,并要求以货币支付(参看
经济危机
条目)。由于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这种压力先是引起利率急剧上升,接着就导致最弱小企业的破产和对它们的兼并。 马克思把促进商品的购买和销售的信贷同资本贷款进行了区分,因为资本贷款不包括商品的购买。资本放贷人是把货币交给某个资本家借款人,其目的是要以利息的形式分享由于使用这笔钱进行生产而得到的剩余价值(参看
金融资本和利息
条目)。实际上,商品买卖的信贷交易和资本贷款的交易在形式上是类似的,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金融制度中,两者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同一个机构,比如银行,就常在这两种业务中起中介的作用。 特殊形式的资本贷款也可以形成虚拟资本。在某个资本主义企业的合作或合股的组织形式中,企业的所有权及其资产是以可转让的股票投入的,其中的每一股都有得到这个企业剩余利润的权力(参看
资本和收入的形式
条目)。这些股票的原持有人把实际货币投入企业。如果原持有人卖掉这些股票,则付给他们的货币就不进入该企业的资本循环,而仅仅只是出售者的收入。企业继续使原投资本周转,但这种原投资本已由企业不断积累的资本所创造的各部分剩余价值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股份所有权就代表从企业的剩余利润中获得一定数量的收入的权力。货币持有者或者可以放出自己的钱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息,或者可以购买股票从中分得一定的红利。如果剩余利润量同利息量相比风险较大,则股票价格的确定应使其象投资一样具有吸引力,与放款竞争。但是股票的这种价格可以超过实际投入该企业的资本的价值。马克思把这种超出部分叫做虚拟资本,因为它是与实际参与企业生产的资本价值不一致的股票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假定一家既没有要偿还的债务又没有要交纳的税收的企业,拥有1亿美元的资本,年平均利润率达20%,那末每一年就可获得2000万美元的利润。假定有100万张已售出的股票,那末其中的每一张股票都有权每年获得20美元的利润。如果放款的利率为年利5%,而股息量的风险就使投资者要求股票的收益为年10%,那末每一张股票就按200美元作价,结果100万张股票价格就成了2亿美元了。马克思把股票价格比1亿美元的实际资本超出的那1亿美元,叫做虚拟资本。 一般说来,每当金融市场以上述方法把人们的大量收入“资本化”时,就会出现虚拟资本。比如,国债就相当于没有资本的投资,而完全是对某些固定部分的税收的一种预支。然而,金融市场却把国债看作似乎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并按照与放款的利率来为其确定资本的价值(参看
金融资本
条目)。 (DF)
参考书目
① 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1981年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