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爾】JACKSON WANG “Come Alive”(Offici...

【Come Alive mv视觉艺术设计解读:异化的自我、梦境和潜意识,part 1】
前提:本次解读基于一点点拉康的心理/语言分析、尼采的哲学理论基础(已于《Cruel》MV阅读理解时引用),纯我流解读。
跨文本重点:
⑴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又名基督山复仇记)
⑵ 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
⑶雨果的《钟楼怪人》
⑷《闪灵》“双生子”隐喻。
⑸ 惊悚电影中的恐怖小丑形象挪用与翻转。
***
开头时嘉嘉爬行与跌落燃烧的坑洞的画面,应该影射的是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这是一本关于无辜者被身边人嫉妒陷害而后复仇的故事,但真正巧妙之处在于视觉艺术运用另外几个文本的形象融合将revenge(复仇)转化成为rebirth(复活)
如果说一开始嘉嘉负伤攀爬的举动还只是暗示角色的不利境地,mv最后嘉嘉关上房门、镜头拉远,整座悬浮于空的荒废马戏团孤岛就直接影射了基督山伯爵里的海上孤岛(监狱伊夫堡)。
爱德蒙·唐泰斯装作负伤而死逃离了孤岛、去挟怨复仇,但是,嘉嘉设定的角色——小丑没有这么做,业火成为烟花,他置之死地而后生,复活即是庆典,象征死亡与静默的骷髅是燃起香烟的火柴,开始游戏人间、复活那些被禁锢的边缘人。
是的,边缘人。
无论是一开始的嘉嘉(象征含冤入狱的基督山伯爵)、样貌奇特的一男一女(畸形的钟楼怪人&艾斯美拉达)、通电复活的科学怪人、还是面具魅影(歌剧魅影中容貌被毁的魅影),这些人的形象都是社会上被逐步刻意排挤到最边缘的存在,一切责难与恶意加诸其上难以自我辩护。
结构性的灾难降临,社会主流价值的、自利心态的、人云亦云的压迫临头时,众生平等,无一幸免。
他们活着,但又同时禁锢在自己的乐园中无处可去,世上没有天上孤岛以外的地方容纳他们的存在。
如同你我内心深处异化的自我、狂飙的野望、浪漫的妄想、想要哪怕多一点点的表达自由那样,无处可去。
所以这些形态各异却出奇一致的奇特人物,似乎也能视为嘉嘉所饰演角色内心无数个你唱我舞、活蹦乱跳、却没有抒展空间也不能释放出来的自我。
Come Alive的MV释出前,嘉嘉多场演出时特别设计的烟熏妆造型似乎就已经预告了这支mv深入探索人心的向度。
在解读小丑的代表意义之前,应该意识到:所有的妆容造型在文化方面都是一种面具,面具在表演文化中向来有叙述、威吓、情境表达的功能。从《Cruel 》MV到音乐节的舞台再到S12总决赛表演,诸多演出的意境都在指涉一个或无数个“异化的自我”(源自拉康的镜像理论),惊悚而不被理解,在被错误认知甚至强行摁头的种种不适感之中挣扎着想摆脱。
“这是你们以为的我,但不是真实的我”,在主体与其他客体对认知产生主权争议时,尼采的“权力意志”解释产生的影响,就在歌曲内容、MV视觉艺术、舞美设计上全方位地叛逆。
嘉嘉MV妝容給我的第一感觉不是马戏团的小丑,而是哥谭市的小丑,阴郁暗黑,但确实原本哥谭市小丑在黑化之前,是娱乐大众的存在——有可能这是演绎他比较早期的心路历程,就是从韩娱內娛各类综艺发展而来的过程,真正的思想心情掩藏在笑脸之下,他不能展示、也无人关心。
MV的妆造显然更多地挪用了惊悚电影中的恐怖小丑,在DC蝙蝠侠系列中的“小丑”的角色设定之一,是原本想作为娱乐大众的“艺术家”,想给大家带来欢乐与爱,他想为大家唱歌、唱一首意义丰富、能娱乐也能作为警示寓言的歌,但大众肤浅又盲目,连纯粹欢乐的娱乐,都领会得漫不经心,哥谭市的小丑非常失望……他的心是被毫无感受力的阅听大众一点一点的冷漠驱赶到失望的边界而失控的。
小丑其实一直在寻求存在意义与演出作品的价值认同,这点与嘉嘉真是不谋而合(尽管如此,我认为嘉嘉挪用小丑的强烈违和、令人不安的形象这种电影文化符号,更多是因为方便大众读取其形象自带的叛逆意义,而非全然认同),虽然嘉嘉说自己就是一个娱乐大众的艺人,但他又不只是想做到这样,而迥异于任何一版暗黑系小丑,嘉嘉选择把所有阴暗面关门封印。(看到门上的海报了吧?magic man即为封印的“魔法”符咒,不得不说他把自己专辑的各种语意玩得炉火纯青啊)
嘉嘉希望表演与观众之间达成的连结(relate)是relation to meanings and feelings from hearts,他意识到了这个难处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封闭的,却又徒劳地指望别人给出光明的未来,并且一再地陷入各种曲解、误读,他创造出来magic man的多重宇宙,何尝不是在演示与隐喻人类迷走于各种各样的情境表象,宛如梦游。
所以他要亲手打破禁锢自己的镜像围城、同时告诉我们:你要相信自己,你也可以独立走出围城,这并不可怕。
“this gonna be so hard, everyone around you will try to destroy you, everyone will try to pull you back…but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嘉嘉饰演的这个小丑妆容的角色,也可能是我早先在另一篇关于Cruel MV和bullet to the heart MV对照解读中提到的“异己” 或“他人”或负面情绪的具体化形象,因为恐惧改变的畸形安全感而试图纠缠阻碍你奋发挣扎的求新求突破。
打破边界是可怕的,开门的后果也是无法预知的,自我博弈更是胜负难料的。
一门之隔的里外空间给观赏者的“选择”暗示此刻直逼眼前:是要待在这马戏团乐园般不切实际的梦境世界,还是要打开门走出去面对杂草漫野的真实生活?
“Don’t rely on anyone else, because your dream is yours, go for it.”
You hear that?
Come Alive,最终复活的是曾经支离破碎又重新整合后的自我、是曾经几乎灭顶又重燃的生命力、还是曾经不堪负荷却难以舍弃的梦想,或许三者都有,因为唯有如此才是完整的自己。
MV最后还留了一个惊悚的警示/伏笔(好符合mv气氛啊):关门前贴上海报的那一幕,所有曾经的恐怖梦魇都站在你身后、它们只是暂时被关在门后,关门那一幕后面妆容惊悚的群舞也许每一个都代表难以叙述的恶梦和不堪回首的故事。如果你因为心理脆弱而再次揭下封印它们的符文(海报),梦魇将如潘多拉的盒子再度被打开。
不止如此,更可以互文见义的是,嘉嘉把关上门后的下半句放到了舞台上告诉我们:“protect your mental health”,嘉嘉在泰国世巡演唱会上再三交代的不只是过来人的一句温暖,而是一句警语。
MV和世巡演唱会舞台的内容是可以交叉对照的,嘉嘉的舞台版图已不是单纯的个别区块,他花了一整年向我们展示每次演出都严密接楯的平行世界,当你收听观赏时,magic man 宇宙早已向你开启360度的全像面貌。
说到“开启”,最后多讲一个我认为的隐喻吧:嘉嘉关上门的动作真是翻转了戏剧舞台上“第四面墙”的意思,它本来是一种演出与观众之间的隔阂,但关门的这一幕,反而让观众从视野角度“被推出门外”,提醒你:回到精神的安全区、警惕一切沉睡中蠢蠢欲动的梦魇。
PS. 不过啊,必须说嘉嘉和合作小伙伴们的玩心一点不减,如果慢放就会发现mv里每个舞者的表情都好有戏,尤其是主编舞师简直玩得飞起哈哈哈!这种惊悚气氛中违和的搞笑,不失为一种阴郁情境下试图以又丧又戏谑的方式解构悲怆叙述的叛逆不从众心态:不可怕,不惨,我就不,就是玩。
PPS. 嘉嘉往门上贴海报的动作,我还有另一层纯属个人恶趣味的读法:不是很爱给我贴标签吗?干脆我自己贴,贴贴贴!哼哼!(shut up the front door)
PPPS. 其实关于“小丑”的形象在拉康的语意链上我们还能继续探究“所指—能指”的意义重构,不过再写就实在太长了,我只强调一下:嘉嘉在套用恐怖小丑形象之外转化了它的内涵(不完全因循守旧),从无序混乱破坏抗争转而以娱乐与反讽的方式呈现,这就意味着取得诠释的主体性,呼应了尼采“权力意志”的彰显。
———20230321———
想到就补充一点:当初写《Come Alive》的解析为什么会用到拉康的镜像理论呢?
因为在视觉文本意象方面,最后嘉嘉在MV里关上的那扇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面镜子,有一个“我”在这边、凝视着门外/门后的“另一个我”,MV里的这个空间设计,明显有镜子里外映照的寓意。
还有就是,嘉嘉自己也很喜欢照镜子。
他曾经几次说过洗澡、健身等等都会观照自己的身体轮廓,透过镜子时时刻刻重新检视自己。
我觉得很有趣,嘉嘉这样好像镜像理论中说的0岁~6个月大的初生婴儿,对镜中的自己(但那时婴儿还没有清晰的意识)的好奇一直没有断绝,在重复返照中一再确定“当下的我”是什么样的我,也就是说,他的自我认知可能是频繁更新的。
这种认知更新就很拉康啊。
当然,嘉嘉不是真的需要透过镜子来逐步形塑自我意识的小婴儿,但他又可能在镜中看到“不符合认知期待的自我形象”,然后就开始健身调整,这又是非常自觉且内化“他者凝视—镜中幻象”于自我认知。
(参考新加坡早报专访时说的话,注意⚠️这里的“他者凝视”其实是相对于镜外的自己,镜中的自己是被自己凝视的对象。)
同时,嘉嘉这种镜像概念的意象(无意识的?)运用不只在《Come Alive》,《Blue》的水面也是映照自我的镜子的变体。
Come Alive的门里门外两个世界,就是内在外在相异并存的自我的一体两面。
此外,我认为嘉嘉对“符号/意义”的连结也有独特的偏好,除了身体上的刺青都有意义,更多在MV影像中出现的元素,可能都存在他自己的想法、解释(只是目前我未必能一一对应理解),而符号意义系统的个体内部索引如何形成,又是拉康的研究主题之一。(他吸收了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能指-所指”概念)
然后,非常微妙的,嘉嘉在去年诸多访谈中表示:过去8-9年他一直无法100%做自己,我认为不只是外在因素、职业环境而已,而是更深层次的洞悉,透过“他人的凝视”(这个他人也包括显意识的自己)嘉嘉发现了“this is not real me.”
他要打破那个镜中幻像。
不知道能否确切向各位表达我想到这点时的感动🥲,尽管意义与诠释的生成无所不在,人类可能永远无法逃脱一个“赋名”和“给定义”的循环系统,但是,能察觉到自己并非他人眼中的自己,不是“镜子中的我”,从被他人凝视中挣脱出来、更趋向于“自我内观”,就是觉醒的第一步了,而且是一大步啊。
还有一点,个人认为是拉康藏在镜像理论中的一个隐晦但真实存在的祝福:你所见镜子反射的一切,你是有能力改变的,“真实”充满可能性。
这也是拉康当时以心理学、哲学、生物学等复合学科原理做精神分析整合时所寄与的厚望吧——“真实的你”是可以由你随时形塑的,只要你意识到自己有这个力量。
PS. 《Come Alive》MV画面最后几秒那种类似电讯不稳的虚影感觉饶富深意,就像在暗示我们:这是虚拟世界,本世界即将关闭,请准备前往下一个世界……
(有没有人读位面setting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