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大银行同步!低门槛买房,央媒3天2次喊话,楼市依然静悄悄

2022-02-24 19:44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蓝白。


好多朋友催更,想听听我对降首付怎么看。


毕竟,我也算是个半真半假的财经房产UP主,那我除了在电脑上看,其实也没什么太独特的见解,就一直没聊这个事。


但是,节后到现在,房地产几乎每天一个利好消息,不聊,似乎又显得不合时宜。


其实这些利好就四个字啊:冷饭热炒。


各位,想必也麻木了。


200万的房子,首付从60万变成40万。


但30年的月供,从8000多变成了9000多,你会不会买?


所以,大家还是在重复着那句话:该不买,还是不买。


就说最近这两三天吧,风向越来越急,信号越来越强烈,先简单汇总一下,再聊聊我的看法。


第一,是房贷利率,超预期的下调。


从央行连续的降准降息之后,银行开年房贷额度充足,不用担心限贷的“两条红线”,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的审批房贷,利率要降,这本来就是一张明牌。

可没想到:下调幅度,如此之大,波及的城市,如此之广。


从2月21号开始,工农中建四大行,同步下调了广州的房贷利率。


首套,从原来的LPR+100BP(5.6%),下调到LPR+80BP(也就是5.4%)。


紧随其后,交行、广发也跟随下调,邮储是从22号开始下调。


工农中建、交行、广发、邮储,这七大银行,同时行动,同时降了20BP以上。


贷款基准利率转LPR报价后,房贷利率,就是5年期LPR的基础上,银行加基点。


1个基点是0.01%,也就是1BP。


现在5年期LPR报价是4.6%,那5.6%的利率,就是4.6%+100个基点。

广州不像京沪深,是大一线城市里,政策压制没那么凶的城市。


几个国有大行的房贷利率,又被视为市场主流利率。


所以,广州历来是全国的“风向标”。


有机构发报告说,2月份,全国103个城市里,有87个城市,房贷利率环比在下降。


其中,惠州、中山、呼和浩特降了30BP,重庆、南京、绍兴下调25BP,无锡、温州、常州下调20BP。

在去年底,已经连降几次的基础上,这么多城市又直接降几十个基点,多年未见。


算笔账,按150万的房子,105万的房贷,30年等额本息来算,去年底很多城市还是6.12%的利率,月供将近6400块,利息快125万了。


现在只过了1个月,5.6%的利率,月供变成6000,光利息就少还了快13万了。


再聊第二件事,也是好多人催更的话题:降首付。


低门槛买房,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蔓延。


先是山东菏泽,宣布最低首付比例可以执行20%,随后呢,驻马店新房首付比例也调到了20%。


易居的数据,今年至少有7个城市降首付,北海、自贡、南宁、菏泽、重庆、赣州、佛山。


你要说这些城市有没有突破调控的底线,还真没有。


因为央行和银保监会本来就有规定,在不限购的城市,首套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是25%。


地方上,可以看自己的情况,往下再浮动5个百分点,那这不就是20%了嘛。

降首付,是最简单粗暴的,提振楼市购买力的办法。


这个词,轻易不出现。


一旦出现,在我们有限的记忆里,都会引发房价大涨。


100万的房子,首付30多万,买不起是吗?


好,把首付比例降到20%,20万首付,家里随便凑凑,找亲戚朋友借点,月供多还点,就能买一套新房,要不要考虑一下?


这种低门槛的购房政策,实质上,还是增加居民的购房杠杆。


2015-2017的大牛市,源头就是降首付。



2014年“930”,降了首付比例和利率下限,重启降息和降准。


2015年“330”,降了二套房首付比例;当时的增值税还叫营业税,免征年限5年改两年。


2015年的“930”,又一次降了首付比例,10 月又降息降准;

效果好的出奇,本来2014年底已经弱到奄奄一息的房地产,2015年救活了。


但也只是救活而已,远没有到大涨的地步。


之所以2016到2017年开始滋生楼市泡沫,还是因为棚改货币化。


拆迁户抢房潮、房价翻倍、地王批发,小县城上万就是在这个时期,但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第三件事,央媒三天两次的喊话,释放出浓浓的利好氛围。


这里说的央媒,是《经济日报》。


作为房地产市场一等一的风向标,这家报纸的社论、点评、报道,一向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收紧调控的时候,往往先发声,去年敲打放任房价上涨的城市、重锤高杠杆的开发商,暴打经营贷炒房客的时候,就是经济日报起的头。

适度放松的时候呢,也总是先表态。


先是在2月18日,发文章说:房地产的融资预期,在稳步改善。


还列了一组数据:1月份房地产贷款比去年底增加了3000亿,开发贷多2000亿元,房贷多了1000亿,开发商可以发中票了。


随后的2月21号,又发了一篇评论:“房地产去金融化,是对以前过度金融化的矫正,不要误读”。


大家发现了没?


比起第一篇文章,这篇报道的用词,更“温暖”了。


我的理解是:房地产可以“金融化”,但不能“过度”。


正常的开发贷、发债要支持,正常的居民房贷,也要支持。


只要开发商不再回到高杠杆、高周转、明股实债的老路上去,把负债率降到合理水平,就能活下去。


好了,汇总完毕,咱们一块来说说。


第一个房贷利率大幅下调的一线大都市,信号意义极强,全国都在跟进。


20%首付的城市越来越多,月供低了,首付也变低了。


看起来,似乎是笔很划算的买卖。


不断的喊话,房企似乎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信念支撑。


按理说,开发商有了盼头,购房者上车的门槛越来越低,怎么看,房地产都不会出差错。


量价齐升、涨势如虹、地王频出,很多从业者、投机客的脑海里,又出现了2015-2017年那样的火爆场面。


你问我的看法是什么。


我只能再重复开头说的几个字:冷饭热炒。


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如果只盯着首付和利率,从历史走势中找答案,那你得到的答案,每次都是历史。


市场如果真这么容易预测,那我们也不会在平淡的生活里苦苦挣扎,暴富,未免也太简单了。


蓝白总是喜欢用“吃馒头”的故事来举例。


一个从没吃过馒头的人,尝过了馒头后,当然会狼吞虎咽,但当他吃饱、吃腻歪之后,再美味的馒头,也不可能再提起一点兴趣。


曾经沧海难为水,此时,他想的是山珍海味,想的是体面,想的是尊严。


历史会不断地重演,但绝不会简单地重复。


2008年和2015年,居民负债远远没有到今天这个水平,城镇化也是“棋至中盘”,大城市之间还没有爆发抢人大战。

当时的居民杠杆、城镇化率、房企的体量、土地出让金、银行涉房贷款、棚改货币化率,与2022年,有本质区别。


还有一点,城市的分化,越来越极端。


很多人总是把TOP10城市当成房地产市场,可它们只是金字塔尖的明珠。


可实际上呢,看每年的新开工、施工、竣工面积,看建安投资,看土地出让面积,看茫茫多的新区、开发区、高新区、园区。

全国剩下的几百个城市,东北极寒之地,西南边陲,西北人烟稀少的新城,中原湖广大地,这些城市,才是房地产的内核。


高房价收入比的一二线核心城区,没有丝毫松动的可能,因为不缺购买力,限购限贷的房票还没松,5年社保、增值税、积分卡的死死的,怎么可能会降首付。


而那些执着于发购房补贴、补契税、遍地老人的小城,本来就是不限购不限售。


实在没办法了,憋出一个降首付。


可你就算降得再多,又有多少人买呢?


只要不是拆迁户抢房的阵势,少10%的上车门槛,根本起不了多大风浪,这些城市能稳住不跌,就算不错了。


其实,大家也不用盯着首付和利率,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利好已经数不胜数,按理说,都快半年了,房地产早就应该回暖了。


可实际上呢?


楼市,依然像凌晨4点的黑夜一样“静悄悄”。


表面上,70城的房价确实稳住了。


国家统计局21号发的数据,70个大中城市,新房下跌城市39个,二手房下跌的55个。


比12月份,分别减少11个和8个。

可实际上的“成交量”呢?


华泰证券的电话会议上说,1月份春节40城的成交同比锐减了40%多,哈尔滨、贵阳、兰州这些弱二线城市,成交同环比跌幅都超过了80%。


武汉、杭州、宁波、西安,这些强二线热点城市,成交也同比跌了50%。


前年以徐州、盐城为代表的苏北涨的很火爆,还有浙江西部,福建、山东、湖南的三四线热点城市,今年成交同比跌幅都超过了60%。


没成交量的房价企稳,(注意,只是“企稳”,连反弹都不是),只能说明,楼市再也回不到曾经辉煌的时代了。


总之,整个市场的心态,今非昔比。


任凭降首付、降房贷利率,没人还会相信:房价会重复2015-2017年。


信心比黄金还珍贵,整个市场的预期已经变了,从“追涨”变成了“观望”。


买房的,不信能交房。


施工的,不信能回款。


银行和债主,不信开发商能还债。


这不是利率的问题,也不是首付的问题,而是“房住不炒”置业观念的深层次转变。


世事无常,这才过了几年,已是沧海桑田。


我们应该为这种变化,感到欣慰。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七大银行同步!低门槛买房,央媒3天2次喊话,楼市依然静悄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