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与灵感(五十一)
2023.07.20 找到可以持续运转的生活,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是生活的唯一要义。 擅长幻想的人,同样擅长解决幻想出来的问题。 远去的会记得好,近前的只看到坏。 定义是一种权力,而权力一种高傲。 很多时候我们向前回溯才能意识到,我们处于当下局面,是因为在过去某个时刻,我们不曾意识到存在另一个选择。不曾意识到也就不曾真正做出选择,而没有作出选择便代表着选择了一种选择。 恨不见得是坏事,但最好还请先学会爱,再去恨。 有些人会幻想一种答案,这种答案能解决一切的问题。但问题在于问题是答案的前提,倘若存在一种能够解决一切的问题的答案,那么它必然是在问题出现之前的答案,而这样的答案是不存在的。同理,这样的静止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也是不存在的。 当你回顾过去,以为发展路上有某某坑应该避过去,恐怕是没能意识不是坑在路上,而是路在坑上,只要发展,必然会进坑。 为了轻蔑而轻蔑是要不得的,没有支撑的高傲只是纸老虎 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前的问题,如果当前并未出现问题,那便没有问题。不要着急去解决此前出现而未解决的问题,这不是什么好事。 不要过分的追求确定性,确定性推到极致便是极致的不确定。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法令滋章,道贼多有”了。有些东西似乎就像弹簧,你将它推到某个地方便已经足够了,若是过了那个度想要再推下去就会万分的困难,甚至于起反作用。 痛苦不是要被解决的问题,而是要被关照的对象。 很多时候,他活在任何事情中,除了此事;他活在任何地点中,除了此地;他活在任何时间中,除了此时。 2023.07.19 不容易,终于意识到了我具有某种强迫阅读文字的倾向,接下来主要观察这种强迫吧……显然我发现了一件令我万分惊讶的事情,那就是当我不在阅读或者说观看文字的时候,我的症状变轻了。这太过令人惊讶了。 观点和事实是两回事,在有足够的事实前,不要给出任何观点 所有人都在玩语言这一玩具,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玩法。 使用我们的思维思想就像使用枪一样,不是你拿着它乱开就能天然解决问题的。 停止对思想的分析,便能停止思想。 倘若存在一种廉价的情绪,那么便意味着存在一种可以判断情绪与廉价之物,似乎与我此前所提到的结构是有一致性的。这种结构的认知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智慧的认识呢? 你就是要意识到你有什么不懂的,不要什么都学,总有会懂的人。认识自己的界限,有限性和否定性。 我给他人的价值是我创造出来的价值,这意味着展现价值必然是创造价值的衍生物。当我们丧失了创造价值,也便丧失了展示价值,故保留我们的主体性地位,避免异化是生存的关键。 优秀的up主远胜于优秀的单个视频,品质的个人远胜于品质的事件,这是结构性的。 在一个动态系统中,不要用愚蠢的狭隘来做任何的规划。因为规划即等于失败。应变才是唯一的正途。 做一个样板标杆就够了。 显然,我此前提到的迷惘或附着物,可以认为是与世界失去链接,而过分沉沉浸于与世界看似交互,但实际缺少交互的事物之上,比如各种短视频。这意味着为了解决这种附着物,我需要更加主动以及动手性质的东西,越主动越好,参与程度越高越好。 我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全能自恋的影响,这是值得开香槟的好消息。 工作与放松必须有一条明线的分界线,绝对不容许模糊。不允许娱乐着工作,也不容许工作着娱乐。 选择你的兴趣,不要被兴趣牵着鼻子走 “愤怒积攒起来,老不泄火是会出精神问题的” 2023.07.18 我的母亲是个情感的乞丐,我也是,这是非常令人悲哀的事情 有些时候一周干不了的事,一天就可以做完,在这个意义上讲,状态远胜于时间。 好人过得不好,是理所当然的。被高道德自律折磨了这么多年,才能深刻的意识到一点,即道德并不总是道德的。 睡眠与清醒的间隔越来越模糊,这并不是好事,我需要注意这一点 令一些喧闹的事物保持或回到心灵遥远的那端,或许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我的过去有很多我所鄙视的甚至厌恶的,但其实也有很多令我怀念的。那些事物令我感到分外宁静。 不要一直去自救,或者说不要在没有必要自救的时候自救,省下精力不是坏事。 我过去的认知是,倘若我读一篇文章读不懂,那是因为我对相关内容了解的不够多。但这样的认知在实践中已经完全不可行了,我应当认识到或许并非我认识的不够多而产生了迷茫。此处的迷茫应当是一种情绪。也就是我之前所提到的附着物的产物。或者用更简单的话来规范:理解,但不要去理解。去理解反而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如果有些人让你感到了羡慕,还请不要再去看或者想那些人以及他们的生活。 在作文中删除掉一些过滤词,可以增强语言的的代入感。 当我读到一些读不懂的文字的时候,正是因为这种不懂带来的理解空缺,天然会被此前发现的附着物所渗入填补。这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而过去很多时候头脑的运作痛苦都可以视为我与附着物的双向奔赴。用较为形象的说法来讲,我匍匐在走廊里,那些附着物就像是走廊天花板上垂下来的触手,当我体态稍微高一些便容易被掠走。 是的,我发现了,在我阅读文章的时候,在逐字默念的心声之上,有一层粘稠的东西附着了过来。它们翻涌着冲撞着溅出了一堆迷惘与痛苦。写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异常的清醒与清晰,这是个令人惊讶的事情。 我是一个活在新时代的古人,我不得不融入新的时代之中,或者说我不得不变成我所曾鄙视的那些人。 2023.07.17 我就像我的父辈那样,正在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不会使用xx的弱势群体或者说智障。 有些人或许太久不曾被人说过话了,所以即便是非常离谱的观点,也愿意为之摇旗呐喊。 “幽默是心灵的镇痛剂,它来源于痛苦。” 我沉沦于回忆之中,直到黄昏时才结束。我意识到:可以享受你的情绪或回忆,却不要沉浸在其中。 “可人不就活在几个瞬间里吗” 不要去珍惜现在,因为那隐含着一种失去的紧张,只要呆在现在就够了。 我看着站在窗台上的猫说:它将那儿填满了。在它来去之前,那地方便叫做空,就和那猫一样,我们所有人都在空中,包括空气。 死亡念头是个很好的警戒值,开始尝试围绕这一点建立生命力维持系统,类似于过去的50阈值。 守护你的欲望,珍惜你的欲望,宝贵你的欲望,没有比你的欲望更重要的东西了,尽量排除一切会伤及你的欲望的东西。 出乎意料的,一个搞笑视频缓解了我七成的痛苦,并有了重新做事的动力,这不能不令人惊讶。或许我需要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快乐。当然除了今天也包括昨天以及前天分别发现会带来改善的事件:坐公交车和听别人的实时聊天。 学习的问题在学习之外,也就是说,我目前学习的问题并非学习的问题。这是有些违反直觉的发现。 “欲望的原因重要于欲望的对象”,尝试欲望对象的替代物是很重要的。 “你不是受害者,你是幸存者”,有些人强调的心态转化,或许会有帮助。 2023.07.16 平等的对待你的朋友 不要沉沦于你的情绪中,去创造你的情绪。 男女矛盾,阶级矛盾,游戏圈矛盾,共同的问题与敌人是相当有效的团结或联系纽带。 人心中一般道德怜悯与邪恶残暴一直交织在一起。 “看的很感慨,千年前的秦国人,他们所挂念的、所忧虑的,有何我们当代的人有什么差别呢 推荐一下央视纪录片《书简阅中国》,里面有一篇也是介绍这个的,这个纪录片很有趣的。” 爽文的诞生是虚幻,爽文的意义也是虚幻。 当我不再去试图理解的时候,我似乎开始理解了。阅读材料时,不是具身认知,你拿了也没用。是具身认知,你也不用拿。 主体才有需求,而被需求不等于需求。或许我的沟通意愿降低,来源于对展示价值也就是主体弱化的厌恶。 显然我有多种方式来解释状态的善变,生理的心理结构上的环境的。通过结构来解决问题,总是更稳定的。显然,我将我的内在视为一种结构,有些结构需要被彻底破坏,有些结构则要尝试去利用 2023.07.15 迷惘唯一的来源是失败,清醒唯一的来源是成功 人总不应被其所建构之物异化,但应该被其规划。轻易不立规矩,轻易不犯规矩。 不同的词语文字,哪怕是表征同一事物,其可能也并不具备一种内在的同一性,即便是同一个人在斟酌再三后说出的同一对象的不同表示,即便一定会有某种同一性,也不是这些词语的语言的,而是对象的。而语言不等于对象。 现在大多数人心中依旧残留着,只要胆子大,肥猪赛大象,这样的看法。譬如封建观念,譬如不公现象,都只是因为人心有问题而已,倘若人心唰的一下没问题,就不会出现。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大跃进吗?在我看来,除非死上两三代人,不然有些东西是难以改变的。 “权力只为他的来源负责” 道德主义是不可取的,我不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了。 我的思维是面向未来的,这意味着在解决问题途中,我会主动制造额外问题(但解决不了),目的是作技术积累(但效果极差)。或许我应当转换视角,开始面向现在,问题首先越少越好,其次才是技术积累。 不应当以建造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而应当以使用的视角去看待,即便建造,也是使用什么工具的建造。 激活内在的,还是激活外在的。或者说,获取新的,还是强化已有的。重点并不在于阅读的时候你拿走了什么,而在于他进来了什么。 解释是一种整合,是一种加工再输出,而不是思维的依据。 我将不经过动手实践,没有具身认知的某个概念词语视为黑箱。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的任何学习材料都是充斥着大片黑箱的,而我们在学习中必然会挑选某个词语概念作为主要依靠。而当我们所挑选的词语依靠是黑箱的时候,就会造成迷茫。这就是我们要克服的问题,即挑选不是黑箱的词语,挑选具备具身认知的词语作为我们的抓手。 2023.07.14 新出现的便是好的吗?新与好的分别。 “语言学家只能解释语言,而不能规定语言” 你并不需要知道多少东西才能不感到迷茫,当前的迷茫与知道多少是无关的。我倾向于以无意识的冲突的观念来看,即一辆车被多匹马向不同的方向拉扯,而至于无法移动。换句话说,有时候迷惘是内在的冲突问题,而不是内在的积累问题。 为什么我会如此执迷于快速,快速的阅读,快速的做事,我并不认为这样能带来好处。与之类似的,还有总结,我很痴迷于早早的总结出某种观点,而毫不在意当前是否适合得出这种观点。这些是需要注意的。 竞争不只是资源和发展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或者说,资源和发展的竞争总是带来心理的攀比与输赢的计较,这不能不是可悲的。 不能只停留在回忆之中,更重要的是记忆之中的那些不曾抚平的东西。当然确定那些东西是否真的在记忆中是更重要的。 我的思维运转的太快了,真的是太快了,这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就像在陨石带飞行的飞机,越快遇到的麻烦病越多。 “他们不知道自己亏了,就没有亏” 清晰比煎熬的等待更好,做事时碰运气是最不可取的 2023.07.13 人就是会被他者评价所影响,这并不能由主观意志所决定。钢铁意志是一种幻觉。 当你不知道要怎么做的时候,你需要的并不是去思考怎么做,而是选取一个合适的视野,或者说视线大小范围 当你没想好给出什么样的问题的时候,就不要给出答案,而一旦你给出了答案,就不要再提新的问题。 倘若我们想要维系思想过程中心理的稳定,那么是需要明确思维所使用的概念是确定性的,尽管这种确定代表着不确定,(因为其阐释在以后可能被更新,也可以被更新)。 显然,我应当秉持这样的一种学习态度,即我从他人的学习资料中挑拣出一些我自己的东西。因为一切专业问题都是生活的问题。 在提出原则时,过往事件不溯及是最重要的应用,没有之一。 共识是哪来的?各方,不管是以何种观念框架划分的,在斗争中相互把狗脑子打出来。到所有人都累瘫厌倦后,大家就有了新的共识。所以,不要讲理。 “不要让时代的魔怔,成为你的魔怔” “人的欲望如同高山上的滚石 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 “了解一个人其实是走向讨厌的过程” 将人们的行为分为创造价值与展示价值,后者从前者的主体性沦落至客体,将自身的价值向他人展示,将审判权赋予他人来获取自身的价值,可怜的很。这样的人忽视了人本身具有的创造开拓的能力,即组合已有事物和发现未知事物的能力。这一范式当真不错,值得记录。 面对了一个困难或者说压力事项的时候,第1个要点就是将其移走,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很多我们移不走的事情,那我们就必须去面对。在面对的时候,其一首先要观察,即这项困难究竟有多大,不要自己吓自己。其二,在足够多次数的观察之后,考虑面对这样程度的压力,该如何接受。既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去应对。有了,这两点暂且就够了。 所谓的准备好了,或许,并不是指可以做成某件事了,而是在说即便做不成也认了。 进来的会压制情绪,出去的会释放情绪。 而对应于高输入或者说不得不输入之事项,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强调做什么事,而应该强调如何去做事。不必借助信息熵之类的额外实相,只需要强调输入之少就可以了,输入的越少,破坏性就越小。 不管用什么框架模型,我认为当前最主要的就是压抑机制的积累问题。也就是说,我需要释放被压制的记忆情绪和思维。这是内外的大问题,不是纯粹的内部思维配置能解决的。 你应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不应专注于他们。应该做的是忘记,忘记一切曾经渴望记住的。 如何塑造敌人?拒绝沟通。 我可以做错很多事情,但只需要做对一件事 想做的任何事情的欲望都是同源的,你不可能指望通过打压想做某一种事来获取想做另一种事的欲望。 2023.07.12 孤独,真的是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物。 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是你的长处,但一定要去学习别人的优点就是你的不是。心胸开阔不代表要往里填满东西。 当道德教化超过了限度之后,必然会对个体内在已经形成的道德规则产生严重的破坏。所以道德教化在被认识后,教化的次数越少,教化的效果越好。 想做什么就是做什么的最棒理由。 如果你试图在疯子中建立秩序,或许疯了的不是那群疯子。 善良不是道德,道德是善良。善是值得称赞,良是值得同伴。 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在我看来,若是理解为观察其言行是否一致就实在通常了。或许可以视为其言由其行而阐释。 2023.07.11 解决家庭的问题,能解决生活中六成的问题。 欲望会滋生欲望,不能满足的欲望又会带来无休止的不满。所以,克制欲望是满足欲望的必由之路。 焦虑只在想避开且认为能避开的时候是有意义的 通过打压来维持自己的地位,通过控制来维系自己的被需要。家长总是如此蠢的东西。 任何领域倘若没有跨过那条线的体验与认知,那么一切讨论都是基于某种幻想故事的,而非现实的。不要空耗去解决幻想的问题。 孤独,失败,被拒绝,反复咀嚼,几个削弱心智的原因。 “权力倘若失去意义,便不会再被容忍” “国家是有存在目的的,当目的持续无法达成的时候,国家就崩溃了。” “国家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国家存在,而这个目的绝对会遭遇失败” 人们迷信权威,却又迷信反对权威。当一个事物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总会有人反对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反对呢? “想要一个世外桃源,但是总有人要捣乱。当你想要维持它的一瞬间,桃源消失了”,世外桃源的不可能。 “尽快脱离低级群体与争斗”,这句话真是分外的残酷与真实啊。 “软弱和善良是两回事,只有强者或狠人才配提善良”,龙虾教授的观点。 我现在依旧在玩教育体系下的应试游戏,这是我最大的局限之处。我发现并且有意识的加速接续挣脱这一点 我们总是会找到一些赢家强者的特质,进行夸奖和赞美。但我们或许应该意识到他是强者,并不是因为他早起早睡又或者是什么性格,而是因为他是他,如此而已。 什么是无我呢?空屋生风。 适应与成长其实是两回事 判断可能会出错,但判断是没错的。 “冒犯的艺术,名为冒犯,本质其实是通过冒犯一群人来讨好另一群人”,这句对脱口秀的评价说的真有趣。 “当你的话语不有趣的时候,对方很难在那基础上给予更有趣的回复”,一个人对楼主在交流中遇到困难时的评价 现在想来,换位思考的要义不在于站在对方的视角,而是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视角而已 “乍一看大概是会在情感上不太容易接受的,但是我知道语出惊人的目的是为了标新立异引人注目,那不是当事人观点的本质,所以继续看了下去。一般情况下,用某种极端的话语去阐述一个看似极端的观点,其本质是因为想要与人数众多、程度颇深的某种主流态度的偏颇作对冲。这多半是基于自己的观点受到外界否定之后的一种应激性态势所启发的,由于其应激的态度,如果它能够传播的更远,那么就往往会造成更强力度的对抗,因此而产生更大的反响,是一种如果当事人明确此特质的情况下非常有效的启发方式。但是如果当事人未能察觉,那么就很有可能在后续的对峙过程当中越发趋于偏激,最终导致观点的可接受性不是在变高,而是逐渐降低。不过就内容的深度来看,这暂时还不是当事人需要面对的课题,因为该内容的解构程度和内容量还不足以引起系统性的反思,而且该内容的推广力,不论是从自身叙述还是平台倾向上都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可以总结,一句非常浅显的道理,一切都是利益,道德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态势,对我而言,如果连利益都能理解,那么没有什么是不能宽容以待的,并且,如果连道德都能明白其本质,那么没有什么是我不敢打破的。”,一个评论语出惊人的看法。 “但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也有质疑革命的合法性 提纲挈领,有用与否,有害与否 革命合法性在于乌托邦性,在于以短痛换光明未来,即尼采支持的用新伦理送葬旧伦理 如果阵痛过长,未来不来,合法性就崩塌了,常态伦理就占了上风,自己人也会动摇,此阶段的事业唯有面临反攻倒算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於?” 这句话可以送给左右两方 对右,革命灾难之过在于资产阶级的无能 对左,革命变味之过在于实践左派的无能”, 有意思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