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争论中探寻心理科学的真谛

2021-06-28 15:55 作者:世保MBTI  | 我要投稿

心理学最初是关于人性的先天和后天之争,先天论以弗洛伊德心理学为代表,强调心理能量来自于本我,本我的内容有性欲和生死本能;后天论以行为主义为代表,强调环境在塑造人的性格中发挥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无论是先天论、还是后天论,均是先提出假设,然后寻找假设存在的证据,当先天论和后天论走到穷途末路时,不知道两派阵营是妥协的结果,还是殊途同归,又提出关于人是先天和后天的相互作用,以认知行为方法为代表,认知行为方法的四维度模型,既有后天维度,比如,环境、行为,又有先天维度,比如,情绪、信念,在认知行为方法中,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是受情绪影响,情绪是受信念影响,信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又分为自动化信念、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当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又步履维艰时,把正念治疗导入到这种方法中,就产生了接纳承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心理学在这时可能陷入了漫无边际的虚无主义,因为正念的关注点是去符号化和活在当下,既然是去符号化,就不需要争论了,因为争论就意味着没有去符号化,体验当下会有内在的力量,当下的真实给了人这种力量,这种生存状态被形容为与本我相遇了,实际上,本我是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种合理的借口,假若不给符号一席之地,假若斩断过去和未来与当下的联系,我不知道这种心理学怎么称呼。

最初的后天论培养人的环境适应能力,没有考虑人的先天偏好和个体差异,最初的先天论把环境视为人的对立面,导致人格面具、人格障碍、甚至多重人格的导入,心理学可能因为没有抓到重点,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死胡同。

如何走出心理学的死胡同?我个人认为:展开形成性格内因和外因的讨论,达成普遍共识至关重要,我相信明确了性格的内因,心理学会走上健康的康庄大道。性格形成的内因只可能是遗传因素,是父母把他们的性格遗传给了子女,孩子是带着先天气质来到人世,气质加父母的性格,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性格,这种完整性格,能很好地诠释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不同的形势下表现不同的性格,一个人的气质就像太阳,父母的性格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转;环境是影响性格健康的外因,包括社会文化、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程度、兄弟姐妹的影响、老师同学的影响、性别差异等。性格的外因实际上不是性格的构成部分,就好像人职匹配理论,人是内因、职场是外因,根据人的性格匹配职业,会使一个人发挥性格优势,否则,这个人会滥用自己的性格优势,基于我们的关注点不在性格的内因,亲子关系、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婚姻、爱情、人际关系均没有做到有的放矢,市面上的MBTI、荣格八维、九型人格、DISC、大五人格、DSM(人格心理障碍)、六型人格均以不同的模板给人贴上了张冠李戴的标签。


在争论中探寻心理科学的真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