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谋:ChatGPT冲击后,文科教育何去何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首发于b站,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 AI对文科教育影响大,之前多次谈到这个问题。不过,感觉都不如此次ChatGPT的冲击直接。 这几天和学生聊过这个问题,大家觉得目前ChatGPT水平一般,经常胡说八道,不过迭代几次之后,肯定对今后文科生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威胁。今早读到同事郭英剑教授的文章:“chatGPT承认:“对这个学科,有3个负面影响”,更颇有感触。 对于文科教育而言,chatGPT挑战的不是表层的,如学生用它写作业、写论文怎么办,而是根本性的:文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什么,传统能力培养的文科生显然与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工具的能力是重复的。简单说,文科生长处如果和AI能力一样,在未来社会没有用武之地。 仅考虑就业的功利目标,未来的人们包括文科生必然生活于AI辅助劳动的环境——如果不说是AI替代工作的环境的话——相当多的工作任务由AI帮助完成。 比如,广告文案先由chatGPT完成初稿,人类再做一些调整,然后再由它生成视频脚本,接着交其他AIGC工具生成视频,人类再做一些调整,最后由AI直接在各大平台发布和推送。在这个过程中,AI承担初稿文字工作、视频样片工作,而且水平很高。如此,人类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一个人可以承担现在好几个人的工作。 显然,如果人类的文字、视频水平与AI是同一个水平,那完全就没有必要了。所以,文科生的水平必须高于AI的文科能力,否则就难以在未来的职场中生存。 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文科生在职场上看得见的技能主要有三样,即能写、能说、懂外语。对此,我基本赞同。所谓能写,指的是不管总裁的发言稿,还是计划生育的总结报告,或者学生的深刻检讨,付了报酬都能写。所谓能说,指的是不管什么场合、什么问题,当然不能太专业,都能搞得清状况,头头是道地说个三个五分钟。所谓懂外语,主要是要懂英语,来了个外国人能接待。大家看看,这三样技能是不是都被chatGPT挤兑了? 有人可能质疑:文科教育具有超越性的,并非盯着就业,所以文科教育培养了人的文科素养,即使水平和AI一样,也是有价值的。的确,人如果不培养,连AI具备的文科素养都没有。但是,如果文科教育只是给所有人一定的文科素养,那专业文科教育又为何存在,整个文科教育都保持在通识教育的范围和程度即可。对不对?再一个,不能就业的纯精神文科教育,对于普通人家的弟子,会不会太奢侈? 那么,是不是写、说、外语三项传统技能,文科教育就要放弃了?不是,而是说文科教育培养的水平,不能停留在AI层面,而是要比它更高。我觉得,这意味着:1)文科专业教育培养的专业技能高于AI,如此才能对AI的初稿进行优化;2)文科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素质的重心,不在技能而在人文精神的培育,如此虽然表面技能并不比AI高,但让人得到精神性的滋养,从而更顺畅地与其他人交流沟通,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照此思路,专业文科教育走高水平路线,水平要远高于AI。这意味着走精品文科路线,与日后专门文科岗位减少相适应。什么是水平更高呢?或者如何才能水平更高?chatGPT有的能力,水平要高出它一大截,比较难办。但是,它没有创造性的能力,如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创造新知识,专业文科教育的着力点要转向这些方面。 照此思路,素质文科教育走超越性路线,不与AI比技能的高低。这意味着走精神(性)文科路线,与日后共同富裕之后追求美好生活相适应。如何是素质更高呢?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不过一个人要更文,起码得与人为善、举止得体、谈吐文雅、知识渊博、兴趣广泛、热爱生活……总之,向外能吸引其他的人,别人愿意与之交往,于内精神丰富满足,自己过得有滋有味。 当然理论上说,文科生人文素质应该更高。实际上并非如此,高水平路线与超越性路线,有重合之处,但也有不同地方。 无论如何,文科教育要大改了,不能再这么混下去了。要不随着AI的不断进化,迟早给冲得七零八落。 怎么改呢?之前,我就多次谈到智能社会的文科教育变革方向的问题: 第一,博学转向慎思。AI时代强大的搜索引擎,炫耀博学的旧文人习气,已经彻底过时。文科老师要向苏格拉底学习,放弃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尤其是创新性地思考。 第二,专学转向通学。现在总在批评文理隔阂,实际上文科内部如今也是相当隔膜的。大家“领地”意识过强,画地为牢,相互轻视。“分科之学”现在已经成为大问题:知识越分越细、越分越窄,专业之外一无所知。文科本来就应该是通学、问题学,学着自然科学成为“分科之学”,恰恰丢掉了自身的优势。 第三,关注科技发展。生活在技术时代,缺乏对科技的必要了解,常识都谈不上健全,如何能追寻意义世界呢?文科工作者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才能面向真实的世界思考。固守于旧书堆中,教的东西别人难以信服。 第四,学习技术新工具。既有文科工作者都是在文理分科背景下培养起来的,需要进行“自我革命”,才能适应AI时代的新情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努力运用新的技术工具。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它正在“数字人文”的方向上给文科注入新的内容。文科生应该学习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反过来理工科工作者也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和方法。总之,AI时代大家都要走向文理交融。 现在看来,这些意见大体还是正确的。第四点可以更明确:学习在AI工具辅助下学习、工作和研究。 经过最近的讨论,可以增加一点:第五,精品专业教育和精神素质教育分立。它们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当然培养模式、授课方法、教材考试等,都应该不一样。目前,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这一块,明显差距很大,很多文科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雷同。而在专业教育这一块,招生规模太大,而水平又不高。 最后说一点:我的思考是面向未来的,与一般面向过去、现在的教育思考是不一样的。面向过去、现在的教育思考,主要是总结经验,发扬既有的优秀做法,改变过去的错误做法。面向未来的教育思考,主要是基于未来的情景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反经验的。 总之,面对chatGPT的冲击,中国的文科教育恐怕应及早行动起来,顺应潮流,切实改革,在技术时代更好地服务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