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走读干部”,你怎么看?
预测题:
“走读干部”一般指家住城里,不深入群众,不把工作放在首位,而是常常往家跑的基层干部,多为县乡两级干部,家住县城以上的城市,本人在县城或者乡镇工作,要么晚出早归,要么周一去单位上班、周五回家过周末。有人说,“基层干部走读,走失民心”,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思路:
【表明态度】
基层干部是中央政令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铺路者,但当前存在基层干部走读现象,本质是懒政怠政的体现,应及时叫停。
【影响分析】
“走读”看似小事,其核心则是能否保持党群的血肉联系,确保党的执政基础。任由干部“走读之风”泛滥,会产生诸多问题。
其一,履职敷衍。一些乡镇干部只有在领导点名时见见面、点名后不露面,层层搞“遥控指挥”,既不能及时履行职责,对群众诉求和基层实际也难以把握,无形中与老百姓竖起一堵,疏远干群关系,久而久之会丧失群众根基。
其二,滋生腐败。一些干部频繁往返用公车接送,增加财政负担,滋生“车轮上的腐败”,助长了特权思想。
其三,遇事迟缓。当本地出现群体性事件、灾难险情、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时,“走读”给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理留下隐患,长此以往,降低ZF公信力,损害ZF良好形象,阻碍服务型ZF的打造。
【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认为“走读干部”现象的凸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干部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淡化,这是“走读”现象滋生的主观原因。有些党员干部感到自己长期在基层工作,该为自己和家庭多考虑多思考了。于是,不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不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其二,ZF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的奖惩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从而让基层干部不上心,有空子可钻,同时基层环境艰苦,住宿条件差,娱乐设施缺乏等,从客观上导致了基层干部“走读”。
其三,其他客观的实际问题,如便利效应和水土不服。现今绝大多数乡村都有通往乡镇和县城的石子公路甚至柏油公路,这无疑为农村干部的出行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创造了客观条件。选调生、公务员队伍大多是学历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曾在高校所在地的城市生活,不少人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不安心长期扎根基层,而是将基层当作跳板,因此他们往往成为“走读”的主力军。
【措施建议】
对此,要切实有力的治理基层干部“走读”问题,真正使基层领导干部做到管理服务一方、守土履责,彻底有效治理干部“走读”现象,可以从以下“三心”着手。
一是加强教育和引导,让基层干部从“心”里有勤政为民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基层活动,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引导,并定期开展“两学一做”、先进人物案例的学X,提升基层干部的服务思想。
二是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基层干部从“心”里不想走。环境决定工作的欲望。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安心”工程,在乡镇实施“小食堂、小菜园、小浴室、小阅览室、小活动室”等“五小工程”,着力改善乡镇ZF机关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定期开展趣味运动会、歌舞比赛等文娱活动,丰富干部职工文化生活。
三是严格激励机制,做到赏罚分明,让基层干部从“心”里感到有盼头。有奖惩才能有动力。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好差评”制度,实时收集群众对于基层干部的评价,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另一方面,要构建动态监督网络,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及监督举报平台、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对乡镇干部作风进行监督,对做得好的实施奖励,做得不好的进行严厉处罚。

渝岸公考,专注面试,小班教学好!更多干货分享,可关注同名工纵号,回复“B站”即可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