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创作三支点,未成曲调先有情
3-1
诗词、作曲人、时事,
三者共同构成歌曲创作的三个支点。
一例,
《霸王别姬》:
词道是“我~站在鬣鬣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首句夺人,
词作者陈涛把才华融入项羽的精神世界,
文字流出如飞云,
不难试想,
作曲人读到时,
精神当为之一振。

《图兰朵》的名场面《今夜无人入睡》。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用近似于絮叨的方式表达出来:
Nes-sun dor-ma, Nes- sun dor-ma!…
没人入睡,没人入睡哟…
Tu pure,o Princi-pes-sa,
nella tua fred-da stan za-
公主也在冰冷的房间观望,
guar-di le stel-le che trema-no da mo re e di spe-ran-za!
——看星星,
(她)怀着焦虑、春心和希望…
本来这样软绵绵的腔调,不应该是阳刚之气的前奏,但是在起伏的剧情安排之下,变成了欲扬先抑,为后来的波峰 :
“
Di-le-gua,o not-te!
tra-mon-ta-te, stel-le!
tra-mon-ta-te, stel-le!
Al-lal-ba vin-ce-ro! Vin-ce-ro! Vin-ce-ro!”
造就了一个波谷。
虽是独唱,起伏跌宕。

《新四军军歌》,出于一种斗争的需要,陈毅写下了一篇好文: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前两句像诗,
相信何士德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心中可能犯难:“太工整,不好唱的。”
后边,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注意,不是崇山峻岭),
何士德没有做过野营,经过陈毅一讲,
他会有什么心情?就像听书。
关键是,说书的还是亲历者。
后边,
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
--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平地起波澜,
一定是要把情绪调动起来的了!
后边,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三个东进,
已经把新四军的气质表露无疑。
作为军歌,它胜在气质。

总结:
诗词、作曲人、时事,
三者共同构成歌曲创作的三个支点。
人的思想总在运动,
思想的烈度还要强的多。
没有好的歌词,或者诗词,
大抵不会有向上的曲风,
每个时候都有音乐玩的好的,
尚需遇到好的词作。
当一件时事刺激他们的时候,
我们说,好作品就不远咯!
备忘:
例子一,
霸王别姬国内一般都听老屠唱的。
不知国外有没有翻唱版。
词:陈涛
曲:冯晓泉
编曲:薛瑞光
词: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重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例子二,
我看了一下百度,近几年网友提供了新东西,《Turandot》创作背景如下:
普契尼(Puccini)在1920年夏决心要把"图兰朵公主" 改写为歌剧,写爱恨。他请
阿达米(Giuseppe Adami),作家,
席莫尼(Renato Simoni) ,记者,
一起著手改写剧本。
Adami在1903年写过"C.Gozze" 戏剧,
所以对 图兰朵公主的剧情了解。(斟酌)
Simoni曾在1912年被 "晚间邮报" (Corriere della sera)派驻至北京一段时间,(可能)对中国的风俗(民间家具、基本礼仪)有些了解。
"图兰朵公主" 剧本中不少令人(意大利人)感到惊讶、贴切的中国背景,
(屏风、龙挂、门楼)应是他所提供的意见,
而三位大臣于第二幕第一景的剧本可能是出自Simoni的意思。
“Turandot”是普契尼的绝笔之作。
例子三,
何士德的经历:
1979年他同当年新四军的几位老战友一起,筹组了“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
他任艺术指导兼指挥。
后来这个团发展成为300多人的“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
开展歌咏活动,宣传革命传统,
得到部队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国庆3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中央和部队领导亲临参加,场面异常动人。
何士德著名的作品还有《繁昌之战》、《父子岭上》、《渡长江》、
《新四军万岁》等。
何士德虽长期在外工作,但热恋故土。
1941年夏天,他秘密回到家乡,传播革命思想,推动阳江的抗日音乐活动。
1949年冬天,他第二次回到刚解放的故乡,为故乡的文艺工作者传达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
1992年秋天,何士德第三次回乡,目睹家乡旧貌变新颜,诗兴大发,
谱写了歌曲《乡情》。
1994年,第四次回乡,
又谱写了《漠阳江之歌》。
何士德先生于2000年去世。
他从小爱好音乐,曾学习过广东民谣和西方音乐。
青年时期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以后,
参加了党领导的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抗日救亡歌咏活动。
他先后为新四军谱写了不少歌曲,
诸如《新四军军歌》《反扫荡》
《青年之歌》
《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等,
《新四军军歌》最著名,抗战时期他创作的歌曲就传遍了中国。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故事影片《桥》的音乐也是他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