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何3D转型的吉卜力,不仅不是抛弃初心,还将给迪士尼带来压力?

2020-06-20 10:53 作者:隔夜也很宅  | 我要投稿

前段时间,我给各位带来过吉卜力新作《阿雅与魔女》的资讯介绍。这是一部将于2020年底上映的吉卜力大作,也是唯一一部能在短期内期待的宫崎骏动画---

毕竟众所周知,宫崎骏在对外宣布创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之后,3年过去了,据说进度也就开发了36分钟,距离真正的成片还得再等至少3年之久。

因此,也就不难想象《阿雅与魔女》的定档究竟能在二次元圈掀起何等强烈的关注度了---

当然,这部吉卜力新作也并非全由宫崎骏负责,他出任企划的职位,而最核心的导演则由其儿子宫崎吾朗担纲。后者虽曾在《地海战记》遭受到了口碑滑铁卢,但随后却也凭借自己的努力于11年借《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得到了世人的认同。

这是难得一见的宫崎骏父子的合拍新作,而对于广大动漫迷来说,这或许也将是评判宫崎吾朗是否具备成为吉卜力接班人的关键所在。

那他能够成功吗?

在数日之前,当我们看到《阿雅与魔女》的海报的时候,动漫迷所表达出来的都只是划一的期待和“浓浓的吉卜力画风”的赞誉---

然而到来6月中旬,当新作的剧照被公布到网上后,我们却看到了数不胜数的吐槽乃至鄙夷,似乎《阿雅与魔女》在正式上映前半年就能够坐实“毁坏”的厄运---

“看起来好廉价”

“完全丧失兴趣,铁打的真心话”

“宫崎骏老了”

“国产低龄3D跟迪士尼的合体?”

动漫迷们的吐槽可谓极尽了嘲讽之意,那这部吉卜力新作果真是一文不值?真如动漫迷所言那般已经彻底丢掉了宫崎骏的灵魂吗?

下文内容,我将会给各位带来详细的解读。

01.3D化的吉卜力

从上图可以看到,新作女主阿雅已经被完全3D化了,而此时此刻的她也正拿着麦克风在斗志昂扬的激情演唱。搭配上后方造型前卫的吉他和鼓手等乐队成员,如此风貌也似乎真的彻底迪士尼化了。

如下两张海报来自皮克斯的两部新作《SOUL》和《1/2的魔法》,对比《阿雅与魔女》的画风,相信也不难感受到其中神似的多处痕迹---

不仅如此,我们再来看看吉卜力新作的几幕剧照。

从阿雅和小伙伴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造型,到不同场景下的画风展现,均不再具备往昔吉卜力的特征,有的也只是浓烈的迪士尼动画的质感而已---



那如此说来,动漫迷的吐槽是对的咯?如今的吉卜力已经走上“发展歧途”了吗?

不好意思,我的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在我看来,即便画风神似迪士尼,但所谓的吉卜力灵魂也是不可能轻易就能丢掉的,相反这种3D化的创作,想来也是吉卜力为了传承自家动漫精神而不得不采取的创作方式。

02.铁打的吉卜力和年迈的宫崎骏

吉卜力自1984年成立以来,如今已然在日本动漫界伫立了近40个年头,而且需要强调,此40年当属光芒万丈的岁月,我们很少能够在一家动漫制作公司身上窥见到屡屡创造影史奇迹的现象出现。

1984年属于吉卜力的第一部长篇动画《风之谷》上映了,但作为处女作的它居然收获到“出道即巅峰”的傲人赞誉。制作人通过人类在末世图景下依旧试图征服大自然的作为来彰显出人类的狂妄和自大,也借用王虫的慈爱来狠狠的鞭挞了人类的劣根性,用一种史诗级的方法来诠释出吉卜力对人文关怀的极致能耐---

当然,如果吉卜力也就仅有《风之谷》这部史诗巨作的话,那相关制作人在日漫的地位也不会差于庵野秀明和押井守(后两者分别凭借《EVA》和《攻壳机动队》屹立在日漫的巅峰位置)。

但事实告诉我们,《风之谷》也只是吉卜力牛叉征途的开始,就在随后的数十年间,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天空之城》《幽灵公主》《哈尔的移动城堡》《萤火虫之墓》等等带着深刻的反战观念的佳作,也能够看到诸如《侧耳倾听》《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等带有着强烈励志呼吁的动画。

而它们也基本成了动漫影史里头的经典代名词,甚至还屡屡创造日本电影票房的新纪录,直至今日也仍未被后来者所超越---

我在过去很多文章都曾提到过这样一个道理“内容创作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曾经辉煌的创作人不一定就能在下一份创作再度获得成功,乃至遭到口碑滑铁卢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如前文提到的庵野秀明和押井守,似乎除了成神作外,也难见佳品了)。

但很显然吉卜力做到了持续性的成功,凭借一己之力巩固了日本动漫在世界舞台的不可被取代的位置。

需要注意,这一切成就并非所谓的“吉卜力画风”所带来的,正因为吉卜力拥有牛叉的实力,能够赋予每一部作品深刻且令人动容的价值意义,故此他们常用的“画风”才会被标记上“吉卜力”三字,被认定为一种专属的创作形式---

毫无疑问,这对于所有内容创作者/团体来说都是无上光荣的存在,恰如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某某定律的命名,足够让发现者千古留名(如牛顿三大定律)。

但需要注意,千万别搞反因果关系了:不是因为拥有吉卜力画风所以吉卜力能够持续成功,而是吉卜力持续成功了,他们的画风方才能够成为行业的标准。

否则你就不能够解释经由前吉卜力创作人米林宏昌于2017年创作的《玛丽与魔女之花》为何只能够获得6.3的豆瓣低分(拥有浓烈的吉卜力画风),更被无数动漫迷吐槽只有吉卜力的外壳,而没有吉卜力的灵魂---

因此在我看来,所谓的“丢掉了手绘传统”,“不再具备吉卜力画风”等等说辞都无关紧要,只要《阿雅与魔女》能够继续出自吉卜力之手,能够继续为宫崎骏所参与,那其余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另外俗话也有说:“岁月是一把残忍的杀猪刀”,宫崎骏虽然在退休问题上屡屡会做出“反悔”的行动,但碍于岁月的侵蚀,大师也总有力不从心的一天---

只要你们一直都有关注吉卜力的动向,那想来一定清楚《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之所以进度缓慢的关键所在:宫崎骏画不动了!

依据吉卜力创始人铃木敏夫的采访说辞,我们能够知道:“过去每个月能够产出7-10分钟动画时长的宫崎骏,在开启新作后也就只能够按照每月1分钟的创作时长来推进”

这足足是青壮年时期的近-1000%的效率退减,而可以想象随着年岁渐长,宫崎骏老爷子也只会越发走向力不从心的状态---

怎么办?其实解决之道就在“现代科技”之上,而这也就是所谓的3DCG动画之所以会出现在吉卜力工作室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早在数年之前,宫崎骏就曾投身到电脑CG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并给我们带来过一部名为《毛毛虫波萝》的动画短片(目前只在吉卜力纪念馆放映)。

这部短片预示着吉卜力作品的转型起始,而这种转型其实也是一种好令年迈的宫崎骏大师能够从高强度的手绘创作中得到解放的关键尝试---

只是令人没想到,在2020年的年中我们居然收到了《阿雅与魔女》的定档通告,而依据目前曝光的剧照,很显然吉卜力制作人已然深谙到了3DCG的熟练技巧,单论画面品质已然能和迪士尼真假难辨了。

你们知道这代表什么吗?其实答案就是那么一句话:你大爷终究会是你的大爷!

03.倍感压力的迪士尼

如何理解?

正如前文所述,吉卜力并非因为“吉卜力画风”而成就如今地位的, 相反是因为他们能够屡屡成功,能够打破所谓的内容创作行业的不确定宿命,因此他们常用的风格才会被认定为行业的某一巅峰标准。

同样的事情在迪士尼和皮克斯等欧美动画制作公司身上也是适用的,为何恰如《阿雅与魔女》的3D风格就得被称作“迪士尼画风”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迪士尼爱用这种画风,且持续性的在动画作品上获得傲人的成功,因此这种画风便在观众认知维度被紧密的和迪士尼三字捆绑在了一块,成为了一种不可被分割的存在---

但事实上这种“认知捆绑”其实和“刻板印象”是同一个道理,也是一种将因果关联倒置的错误做法,而拥有此种想法的网友,往往也会不自觉的抹杀更多可能性的出现。

而他们能够从嘴巴中吐出的也只有“抄袭”“山寨”等龌龊的说辞(如《大鱼海棠》上映的时候,就有不少网友吐槽它抄袭吉卜力)---

但很显然如上网友都错了,就正如吉卜力作品不一定就得用吉卜力画风,而采用迪士尼画风的动画也不一定就得是迪士尼公司出品才能够得到认可。

说白了,“画风”只是创作形式的可选项而已!

再进一步说,当吉卜力躬身入局到3D动画领域,那需要慌张的并非是我们这群吉卜力粉丝,也无须为所谓的“吉卜力丢掉初心”而感到任何的忧虑。

自始至终,需要害怕的也只有迪士尼:当我们的宫崎骏大爷驾驭着七色祥云到来之际,或许就是“迪士尼画风”被除名的那一刻了!

好了,剩下时间,我们不妨一同等待《阿雅与魔女》这部宫崎骏父子联手创作的吉卜力动画的上映吧。

为何3D转型的吉卜力,不仅不是抛弃初心,还将给迪士尼带来压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