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记生物鉴定】网络热传生物鉴定33

本期主题:鉴定网络热门生物视频生物
本期共出现:14种生物
本笔记记录主要提及生物,略过的生物不收录。
——————————————————————
因为小亮老师已经说得非常详细了,所以笔记内容主要是对生物的具体说明。希望能给想了解更多关于此生物的内容大家一个及时的解答。
——————————————————————

——————————————————————
袋鼠
袋鼠(英语:kangaroo,/ˌkæŋɡəˈruː/)是一类有袋类动物,属于袋鼠科(Macropodidae),“袋鼠”一词通常用来指袋鼠科中体型最大的几个物种。
一般而言,大型袋鼠面对人类在澳洲的开发有较高的适应力;相较之下,他们的许多小型亲戚则面临了较大的生存威胁,数量也较少。
目前并没有大规模的袋鼠养殖业,不过野生的袋鼠会被猎杀并制成食用肉品,而此种产业也具有争议性。
袋鼠的英文名“Kangaroo”的由来,传说源自于澳洲原住民辜古依密舍人(Guugu Yimidhirr)所言:“gangurru”,意思是“不知道”,这是源自一场误会。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库克船长的第一次航海旅行时,于1770年6月11日在澳大利亚东北大堡礁触礁,最后在努力河(即现时库克镇港口)岸边修理船舰。在七个礼拜其间,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意外地发现到一种奇怪的动物,便去询问当地澳洲原住民辜古依密舍族,由于原住民听不懂英文,所以回复不知道(gangurru)。班克斯就误将“gangurru”当做“袋鼠”的英文名称。这个传说在20世纪70年代,经语言学家John B. Haviland 在辜古依密舍族地研究中确认,当地称呼袋鼠即为“ganguro”,其意义并非“不知道”。
袋鼠是澳洲的象征物,出现在澳洲国徽中,以及一些澳洲货币图案上。许多澳洲的组织团体,如澳洲航空,也将袋鼠作为其标志。澳大利亚军队的车辆,舰船在海外执行任务时很多时候都会涂上袋鼠标志。

——————————————————————
蓝靛果
蓝靛果忍冬(学名:Lonicera caerulea),又名蓝靛果、蓝果忍冬,忍冬科忍冬属落叶植物。原产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分布在亚洲、欧洲等地,生长于海拔300米至3,500米的地区。
果实可食用,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C、花青素、钙。
落叶灌木,株高1.5-2米,叶对生,卵形,长3-8厘米,宽1-3厘米,叶灰绿色,质感微偏蜡质。花黄白色,长12-16毫米,5裂均分,成对地生于嫩枝上。果实为蓝色浆果,直径1厘米。

——————————————————————
侏儒蜥属
侏儒变色龙,又名侏儒避役,是侏儒蜥属(Bradypodion)下的变色龙。它们分布在南部非洲,一些在东非及中非的细小变色龙有时也会被分类在此,但并没有得到广泛接受。

——————————————————————
稗属的草
稗属(学名:Echinochloa)是禾本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80种,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

——————————————————————
九龙虫
九龙虫(学名:Ulomoides dermestoides),俗称杨虫或洋虫,是一种体型细小的鞘翅目拟步行虫科的物种。原生于亚洲,东亚地区坊间认为此虫具医疗哮喘、癌症等病的功效而饲养,亦因此而随同人口迁徙而散布至全世界。
表面呈深啡色至黑色。体积如谷牛般细小:长5毫米,宽1.5毫米。 从卵孵化至变态成虫,需时约6-7周。
九龙虫进食的次数很频密。虽然喂饲它的食材相对较为矜贵,但却非常粗生,能在不见天日的密闭空间里大量繁殖。
坊间习惯以各种不同的中药材,例如:莲子或淮山来喂饲九龙虫,并使其排出不同颜色(有白色到咖啡色)的粪便。这些粪便一般没有臭味,并具药用价值。只需将其筛成粉末状,在伤口出血时外敷,具显著的止血功用。
据文献估计,每年服用这些九龙虫或其粪便的民众达数以千计,而每人又服用数以千计的虫体。至于这些虫体的药效纷纭

——————————————————————
伶鼬
伶鼬(学名:Mustela nivalis)为鼬科鼬属的动物。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包括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吉林、新疆、四川、辽宁等地,多栖息于类似白鼬、但更喜欢干燥的地域。在林区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或干旱地针叶林、林缘灌丛以及亦常见于草原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韦斯德博顿。

白鼬
白鼬(学名:Mustela erminea)为鼬科鼬属的动物。
形似黄鼬,身体细长,四肢短小;体长25~35厘米,尾长6~10厘米;毛色随季节不同,夏季毛色背部为灰棕色,腹部为白色,足背为灰白色;冬季毛色除了尾端黑色,全身纯白。
分布于从欧洲和前苏联到达日本和北美北部以及中国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吉林、新疆、辽宁等地,多见于森林地区到荒漠、及3000米以上的高山林区。草原草甸、沼泽地河谷地以及半荒漠的沙丘及耕作地均有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在新西兰,它对本土物种族群,造成显著的伤害。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
普通狨
普通狨(学名 Callithrix (Callithrix) jacchus),是狨属的典型物种,属于新世界猴,主要分布于巴西东部。
毛色呈灰色。耳边有一簇白色长发,所以也叫绒耳狨,前额有白色印记,脸部没有毛,尾巴为灰白色。成年狨的体长为14-18厘米,体重约为400克。
在白天活动,主要在树上攀爬和跳跃,有时也出现在平地上。
普通狨以4-15只组成一群,通常为一个家庭。活动区域在300,000平方米。群体中有严格的等级观念。
普通狨以昆虫、蜘蛛、小脊椎动物和鸟蛋为食。
普通狨的孕期约为150天,每胎一般产两仔,最多有产四仔的记录。幼仔的体重大约是成体的20%-27%,性成熟期为,雄性一年,雌性20-24个月。平均寿命为10年。


——————————————————————
沙蚕
沙蚕(学名:Nereis),俗称沙虫,在福州称作流蜞,是多毛纲叶须虫目沙蚕科的一种环节动物。常栖息于泥沙中,生殖季节或夜出觅食时能游泳。可作为鱼类、虾、蟹等动物的食饵。
体长10公分左右。体形修长,呈圆柱形,两侧对称、后端尖。身体分节明显,体节两侧突出成具有刚毛的疣足用以行动。
中国的沙虫有80多种,广泛地分布在从渤海到南海的各种滩涂、浅海。它们隐藏在泥沙洞穴、石缝或海藻丛中,以小型蠕虫或沉积物等为食。
沙蚕常被用作钓海鱼的饵料,另外,也可以成为人类的美食。

——————————————————————
海狸鼠
海狸鼠,又称美洲巨水鼠、河狸鼠、狸獭、沼狸,是一种大型的草食半水生啮齿目哺乳类动物,原来被划为硬毛鼠科,后来独立出来成为海狸鼠科。海狸鼠的毛皮是一种名贵的衣料,常用作大衣、帽子、围巾等的材料。 “Nutria”在西班牙语的本意其实是水獭的意思。
体型大而粗壮,长约50厘米,圆形尾巴比身体略短;头大耳短小;趾间有蹼;身体为褐色,足为黑色。
海狸鼠原生于南美洲温带,为更容易取得海狸鼠的毛皮,毛皮商人把海狸鼠运到北美洲、欧洲及包含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繁殖。在前苏联的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及吉尔吉斯,由于当地农民十分贫穷,所以剥掉毛皮的海狸鼠肉就成为了这些农民及低下阶层的肉食来源。
由于毛皮商对海狸鼠的圈养监管不完善,让海狸鼠有机会逃到野外,并适应了野生环境。基于其破坏性,所以在多个国家已被列为入侵物种。因为海狸鼠的体型比一般家鼠大两倍,会把田野的农作物都吃光,又或会造成生态灾难。海狸鼠的外型与北美洲原生的麝鼠相似,但其行为较为进取。为减少海狸鼠对麝鼠的栖息地的干扰,美国南部有部分州分会在枪杀海狸鼠后把海狸鼠的尸体喂饲野生的美国短吻鳄,好让鳄鱼习惯了吃海狸鼠的肉并进而攻击这些外来的入侵者。这种做法,为当地一些动物权益关注者所非议。

麝鼠
麝鼠(学名:Ondatra zibethicus)是麝鼠属中的唯一成员,是北美洲本土较大的水栖啮齿目动物,并传入欧洲的一些部分。它们在中大西洋被称为“沼泽松鼠”。成年的麝鼠通常长约25-40厘米,并有一条约20-25厘米长的强壮尾巴。它们的身躯被一层厚、棕色而防水的毛皮盖着;这毛皮的下半部分的颜色较淡。它们住在新泽西州、马里兰州及维吉尼亚州微咸的水中。它们的后腿部分有蹼,并一对像人手的小前腿。它们的重量可达1700克,大约是一只沟鼠的四倍重。
麝鼠住在湿地,包括池塘、湖、沼泽及河岸,因而得到“沼泽松鼠”的昵称。它们是很好的游泳者,在水中,他们用自己的尾巴推进。虽然它们像海狸,但它们的尾巴较海狸皮革般的独特尾巴小和瘦。它们出没于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国及北墨西哥。麝鼠会在水源旁挖掘出很大的地道的系统,并在水底做一个入口。在沼泽,麝鼠会用香蒲和泥来建造它们的巢穴,甚至输送食物的平台。住在海狸巢穴的麝鼠也很常见。麝鼠帮忙维持给予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方的沼泽空地。
麝鼠多数在将近黎明及黄昏和夜间的时间活动。它们吃香蒲及其他水中的植物、淡水河蚌、青蛙、淡水螯虾及小龟。它们则是鼬、狐、土狼、狼、猞猁及大鸮形目的猎物。
雄性的麝鼠用一种强烈的麝鼠分泌物来表示身份以划分地盘。雌麝鼠一般一胎有2到3只小麝鼠。每一个麝鼠族群都会有6至10年的时期突然地兴起及衰亡。
当很多湿地被人类所破坏后,麝鼠的新生境变成了人工的河渠或灌溉水道,所以麝鼠仍旧很普遍及广泛分布。
它们能够存活在带硫磺的溪流旁边,而那些含硫磺的水多是由煤矿排出的。鱼类和青蛙在这些溪流中都会死去,然而麝鼠可以生存并占据着这些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