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更容易堕落吗?
最近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农村学生上大学更容易堕落?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
从整体上看,我觉得农村和城市学生的主要差别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决定了试错的承受能力,另一个是信息,决定了在面对机会时的把控能力及做出更加合理决策的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浙江农村的,我们同年考上了西工大材料学院,又恰巧成了对门,我又经常去他们宿舍窜门,一来二去,我们关系逐渐好了起来,毕业的前几天,我们一起去吃饭,他谈起了从小到大的经历。
我问他上大学后和原来有什么区别,他提到在过年走亲访友的时候,一堆长辈总是在胡扯上大学及格就好,谁认识的某某某没有读过大学也照样年薪百万,他在饭桌上直接就怼了那个长辈,“我查到的校友年薪百万的能给你写满一张纸,我知道的也不比你们少,你们知道的又不是你们赚的。”上了大学之后,他越来越觉得,农村里的有些事情,不能按照正常的推理逻辑来理解,农村里的人有些固执,明明是某个地方做错了,他们自己也知道错,但就是不去改,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但在农村更加严重。对于读书这件事情,他们是将其与工资挂钩的,也就是说,他们会尊重拿了高工资的大学生,若是工资不高,则不再有原先的尊重了,对于大学的想象,他们大多只停留在大学毕业,至于研究生和博士,他们则会说,读那么多干啥啊,赶紧工作赚钱,有些认识上的鸿沟一旦产生便无法再弥补。
虽然他说的有些偏激,但我觉得听了还是挺理解的,有一些长辈喜欢拿别人的高收入或者是举某个人读了大学后的工资没有隔壁高中毕业的小张赚的多来来证明大学无用论。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在于一是拿个例的特殊性推翻整体的普遍性,第二点,也是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赚钱并非是读大学的唯一目的,读完大学的朋友们也千万不要用收入的高低作为你读大学的意义,否则会很痛苦。读大学的意义在于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更多可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在用钱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时候,你是否能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我而言,钱只是一个普通指标,而非唯一衡量指标。
影响堕落的并非是农村还是城市的身份,而是背后所代表的家庭所能提供的试错资本和所能想到和掌控的选择机会,如果一个农村学生家里有足够的钱和充足的信息来源,那么他也会做出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决定。以上这些因素并非导致堕落的充分条件,当一个人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当他知道如何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时,当他能与自己和解时,当他找到前进的动力时,他就不会堕落。
下面是他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的类似经历,他们,是真正的全村人的希望。
他出生在浙江一个小城市的农村,他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木匠,他爸爸有两个兄弟一个姐姐,早些年的时候,他爸爸是全家读书最好的一个,但是高考没考上大学,又复读了两年,可是还是没考上,机缘巧合之下当地小学招代课老师,他爸爸去了,校长对他爸爸的评价很好,于是留下来当了老师。但是他奶奶觉得当老师的工资低,于是劝他爸爸去学一门手艺,他爷爷觉得当老师挺好的,很稳定,工作不会太累,可是,最终他爸爸还是听了他奶奶的意见,当了一个厨师,他妈妈小学毕业,从小体会到了不读书而引起的艰辛。
在他的记忆中,他爸爸提起这段往事总是会有一些怅然若失,那是少年的他所不能理解的。他的爷爷对他也很疼爱,听家中长辈的描述,他是最受疼爱的孙子,可惜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他也没有记得他爷爷的模样,后来他也没有记得他爷爷的模样,只记得去隔壁村玩的时候,那些村民经常会问他是谁家的孩子,只要他说出他爷爷的名字,人家就会连连称赞,说,我家的房子也是你爷爷造的呢。那时候他想的是,原来我爷爷还挺有名的,心里还挺高兴的。
到了他7岁那年开始上小学。他爸妈就和他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当时的他也不明白这些意味着什么,反正听爸爸妈妈的就对了。
从小学到高中,他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家务活。每次他想做家务活的时候,他爸爸妈妈都会出来对他说,只要读书好就好了,剩下的这些事情我们来做。
在小学六年中,他的成绩从来没有掉出过班级前三名,小学的他是个调皮捣蛋鬼,是个让老师,又喜欢又讨厌的孩子,他很聪明但是他经常问一些老师回答不出来的问题,非常爱钻牛角尖,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他的英语不好,在一次课堂上,英语老师让他拼写某个单词,他没拼出来,英语老师说了一句让他一辈子都记住的话,你连这个单词都拼不出来,你能读好什么书?就是这句话,让他对英语彻底失去了兴趣,上英语课的时候,他经常在做数学作业和语文作业,老师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直接回答不会,等到小学毕业英语考试的时候他考了61分,比及格线多一分,那时候的他,也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
或许是家里他爸妈对学习的重视,或许是他看到自己的几个哥哥姐姐,都没有考上一个非常好的高中,他决定要打破这一局面,让家里看看读书的出路,实现一家未曾完成的心愿。于是他暗自发誓要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进入初中后,他的成绩从来没有掉出过年级前三名。
从入学开始,他就把目标定在了兰溪市第一中学,当地最好的高中,初一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都用戏谑的语气说,看,这是未来的兰一中学生,然后哈哈大笑而去。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所有月考成绩都位于年级前三,在一次月考中,他以392分(总分400分)的成绩名列榜首,自此,再也没有人用嘲讽的预期说那些话。初二下学期开始,他每天早上五点四十起床,然后去操场跑步,最终以3分9秒的1000米跑成绩取得体育中考满分。当年的中考,他以5全校第一的成绩成为当年他们乡的状元,也是他们学校当年唯一一个没有靠降分政策上兰一中的学生。
后来在高中担任班长三年,当看到城市里面的孩子们都有家长接送时,他的心里也有一丝羡慕,但是,他想到了这是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同时在心里鼓励自己,只有娇气的人才需要父母来接送,都上高中了,他觉得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坚决不要家里帮忙。
到后来,他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当年他们学校只有他一个人来了西工大。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处境,他也有些内向和腼腆,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有着这样的信念,好好读书。因为如此才有机会评奖学金,保研。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些,只是当时的他回忆起来,非常感慨,他非常感谢他的父亲没有强迫他填报某个高考志愿,也非常感谢他父亲的引导。只是来上大学之后,他所接触的一切,家里没有人能再提供经验,而腼腆的他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自尊,不愿去问别人,所以他也会感慨,要是当时参加的活动多一些,参加的项目多一些,和别人多交流一些,拿到的奖学金会不会多一些,会不会少走一些弯路。他最困难的时期是在大二的下学期,他当时觉得天天还是像高中一样学习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大二下学期的前三个月基本上天天中午玩游戏,看球赛,只是做完这些之后他觉得更加空虚了,他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来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于是他想到了看书,希望从书中找到答案。从大二学期末到大三上学期,他看了36本书,主要是小说类,包括《平凡的世界》《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等,渐渐的他开始看《非暴力沟通》《活着》《人生的智慧》等书,到大四结束,他看了100本书。这些书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开始摆正心态,不再对生活有太多的抱怨,开始与自己和解,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他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诚不欺我,有许多想不通的事情,书中的人物已经经历过了一遍,并且给出了答案,杨绛先生说,现在年轻人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书看的太少,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我问他,如果重新来一次大学生活,你还会选择这么做吗?他说,“一定会的。我没有太多的试错机会,正因如此,我给自己的处事原则是,在涉及到前途的问题上,我会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来换一件事情百分之百的正确,虽然有时候会累,但是我很清楚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嘛。”因为他曾经经历过那些迷茫和失落,每次有他高中母校的学生报考西工大时,他总会去和他们见一面,提醒他们以后将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告诉他们当时他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机遇应该如何把握,同样的问题,不应该在他们身上重复出现,这是他的希望。
千年前的陈胜吴广曾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身不应该被周围人当成是一个刻板印象,这个生活环境背后的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