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个《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整理三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127.字符
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128.文字
“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个的字,一是指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体系。文字是语言的“意与声之迹”,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又称“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①音位文字②辅音文字③音节文字)和意音文字。
129.文字的创制
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130.笔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从落笔到起笔所写的点和线叫一笔或一画。
☆131.偏旁
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如“位、住、俭、停”中的“亻”,“国、围、圈、固”中的“口”,“翩、偏、篇、匾”中的“扁”,都是偏旁。偏旁不一定是部首,但部首是偏旁,一般地说,部首是表义的偏旁。
132.部件
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组成。
133.字母
拼音文字中最小的书写单位。指英文词拆成的最小形体单位,如“cup”中的“c”、“u”、“p”。
☆134.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又叫做“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的最小文字单位---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表音文字还可以根据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更小的类。比如:①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示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②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③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
☆135.意音文字
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我国的文字都是意音文字。意音文字根据造字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纯表意字(象形、会意字)、纯表音字(假借字)、表音兼表音字)(形声字)三种。
☆136.表意文字
指全部字符都是义符的文字。可分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两种。象形字是用和事物相似的图画来指称与该事物相关的语素或词,如“日、月、山、门、牛、木”等。会意字则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图画或指称符号来表达某个词,如“休、从、林、上”等。
137.语素文字
指能够基本上把语言中的不同语素用不同的单字表示出来的文字。
138.楔形文字
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板上“压印”出来的文字。它们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就叫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微信公众号:守望考研 整理
☆139.形声字
指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的意音文字叫做形声字。
★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自源文字 和 他源文字
140.自源文字
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称为“自源文字”。世界上有悠久历史的“自源文字”有四种。包括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的埃及古文字、中国中原地区的甲骨文和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早期的自源文字都是不完善的意音文字,字形的象形程度也都很高。
141.他源文字
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做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叫做“他源文字”。两大系列的他源文字的创制或换用:一是引进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译音表词文字、辅音文字、音位文字)的他源文字系列,二是引进汉文的他源文字系列。
142.口语
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口语的用词范围可以比较窄,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还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补说,也有起填空作用的“呃,呃”“这个,那个”之类的废话。
☆143.书面语
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书面语是用文字写成的,但书面语不是文字问题,而是语言问题;口语的书写形式也不是书面语。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44.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社会方言的差异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以出现,但引人注目的还是一部分用词的不同。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级方言等,如“动手术”、“出诊”、“注射”、“亮相”、“花脸”、“阅卷”。
145.阶级方言
指不同阶级所拥有的自己独特的社会方言,主要表现在各阶级所用的一些特殊用语以及对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
★146.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由同一种母语产生,但在不同地域发生了不同变化。“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的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147.亲属语言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148.社会变体
不同社会集团在言语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叫社会变体,他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例如:知识分子们会称他人的父亲为“令尊”;在一个工薪阶层,“你爸”、“你父亲”是最为常用的;而受地理区域的影响,农民阶级则会用如“你爹”这样的口语词。这是社会变体中的阶层变体。
149.风格变体
指语言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变异。在北京,成年人说话形容词重叠要儿化(多多儿的、红红儿的……),而且重叠的第二个字的声调一律变阴平;要是不儿化,第二个字不变调,“听着就别扭”“实在不怎么爱听”。但是对两、三岁儿童说话,就要用成年人“听着就别扭”的说法:上街街,坐车车……语言风格变体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方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50.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的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51.语言的谱系分类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在谱系分类中,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152.共同语
又叫“通语”,它是一个民族或部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语言。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音形式。共同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它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
★153.基础方言
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形成基础的方言就是“基础方言”。究竟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这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154.国语
以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与“国语运动”的“国语”不同)。(民族交际语: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55.黑话
当社会上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隐秘团体之后,就有可能产生隐秘语言,即黑话,也叫“隐语”。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有明显的排他性。微 信公 众号:守 望考 研 整理
★156.语言的规范化
①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
②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要求,妥善加以处理;
③语言中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但是人们的交际中已经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
④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它们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与健康。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157.借词
借词也叫音义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英语中的telephone借到汉语中是“德律风”,其音义都来自英语。借词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见证,是研究民族发展史的一项重要材料。借词在语言历史的研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58.意译词
意译词是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如相对于英语中的telephone而言,汉语的“德律风”是借词,但“电话”就是音译词。
☆159.仿译词
属于意译词的一种。使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黑板、足球、软件、快餐。
★160.语言融合
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161.自愿融合
在汉语和其他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这种情况叫作自愿融合。
☆162.被迫融合
在汉语和其他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这种情况叫作被迫融合。(如:契丹、女真族)
163.语言分化
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的状态。
164.语言整化
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逐渐接近、统一起来。
165.语言混合
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是几种语言的混合,这种现象叫语言混合。
★166.双语现象
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即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
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必经的过渡阶段。
★167.“洋泾浜”(皮钦语)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洋泾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
★168.混合语(克里奥尔语)
“洋泾浜”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这种情况下,它就变成了混合语,也叫克里奥尔语(Creole,混血儿)。
☆169.国际交际语/国际辅助语
指不同国家间由于交际的需要,选择一种或数种语言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在国际会议上确定的不同国家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70.世界语(Esperanto)
指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这种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和希腊语。因为世界语毕竟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所以它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
☆171.语言联盟(“语言的区域分类”)
语言联盟即“语言的区域分类”。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跟彼此不同。例如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和境外东南亚地区属于侗台语族的老挝语,在语音、语法的结构类型方面十分相似,据研究这也是语言接触造成的语言联盟。
★172.系统感染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173.(语言的)底层现象
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换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作“底层”。底层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一是被替代的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另一个是地名,例如“哈尔滨”、“齐齐哈尔”都是满语的残留,其中“哈尔”是满语“江”的意思,“哈尔滨”就是“江滨”。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174.尖音(精组)和团音(见组)
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如京剧中“基”的读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如京剧中的“祭”的读音。
☆175.尖团合流
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作“尖团合流”。比如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中,主持人对各个人提问“您幸福吗?”的句子,各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其中一山西太原的中年人回答道“我姓曾”。在这里,“幸”是团音(xìng)、“姓”是尖音(sìng),只是因为普通话把尖团音合并了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而在大多数南方方言里这种笑话出现的几率很低。微信公众号:守望考研 整理
☆176.浊音清化
“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这种现象叫作“浊音清化”。
☆177.语音演变规律/音变规律
语音演变规律(或音变规律)是同一种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178.语音对应关系
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注意:语音对应并不等于语音近似。
★179.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80.历史比较语言学
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著名的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大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
★181.类推作用
语法中有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类推作用可以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如比例式:fell:felled=shell:shelled=swell:X,解X=swelled,类推作用铲除了swollen这个例外,让swelled代替了swollen。
★182.词语的替换
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183.词义的演变
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184.词义的扩大
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更大,就是词义的扩大。
185.词义的缩小
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186.词义的转移
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187.语法化
语法演变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常见途径是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它们都是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语法化还提出了语法化(虚化)是个有等级的序列,是由语法化程度较低的那一端向语法化较高的一端的逐级演化过程。语法化的等级序列为:实词>语法词>黏附成分>屈折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