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科普—一会桑政权

2020-06-25 15:09 作者:高X某  | 我要投稿

 声明:如果不觉得喜欢的话,请不要开喷,如果有什么错误的话,请在评论区说出来,谢谢!


一桥德川家纹

会津松平家纹,是会津藩标志之一
会津藩队旗,也是会津藩标志之一
久松松平家家纹,桑名藩的标志



一会桑政权,是在幕府末期政治动向的中心—京都,由德川庆喜(禁里御门卫总督、一桥德川家主),松平容保(京都守护职、会津藩主),松平定敬(京都所司代·桑名藩主)的三方组成的体制。又称一会桑体制,或者称一会桑权力。补充一点这里的“政权”指的是政治权力,而不是一般认为的行政机关。

概况

这个体制原是为了对抗尊皇攘夷激进派和长州藩而形成的。在八月十八日政变以后,尊王攘夷派退潮,但在元治元年(1864年)参预会议也崩溃了。一会桑政权因此得以上位,在京都政局中占据了支配性的位置。直到德川庆喜就任将军一职(1866年(庆应2年)12月)为止。而萨长同盟(于1866年(庆应2年)1月成立)的成立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与其之对抗。

虽然一会桑政权是代理德川幕府的立场,但在远离江户的京都,一方面得到天皇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不一定完全代表江户方面的意向,而是相对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除了“一会桑”这个称呼,还有“桥会桑”的称呼。在研究史上,“一桑会政权”最初作为历史用语使用的人是学习院大学教授(幕末史)井上勲。

关于“一会桑政权”说法的出现,大阪经济大学副教授家近良树认为,幕末时期的政治状况不能仅用以往萨长和幕府之间的对立来解释,因此,他主张这个被称为“一会桑政权”的历史概念。虽然这在以往的萨长中心史观中容易被忽视,但现在这三者在幕末时期所起的作用却重新得到了评价。


成立

幕末时期,尊皇攘夷运动高涨,天皇和朝廷也因此迅速提高了政治权威,离开幕府所在地江户的京都成为了政治动向的中心。特别是幕府幕府大老的井伊直弼(万延元年)1860年被暗杀(史称:樱田门外之变)以后,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等雄藩进军中央政界,这也伴随着大量的尊王攘夷派的浪人在京都聚集。幕府认为仅凭京都所司代的力量无法压制这些激进派浪人,于是在1862年(文久2年)闰8月任命松平容保为新设的京都守护职。

樱田门外之变的想像图
松平容保

容保上京后,京都的尊攘激进运动越来越激烈,尊攘浪人的暗杀威胁横行,在朝廷中也被尊攘激进派公家所把持,孝明天皇的意愿完全被忽视,尊攘派公家利用勅旨要求幕府执行攘夷,1863年(文久3)8月,为了表现天皇的亲征攘夷,刻意策划了大和行幸事件。同为尊攘派的长州藩,也与这些势力相结合,加强了在京都的政治力量。与此相对,受天皇之意的会津藩和萨摩藩相互联合,最后将长州藩和三条实美等尊攘派公家逐出京都(史称:八月十八日政变)。

三条实美

 政变之后的朝廷由新就任关白的二条齐敬和中川宫朝彦亲王主导。另外,10月至12月公武合合体派的岛津久光(萨摩藩主的父亲),松平春嶽(前福井藩主),伊达宗城(前宇和岛藩主),一桥庆喜,山内容堂(前土佐藩主)上京,松平容保一起被朝廷任命为参预,以朝廷名义下的各雄藩的国政参与实现了。参预会议以长州藩的处分和横滨港的锁港为主题。但是,想以此为契机掌握主导权的萨摩藩和幕府方的一桥庆喜就围绕横滨锁港问题产生了矛盾,随着1864年(元治元年)2月山内回领地,3月剩下的全员也都提交了辞职信,参预会议无奈地瓦解了。

中川宫朝彦亲王
二条齐敬

同在3月,一桥庆喜辞去了将军后见职,并就任新设的禁里御门卫总督兼摄海防御指挥。一度辞去京都守护职的松平容保也回归,同时,容保的亲弟弟、桑名藩主松平定敬被任命为京都所司代。至此,“一会桑政权”的基本框架成立,经过禁门之变,三方加深了合作关系,并与孝明天皇、二条齐敬、中川宫朝彦亲王朝廷方面合作,主导了京都政局,直到庆喜就任将军为止。

松平定敬
就任禁里御门卫总督时候的德川庆喜


鼎盛与结束

到了1865年(庆应元年)4月,在朝廷上有关于武家的评议都是和“一会桑”洽谈后所决定的原则, 10月,在三方的协助下,终于获得了长年悬而未决的《安政五国条约》敕许, 并同时成功让小笠原长行、板仓胜静等亲信进入了幕府中枢,"一会桑政权"迎来了鼎盛时期。

小笠原长行
板仓胜静

一会桑政权也主导了两次长州征讨,但1866年(庆应2)8月,在不管会津、桑名两藩的意向下,庆喜中止了第二次长征。德川宗家也以此为契机,提出重视诸侯会议的态度,一会桑政权之前打压诸侯的意义被否定。二条关白因反对庆喜变卦的行为,在9月暂时停止参朝。  10月,松平容保申请辞去京都守护职,至此,一会桑政权的实质崩溃已经浮出水面了。

有关于长州征讨的布局图

  一会桑政权的终结,激活了在这个体制下受到压迫的岩仓具视等倒幕派公家和诸藩的活动,为明治维新前夕的国内政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岩仓具现


总结

虽然一会桑政权与幕府中央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在京都方面依然发挥着代表幕府势力的作用。它的基本性质就是,一方面与朝廷上层合作,另一方面极力排斥各藩参与国政,从而垄断朝廷,确立国政的领导地位。

庆喜通过辞去将军后见职而就任禁里御门卫总督,这一方面接近朝廷,但另一方面就与幕府中央的关系变得疏远。在幕府中央、朝廷双方都有名望的会津藩,自认是朝廷、幕府之间的管道,在军事方面也是“一会桑”的核心。会津藩一贯致力于阻止西南雄藩参与国政,这加深了与西南雄藩特别是与萨摩藩的对立,也成为后来戊辰战争和之后被明治新政府排挤的远因。


主要来源于维基百科


最后想说说我自己的看法;讲实在的,当时看到这个文章打破了以往我对萨长与幕府的二元对立的看法,“一会桑政权”说法的出现,更加说明了幕末的复杂性。同时,“一会桑”与幕府中央之间的保持距离不仅仅是因为地域距离问题,也体现了当时幕府内部的一些分裂。



小科普—一会桑政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