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时期宫廷瑰宝:揭秘珐琅彩贯耳瓶与中西艺术交融的故事
清乾隆珐琅彩锦地开光西洋人物贯耳瓶,高14.8厘米,口径1.6厘米。
此器小巧,收口、长颈,颈侧贯耳,长腹、矮圈足。胎质稍厚,腹部两面开光,彩画西洋风景与圣母子图像。开光外面的隙地,以红、蓝、绿、黄等各色彩釉画卷枝、如意云及缠枝花卉,瓶面虽窄,却满填花纹,形如精密华丽的锦缎。底足内以蓝料书有【乾隆年制】四字二行宋体款,外加双圈框。
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往来密切,清宫之内游走着许多来自欧洲,且各备特殊才艺的传教士,他们参与宫廷艺术的研发与设计,同时也引进西方的文化,影响西洋装饰题材的出现,具体呈现此时期中西艺术交流的情形,同时他们还按照皇帝的旨意,在造办处培养中国的西洋画师。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在宫廷内供职的外国传教士有以下几位:
郎世宁:意大利人,耶稣会士,宫廷画师,擅长绘制马、人物、花鸟等题材,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和北京内务府造办处瓷胎画珐琅的设计和装饰。
王赓:法国人,耶稣会士,宫廷画师,擅长绘制风景、建筑、器物等题材,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和北京内务府造办处瓷胎画珐琅的设计和装饰。
乔治·阿达姆·施尔尔:德国人,耶稣会士,宫廷画师,擅长绘制动物、器物等题材,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和北京内务府造办处瓷胎画珐琅的设计和装饰。
伊格纳兹·科格勒:德国人,耶稣会士,宫廷画师,擅长绘制花卉、器物等题材,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和北京内务府造办处瓷胎画珐琅的设计和装饰。
约翰·达明:意大利人,耶稣会士,宫廷画师,擅长绘制花卉、器物等题材,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和北京内务府造办处瓷胎画珐琅的设计和装饰。
马礼逊:英国人,伦敦传教会士,宫廷医生,为乾隆皇帝治病,并向他介绍了西方的科学、地理、历史等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