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艺术研究院)专业2024年考研上岸指导

2023-10-13 17:44 作者:新祥旭考研佳明老师  | 我要投稿

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一级学科,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办 2022 年颁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在原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基础上,结合本校相关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下设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学、艺术管理学、艺术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传媒艺术学、数字艺术学等 7 个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具备艺术学理论领域正确的历史观念、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文字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成为能够独立从事艺术学理论专业相关领域教学与研究,从事文化、宣传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的艺术文化领域的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和内容 04 艺术史论方向 艺术史论包括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两个细分方向,以一般艺术史和一般艺术理论为主,涉及艺术基础史论和美术、设计、音乐、戏剧等门类艺术史论。艺术史方向侧重从历史的维度来认知艺 术世界,分析艺术实践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索艺术发展与演变的脉络和规律;艺术理论方向侧重对艺术实践本体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强调对各种艺术实践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艺术史论方向的特色是突出针对中国本土艺术历史及理论的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涉及哲学、美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传播学等学科方法。 05 艺术批评学方向 艺术批评是在艺术欣赏、体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活动及艺术思潮作出的审美价值判断。艺术批评学则是对艺术批评活动规律的科学把握。研究对象包括艺术批评的历史、 批评家、批评理论、批评方法、批评观念等。本方向的特色是在对中西方艺术批评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基础上,集中探索新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领域的艺术批评研究和艺术批评实践。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涉及哲学、美学、文艺学、媒介学、传播学等学科方法。 06 艺术传播学方向 艺术传播学是艺术学与传播学相交叉的学科方向,一方面针对艺术传播现象研究艺术传播行为自身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另一方面基于传播媒介发展的立场和视野重新审视艺术的历史与 现实,透过媒介传播把握和探究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规律问题。前者多把艺术传播行为作为一个独立的现象进行研究,后者多利用媒介传播学的视角研究艺术的历史与理论,思考艺术的特征 和规律。本方向的特色是立足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整体学科优势,以艺术的普遍传播规律和音乐、戏剧、影视、动漫等艺术的特殊传播规律研究相结合,培养人文功底扎实、视野开阔的艺术传播理论研究人才和实践策划管理人才。 07 传媒艺术学方向 传媒艺术指自机械复制时代以来具有鲜明媒介与传播特性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摄影艺术、广播艺术、电视艺术、新媒体网络文艺等。传媒艺术学研究传媒艺术各艺术样态“共同的”本质、特性与规律,起源与发展,创作、作品与接受,生产、传播与审美,地位、价值与功用,历史、社会与时代等一系列问题、原理与规律,它是以传媒视角对艺术进行考察与总结的科学。中国传媒大学本方向依托传媒与艺术融合的优势,对传媒艺术进行学理化研究,包括整体规律研究、具体形态研究、手段方法研究等。

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艺术学研究,其中有 23 位教授,11 位副教授,所有教师均获得博士学位。本专业老师近期承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如下: 1、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研究 2、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研究 3、晚清民国京剧现代化研究 4、中华美学精神的影像表达 5、元明清题画诗文图关系研究 6、中国皮影艺术的造型与表演研究 7、佛教水陆斋和道教黄箓斋仪式和图像研究 8、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 9、晚清民国时期北京民间艺人生活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10、北京地区当代音乐流行文化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11、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创作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12、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视传播路径研究 13、新学科目录背景下艺术学专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困境与机遇研究 14、中国精准扶贫题材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研究 15、影视剧呈现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研究 16、国家艺术基金 2020 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18、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以女书为例的实证研究 19、习近平关于新闻传播重要论述研究 20、网络文明建设研究(专题一)

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中国艺术史、西方艺术史、艺术学方法与理论、学术论文写作 2.科研平台 艺术研究院是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基地、北京市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阳明书院的合作建设单位。艺术研究院主办有重要学术期刊《艺术传播研究》、大型学 术集刊《中国文化传播》《艺术文化评论》《中国艺术史研究》,已成为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研究机构。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近年获奖情况如下: (1)中国电视纪录片“长江叙事”谱系中的长江之恋 第六届星光电视文艺论文评选 二等奖 (2)《个人化、传奇化、情感化——互联网语境下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首届纪录片论文推选活动 部级奖 (3)lunwen 《21 世纪以来日本电影学研究的传承与转向》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学会奖”学术论文类 成果奖 (4)《日本电影美学(2020)》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学会奖”学术论文类三等奖 成果奖 (5)栉风沐雨 精神不竭 ——观新编历史剧《大舜》有感北京文艺评论 2021 年度推优活动优秀文章奖 成果奖 近年优秀论文如下: (1)钱学森的文艺观 新华文摘 (2)艺术为乡村增添美丽风景 人民日报 (2)《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触摸历史 浸润文化 光明日报 (3)明代书画仿古模式 贵州大学学报 (4)论争·启示·新维度 ——写在修订“艺术学门类学科简介”与“培养基本要求”之际 艺术学理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5)让灿烂文明焕发出熠熠光彩——新时代以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探析 中国艺术报 (6)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宋代香事中的文人意趣 光明日报 (7)明清宗教道场画题材内容考析——兼谈道场画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 美术大观 (8)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文化遗产 (9)本事、故事与叙事——唐传奇《柳毅传》的表演研究 民俗研究 (10)媒体制造与欲望消费:“明星现象”的媒介审美文化批判 现代传播 4.学术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德州达拉斯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德国海 德堡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等 20 余所国际知名高校的教授均有合作与交流。

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国务院机关、地方政府公务人员以及国内各大名企的行业高管等工作。

2024招生目录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83主题写作 ④883人文社科基础 招生人数: 预计招收32人(含推免16人)

【2024】783主题写作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根据给定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题提炼、 理性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二、考核要点 1.主题提炼能力:具有问题意识,立意诚正,观点明确; 2.理性分析能力:围绕主题展开论证,逻辑结构完整,论证合理; 3.文字表达能力:表述得体,写作规范。 三、考试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完成一篇论说文; 2.写作要件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 3.写作具体要求: (1)标题:不超过 30 字; (2)摘要:200 字左右; (3)关键词:3-5 个; (4)正文:2000-3000 字,至少应设置一级标题。 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 1.闭卷,笔试。 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2024】883人文社科基础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考查考生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 考查考生对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文艺思潮、代表人物、风格流派、经典作品等方面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部分:文明史 考查考生对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以及不同阶段代表性文明的主要特征、重大成就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基本状况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部分:哲学 考查考生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的基本概念、核心命题、主要人物和流派等方面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部分:媒介与社会 考查考生对媒介社会学分析视野,以及媒介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关系互动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三、试题类型 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 1.闭卷,笔试。 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五、推荐参考书目 1.刘跃进主编:《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澳]尼古拉斯·凯拉:《媒介与社会:权力、平台和参与》(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3.

本文具有一定时效性

咨询课程可以点击主页看签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艺术研究院)专业2024年考研上岸指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