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神之怒:维京海王们的故事(下)

留里克(Рюрик)

留里克的事迹几乎都来自于《原初编年史》(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ых лет)的记载,书中描述他是一位不同于瑞典人和哥特兰人的瓦兰吉人部落一员,而且普遍认为作为罗斯公国的创立者,留里克本人并没有斯拉夫血统。根据编年史中描述的前留里克罗斯地区“楚德人(Chuds)、东斯拉夫人(Eastern Slavs)、梅里亚人(Merias)、维普斯人(Veses)和克里维奇人(Krivichs)联合起来将瓦兰吉人驱逐至海外,拒绝纳贡并决定独立自治”。之后不久,各部落开始相互争斗,最终决定邀请留里克带领瓦兰吉人前来重建秩序(撒克逊人入主英格兰)。860-862年留里克三兄弟受诺夫哥罗德斯拉夫人(Ильменскиесловене,也被称为伊尔门斯拉夫)与克里维奇人邀请下在拉多加靠岸(有资料把伊尔门人错译为伊尔门家族),根据《伊帕捷耶夫纪事》(Ипатьевская летопись)所述,留里克先在拉多加立足,接着将权力中心转移到诺夫哥罗德,西纽斯统治白湖旁的别洛焦尔(今别洛焦尔斯克),特鲁维尔拥有伊兹博尔斯克或普斯科夫一带。但是留里克的弟弟们在确立统治后不久便逝世,他整合了兄弟们的领土大权独揽直至879年逝世(晚些时候的史籍认为留里克死于在卡累利阿的战争),弥留之际他将诺夫哥罗德的欧列格(Олег Вещий)定位继承人,并将儿子伊戈尔·留里科维奇(Игорь Рюрикович)托孤给他。
在同时期,还有一位被称为杜里斯特的留里克(Rorik of Dorestad)被一些人认为与留里克大公为同一人。根据《法兰克编年史》(Frankish chroniclers)记载,杜里斯特的留里克是丹麦王国两个王位宣称者之一,占据着赫德比地区,据信是哈拉尔德·克拉克·哈夫丹森(Harald'Klak'Halfdansson)国王的侄子,从加洛林帝国皇帝“虔诚者”路易(Louis the Pious)手中获得了弗里斯兰,但他并没有就此罢手,开始积极掠夺周边地区,850年占领了杜里斯特,857年袭击赫德比,859年劫掠不来梅。皇帝被他出尔反尔的行为激怒,在860年剥夺了所有属于留里克的财产,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西欧记载中消失,而2年后留里克大公登陆拉多加,使两者在时间上有所联系。870年留里克再次出现在《法兰克编年史》中,这一年“秃头”查理将没收的弗里斯兰归还给他,之后882年杜里斯特的留里克被提及已经死亡但没有说明具体死亡时间,这使得他的经历再次能够与3年前去世的留里克大公联系起来。但是两者为同一人的假说并没能获得广泛支持。

“红色”埃里克(Erik the Red)

“红色”埃里克,也被称为“红魔”/“红发”/“红衣”/“红胡子”埃里克,出生于950年左右的挪威罗加兰雅伦(Jæren)地区,索瓦尔德·阿斯瓦尔森(Thorvald Asvaldsson)之子。在埃里克十岁时,父亲索瓦尔德因一起谋杀案被驱逐出挪威,全家人被迫向西航行至冰岛西北部的豪斯川迪尔(Hornstrandir)定居知道980年去世。成年后,埃里克与约伦斯多蒂(Þjódhild)结婚,二人前往了冰岛霍克斯代尔(Hawksdale)建立了一处名为伊尔克斯塔伊尔(Eiríksstaðir)的农庄定居。根据冰岛本地传说,二人育有三子一女,其中就有著名探险家雷夫·埃里克。在宗教信仰上,与妻子信奉的基督教不同,埃里克一直是位虔诚的异教信徒。

所谓血脉相承,“红色”埃里克在982年左右因谋杀罪被驱逐出冰岛三年,让他和父亲一样向西北航行寻找自己的容身之所。最终,他来到了四年前斯诺比约恩·加尔蒂·霍尔姆斯坦森(Snæbjörn galti Hólmsteinsson)试图定居的神秘之地。埃里克沿格陵兰东海岸航行一直绕过法韦尔角继续航行至西海岸,他发现这里与冰岛一样海岸大多都不是被冰层永冻,可以预见到此处会与冰岛一样成为殖民地并繁荣发展。在三年流放期满后,埃里克将自己发现的土地夸大其词成为绿色之地“greenland”格陵兰,为的是让这个比“冰岛”更吸引人的名字,诱使更多人前往定居。依靠着自己的宣传攻势,埃里克获得了足够多的支持者,尤其是贫苦维京人与遭受饥荒者,前往格陵兰建立殖民地。985年埃里克带领25艘舰船出发,最终有14艘船抵达了格陵兰西南海岸,建立了东部定居点(今卡科尔托克附近)与西部定居点(今努克附近),埃里克的妻子也在此时建造了第一座格陵兰教堂。
在东部定居点的卡西亚苏克(Qassiarsuk)地区,埃里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布拉塔里德(Brattahlíð)庄园,并成为实际上的格陵兰雅尔,被称为至高族长(Paramount chieftain),峡湾沿岸的定居点不断接纳来自冰岛的移民,最多的时候达到了5000人左右。但1002年的一次瘟疫严重打击了定居点的发展,包括埃里克本人。传说儿子雷夫·埃里克在发现文兰(Vinland)后曾邀请父亲出海,但埃里克在上船路途中的突然落马被认为是一个噩兆,所以他让儿子独自出行,自己则留在家中,不久因瘟疫去世。
雷夫·埃里克(Leif Erikson)

雷夫·埃里克,也被称为“幸运儿”雷夫(Leif the Lucky),是著名的“红色”埃里克之子。根据《格陵兰萨迦》(Saga of the Greenlander)记载,在父亲因谋杀罪被驱逐后,他和他的兄弟们被托付给萨尔(Thrall,即奴隶)提尔克抚养。“红色”埃里克死后他继任为格陵兰至高族长,有两个儿子索吉尔(Thorgils)与托克尔(Thorkell),其中托克尔后来继承了他在格陵兰的地位。与父亲的异教信仰不同,雷夫与母亲一样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由挪威国王圣奥拉夫/奥拉夫二世(Olaf II Haraldsson,也是挪威的主保圣人)带领皈依,父亲对儿子在信仰上的转变表现冷淡,而母亲则选择同儿子一起皈依。在《“红色”埃里克萨迦》(Saga of Erik the Red)中,雷夫在前往格陵兰传教的路途中偏离航道抵达文兰。

无论原因是什么,雷夫的船队在一次向西航行后首先在名为荷鲁兰(Helluland,意为平岩之地,可能是今巴芬岛)的地方靠岸,之后返回海上向南航行抵达马克兰(Markland,意为林地,可能是今加拿大拉布拉多豪猪角),接着是北方的岛屿(可能是今贝尔岛),穿过大陆的海角(可能是今巴尔得角)抵达了一处气候温和,鲑鱼充足的绿地。当冬天到来时雷夫下令在此地扎营并派遣人员深入内陆探险,并将此地命名为文兰(Vinland),而登陆点后来建设成为一座小型定居点,名为雷夫斯比迪尔(Leifsbudir),即今天的兰塞奥兹牧草地维京遗址。《冰岛萨迦》的表述,雷夫与他的船员在文兰接触到一种不同于因纽特人的“红肤人”,将其称为斯格林斯(skrælingi),意为“可怜虫”。这些原住民起初与维京人友好相处,构建了牢靠的贸易关系,但在雷夫的兄弟索瓦尔德(Thorvald)在一次与斯格林斯的战斗中被箭射伤让局势变得紧张,书中描述他中箭后说“此地满肥油,肥油护我心”(This is a rich country we have found; there is plenty of fat around my entrails)成为了自己的遗言。但有些人认为维京人并没有与斯格林斯人友好相处,他们杀害成年人并奴役孩童。《“红色”埃里克萨迦》中,文兰除了雷夫斯比迪尔外还有两处维京定居点,施特劳夫约尔(Straumfjörð,意为潮汐峡湾)与乌斯坦迪尔(Furðustrandir,意为仙境)。在从文兰向这格陵兰凯旋而归时,传说他满载葡萄与木材,并拯救了一批来自冰岛的海上落难者,让他获得了“幸运儿”的称号。关于雷夫的晚年生活近乎不详,除了儿子托克尔继位外,据说他死后文兰的定居点也逐渐被荒废。
罗洛(Rollo)

罗洛是法国诺曼底公国创始人,其名称被认为是诺斯人常见名罗尔夫(Rolf)的拉丁化称呼,根据10世纪历史学家记载,罗洛在受洗后更名为罗伯特(Robert)。罗洛的早年记载很少,可以确定他出生于846年或860年的斯堪的纳维亚,但无法辨明是挪威人还是丹麦人,后续关于他的出生地各种史籍相互矛盾。较为可信的说法出自罗洛最早的官方史籍,由圣康坦的杜多(Dudo of Saint-Quentin)受罗洛曾孙鲁昂大主教罗伯特二世(Robert II)委托撰写的《罗洛传记》(A biography of Rollo),其中描述道罗洛来自于丹麦。
不可否认的是,罗洛早年起便是维京人的领导者之一,他在876年便夺取了鲁昂作为根据地(后来还是英格兰诺曼底王朝的首都),并且参与了885-886年的巴黎围城战(有心的人可以数一下维京人打了几次巴黎),但这一次不同于845年拉格纳的攻势,数百名巴黎士兵在巴黎伯爵厄德(Eudes de Paris,他的侄孙是卡佩家族创始人雨果·卡佩,而他的父亲“强者”罗贝尔被“勇者”比约恩的副手海斯泰因所杀)的领导下死死抵抗了维京人数个月的围攻,白热化的态势使得大多数围城者逐渐前往其他地区劫掠,而罗洛的队伍是最后一批离开巴黎的维京围城者。在886年夏季维京人最后一次尝试占领巴黎无果后,厄德与西法兰克国王查理三世“胖子”(Charles the Fat)的援军一起驱逐了维京侵略者。巴黎围城战的胜利让厄德名声大噪,在查理“胖子”被推翻后,加洛林帝国彻底分崩离析让各地开始选取非加洛林家族的领导人,而对维京人报弑父之仇的厄德继位成为西法兰克国王。

在巴黎围城战后,罗洛消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根据杜多的描述在885时或889年罗洛攻占巴约时,掳走美丽的巴约的波帕(Poppa of Bayeux)为妻并诞下未来的诺曼底公国继承人“长剑”威廉(William Longsword)。同时他与哈夫丹的同僚,东盎格利亚国王古特伦(Guthrum)关系亲密,曾经史学家对这位英格兰国王阿尔斯特姆(Alstem)摸不着头脑,后来发现这是指代古特伦的受洗名阿瑟斯坦(Athelstan)。
911年罗洛卷土重来围攻沙特尔,沙特尔曾在858年被维京人突袭焚毁,之后该地的防御设施进行了重建与改良用来抵御海上威胁,而如今罗洛的维京人再次包围了这座城市,但勃艮第公爵理查德(Richard, Duke of Burgundy)部队很轻易的便将维京人击溃驱逐,“诚实者”查理(Charles the Simple)的骑兵抵达后也开始追击维京人。罗洛在得知法国的罗贝尔一世(Robert I of France,“诚实者”查理之后的西法兰克国王)击溃了另一支维京人部队后同意了查理的和谈。双方签订《埃普特河畔圣克莱尔条约》,罗洛获得了西法兰克从埃普特河到大海间的所有领土控制权与财政管辖权,包括独立于国土之外的布列塔尼(907年布列塔尼国王艾伦一世去世后该地便由维京人统治),作为交换罗洛受洗改信天主教,并且迎娶公主法国的吉斯拉(Gisela of France)为妻。
在改信后,罗洛的野心却并未被磨灭,当“诚实者”查理退位(放弃西法兰克王位占据洛泰林吉亚)以及罗贝尔一世驾崩后,罗洛宣布法兰克国王的誓言无效,拒绝承认拉乌尔国王(Rudolph of France,勃艮第公爵理查德之子)的宗主地位,开始向西部发动突袭扩大自己的领土,强迫其他统治者重修条约。新的条约同意让维京人进入贝辛与曼恩定居,但没有写明罗洛是否有权力统治他们。罗洛最后逝世于928年—933年间,他的遗产由儿子威廉继承,而诺曼底公国将在他的威廉与罗洛的孙子理查德的领导下,成为全西法兰克最具凝聚力与实力的公国。
事实上,罗洛的转变代表了9世纪末后维京人生活方式改变的缩影,随着各地对海上威胁的重视,越来越高昂的劫掠成本让诺斯人不得不放弃刀口舔血的生活,转而加入到欧陆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中去。从威塞克斯的“伟大者”阿尔弗雷德,到布列塔尼公爵艾伦二世(Alan II, Duke of Brittany),维京人对占领区的脆弱控制也被逐渐被击垮,迫使各地的维京君主选择温和政策与入乡随俗的方式维系统治。就算是后来一统丹麦、挪威和英格兰的“伟大者”克努特,在继位之前便已经天主教信徒而非奥丁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