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是周瑜:孙权正式任命的第一个大都督为什么是陆逊?
本鬼在前文《历史上的“东吴四大都督”之首的周瑜究竟是不是“都督”?》中提到,“东吴四大都督”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因为周瑜、鲁肃、吕蒙都没当过大都督,孙权正式任命的第一个东吴大都督是陆逊。那么东吴的首任大都督为什么是陆逊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东汉初年,光武帝在战时设置“督军御史”负责监督,是为“督”的雏形。东汉中期,御史逐渐退出军队,“督”则由军事长官兼任,“都督”则是持节的“督”。史书记载的第一个都督是袁绍(
二年,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
)。 从袁绍可以发现“都督”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都督”的权限要高于杂号将军、州牧、州刺史、太守等等官职,是东汉末年权限最高的地方官员;第二,“都督”的权力来源于“节”,可以说没有“节”就不是“都督”,而只有皇帝以及诸侯王拥有授予官员“节”的权限,其他地方长官不行。 东汉灭亡之前,孙权的官职先后为
阳羡县长
、
行奉义校尉、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
。也就是说,东汉时期的孙权并没有授予部下“节”的权力,他自己名义上的权限也比“都督”要低,自然不可能任命自己的部下当都督。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当年八月,孙权向曹丕称臣,被曹丕封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加九锡。虽然“大魏吴王”很不好听,但吴王的头衔和加九锡的待遇让孙权拥有了高于都督的权限和授予部下“节”的权力。 正因如此,孙权在章武二年(222年)正式任命的第一个大都督是陆逊(
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
),让陆逊抵御刘备。而周瑜、鲁肃、吕蒙都在东汉灭亡前去世,因为孙权当时的名义权限比都督低和没有授予部下“节”的权力,所以周瑜、鲁肃、吕蒙都不是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