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共运史(十)《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1)

2023-08-20 14:49 作者:云舟文化  | 我要投稿

节选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讲义(初稿)》上册,华中师范学院政治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研室编,1974年5月。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讲义(初稿)》上册

第四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机会主义的批判。

恩格斯在第二国际初期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而斗争

第一节

德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建立。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德国党内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一)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主义的彻底清算:《哥达纲领批判》一书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指出:“西方进入了未来改革时代的“和平”准备阶段。到处都在形成根本上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党,这些政党学习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创办自己的日报,建立自己的教育机关、自己的工会和自己的合作社。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

聚集和团结无产阶级的力量、准备无产阶级去作未来的战斗的过程,慢慢地、但是一往直前地进展着。”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第2卷,第438~439页

德国在普法战争期间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统一,于1871年1月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国家的统一,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出现,加上从法国掠夺到的亚尔萨斯、洛林两省的丰富矿产,50亿法郎的赔款以及采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等原因,促使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地发展,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德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也迅速地壮大起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加强,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德国的工人运动在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使法国无产阶级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英国的工人运动由于工人贵族的出现和工联主义的干扰而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德国工人运动却正在兴起。当时,恩格斯就深刻指出:“现在德国工人是处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列。”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1870年版序言的补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566页

但是在70年代初,德国的工人运动还不是统一的,存在着两个对立的派别:革命的爱森纳赫派和机会主义的拉萨尔派。这两个派别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存在着原则分歧,执行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拉萨尔派拥护以容克地主的普鲁士为中心“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俾斯麦路线;爱森纳赫派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导下,坚决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共和国,实现统一。在对待第一国际的问题上,拉萨尔派始终拒绝和阻挠工人组织参加第一国际;爱森纳赫派一开始就加入国际,拥护国际的革命活动。在普法战争问题上,拉萨尔派支持政府对法国的侵略战争;爱森纳赫派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公开谴责侵略战争。在巴黎公社问题上,拉萨尔派一贯热衷于同武装干涉巴黎公社的策划者、刽子手俾斯麦暗中勾结;爱森纳赫派却连续召开大会,声援法国的阶级弟兄。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德国无产阶级迫切要求克服自己队伍内部的分裂,建立统一的工人政党,加强革命力量,共同对敌。爱森纳赫派曾多次建议两派合并,每次都遭到拉萨尔派的无理拒绝。但是,由于爱森纳赫派执行了正确的路线,在工人中的威望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工人站到爱森纳赫派一边。而拉萨尔派由于坚持错误路线,愈益脱离和失去工人群众,在政治上、组织上濒于瓦解。在这种情况下,拉萨尔派为了争取群众,以图巩固自己摇摇欲坠的阵地,1873年以后,竟一反常态,积极鼓吹两派“合并”,而且叫喊“团结”的声音比谁都响亮。恩格斯指出:“既然这些先生们现在自己来谋求和解,那他们一定是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了。”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1875年3月18~28日)。《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31页

斐迪南·拉萨尔


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拉萨尔派的阴谋,不断地提醒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等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不要让'团结”的叫喊把自己弄糊涂了。那些口头上喊这个口号喊得最多的人,恰好是煽动分裂的罪魁”。恩格斯:《致奥·倍倍尔》(1873年6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10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应该继续揭发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进一步争取广大群众,使它更加孤立,为两派在革命原则基础上的统一创造条件。但是,李卜克内西等领导人不听马克思、恩格斯的谆谆忠告,牺牲革命原则,一味追求合并。他们背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了拉萨尔派关于两派合并的建议。李卜克内西于1874年10月和拉萨尔派的代表特耳克就合并问题进行谈判。并且在1875年初匆忙地和拉萨尔派的代表拟定了一个充满了拉萨尔机会主义的纲领草案。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纲领草案以后异常愤怒。他们立即给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写信,1875年3月,恩格斯写信给倍倍尔,同年5月5日,马克思给威廉·白拉克写了信,并寄去《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深刻地批判了纲领草案,阐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

关于两派合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一必须建立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革命路线的基础之上,不要为一时成功而忘掉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决不能“拿原则来做交易”,马克思:《致威廉·白拉克》(1875年5月5日)。《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6页不要因为合并使拉萨尔派重新巩固他们已经动摇的地位。“合并的第一个条件是,他们不再做宗派主义者,不再做拉萨尔派”。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1875年3月18~28日)。《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32页如果合并的条件不成熟,可以先缔结一个反对共同敌人的行动协定。

关于纲领草案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而这个为两派合并所起草的纲领却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堕落的纲领”,其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恩格斯还严肃指出,纲领草案如果被通过,“马克思和我永远不会承认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新党”。

哥达纲领批判


但是,李卜克内西等领导人仍然没有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正确批评。他们不认识《哥达纲领批判》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巨大意义,也没有把《哥达纲领批判》告诉党的其他领袖和党员,热衷于同拉萨尔派合并。1875年5月22~27日,两派在哥达城召开统一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127名代表,其中爱森纳赫派有56名,拉萨尔派有71名。大会宣告建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对纲领草案只在个别文字上略加修改就通过了,这就是机会主义的哥达纲领。大会选出了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五名委员中,拉萨尔分子占了三名,使机会主义在领导机构中处于多数地位。

哥达大会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李卜克内西等爱森纳赫派领导人作了严厉的批评。指出:“为了合并不惜任何代价,结果把事情全搞糟了。”并且预见到“这种合并本身包含着分裂的萌芽。”恩格斯:《致威廉·白拉克》(1875年10月11日)。《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39页

马克思、恩格斯是支持和保护德国工人阶级要求统一的愿望和热情的,他们反对的是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接受机会主义的纲领、向拉萨尔派投降的行为。他们看到德国的工人群众在实际斗争中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理解《纲领》,对《纲领》做了共产主义的解释,而那些资产阶级的蠢驴们也看不出这个纲领的真实含义,也对《纲领》做了共产主义的解释,领会出其中没有的东西。鉴于上述的种种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暂时没有公开发表反对的声明。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仅仅是由于这种情况,马克思和我才没有公开声明不同意这个纲领。当我们的敌人和工人都把我们的见解掺到这个纲领中去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这个纲领保持沉默。”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1875年10月12日)。《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43页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过了16年之后,在1891年才由恩格斯公布。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纲领草案逐条进行批驳,给拉萨尔主义以彻底的、毁灭性的打击。同时,又对马克思主义作了重要发展。《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批判了纲领草案中拉萨尔主义“力求用一切合法手段”来争取社会主义社会的机会主义路线,捍卫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纲领草案为了给他们的机会主义路线制造一些理论根据,一开头就鼓吹“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拉萨尔主义虚伪说教。马克思驳斥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7页因为劳动必须同作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的自然界相结合,才能创造物质财富。“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7页这就揭穿了纲领草案离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个根本问题来空谈劳动,目的是为了掩盖阶级剥削,取消阶级斗争,不让无产阶级起来革命。

纲领草案还极力鼓吹拉萨尔捏造的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拉萨尔宣称,工人的日工资围绕着一个平均水平上下摆动,决定工资变动的,是工人人数的增加或减少。当日工资长期高于平均工资,人口繁殖率提高,工人人数增加,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日工资长期低于平均工资,人口繁殖率降低,工人人数减少,工资就会上涨。马克思指出,所谓“铁的工资规律”的论据就是马尔萨斯的反动的人口论。根据这个谬论,工人阶级贫困的原因,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只要“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工人就可以摆脱贫困。这显然是为资本主义辩护,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动谰言。

马克思痛斥了纲领草案鼓吹拉萨尔的“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的途径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主张。拉萨尔认为,德国工人只要取得了普选权,把工人代表选进国会,使国会通过法案由国家拨款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就可以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这种企图通过“合法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显然是十足的幻想。无产阶级革命经验已经表明,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打碎地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剥夺剥削者,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宣扬“国家帮助”的谬论,其实质在于使工人阶级放弃阶级斗争,以维护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马克思指出:““调节总劳动的社会主义组织'不是从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中,而是从国家给予生产合作社的“国家帮助”中“产生出来',并且这些生产合作社是由国家而不是由工人“建立起来'的。这真不愧为拉萨尔的幻想:靠国家贷款能够建设一个新社会,就象能够建设一条新铁路一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20页

纲领草案的这条机会主义路线,充分反映了拉萨尔派对德国封建军事帝国的匍匐跪拜,彻底暴露了他们是开历史倒车、维护普鲁士王朝的忠顺奴仆。而拉萨尔主义的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反动国家机器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谬论,就成为后来一切修正主义鼓吹“和平过渡”道路的理论渊源。

(二)批判了纲领草案中拉萨尔主义的“自由国家”的机会主义谬论,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拉萨尔从唯心史观出发,把国家看成超阶级的组织,说什么国家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全人类,引导社会走向自由和进步。无产阶级只要进行议会斗争,争取普选权,就可以把普鲁士专制制度的国家变为“自由国家”。纲领草案贩卖拉萨尔的机会主义的国家观,把建立所谓“自由国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完全回避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根本问题,掩盖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马克思指出,一切国家都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资产阶级国家,不管形式如何多样,它们都是“建筑在资本主义多少已经发展了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22页是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至于德意志帝国,则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同上,第23页不仅普鲁士专制国家,就是一切资产阶级国家,都不可能象纲领草案胡说的那样,可以和平地变为“自由国家”。即使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国家,也不可能是什么超阶级的“自由国家”。马克思说:“使国家变成“自由的”,这决不是已经摆脱了狭隘的奴才思想的工人的目的。”同上,第21页恩格斯也指出:“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之所以需要国家,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1875年3月18~28日)。《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35页可见,“自由国家”谬论的要害就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主义国家观时,提出了关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22~23页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发展。

苏修叛徒集团歪曲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他们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打着“全民国家”的幌子,实行社会帝国主义和社会法西斯主义,彻底背叛了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为了给“全民国家”制造理论根据,胡说什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时期,只是指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不是指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这是彻头彻尾的诡辩。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一文中,引用了马克思的上述论断后明确指出:“直到现在,这个真理对社会主义者说来,还是无可争辩的,这个真理承认,国家将一直生存到胜利的社会主义转变为完全的共产主义的时候。”列宁:《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列宁全集》很明显,马克思和列宁一贯认为,在资本主义过渡到“完全的共产主义”的一个整整历史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苏修叛徒集团“全民国家”的谬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可耻背叛。

(三)批判了纲领草案中拉萨尔主义的反动分配观点,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第一次提出和论述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理论。

纲领草案大弹拉萨尔的“分配决定论”的陈词滥调,把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为口号写在党的旗帜上,提出什么“按照平等的权利”,“公平分配”“全部劳动产品”的谬论。马克思指出,在全部社会总产品中,必须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以及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等。剩下的消费资料中,还要拿出一部分作为一般管理费用及其他基金。显然,这就不是什么“不折不扣”,而是“有折有扣”的。所谓“公平”和“平等”,在阶级社会中都有其阶级内容,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就是要消灭阶级,离开这一点来谈“平等”和“公平”,都是错误的。马克思还指出:“把所谓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15页纲领草案离开生产资料掌握在谁的手里抽象地谈分配,“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同上,第15页企图用所谓“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利”来麻醉欺骗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他们放弃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反动谬论。

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派反动分配观点的同时,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他指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种分配原则,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比较而言,是一个革命。因为不劳动者不得食,任何人都不能靠剥削来过日子。但是,“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单行本,第13页“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同上,第14页

马克思还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同上,第14页

马克思深刻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科学地概括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特征,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纲领草案把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都看成“反动的一帮”、狭隘的民族主义等机会主义观点。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共产党宣言》以后的一部纲领性文献,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作了重大的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光辉典范。

同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一样,孔老二的要害同样是开历史的倒车。孔老二要复辟奴隶制,拉萨尔要维护封建王权制从孔老二拉萨尔,虽然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本质一样,都是搞倒退,搞复辟。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凡属倒退行为,结果都和主持者的原来的愿望相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毛泽东选集》,第696页】拉萨尔也只能和孔老二一样,成为历史的罪人,落得个可耻的下场。



国共运史(十)《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