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到日语—北京大学笔译总分第3名|2022翻硕(MTI)考研经验

——Rさん
说说R桑
R桑,大概从2020年开始跟着我们学习。
对他有印象是因为视译听译课。
上麦的时候,感觉他太想做好了,想将口译(或者说口头翻译)做成笔译那样,所以开口就想组织一个特别长的定语句子(中译日)。但组织到一半,发现越往后越不好处理,就又退回去了,把句子调整了从头说了一遍。
即第一次他的想法是【长定语+被修饰语】,后面还是改成了比较方便组织的,将被修饰语提前了。(注意:长定语句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每次都要这样拆分。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这次临近复试,给R桑做了2次模拟。第一次他的表现不是很好。原因还是一样的——他太想翻译的完美了。但口头做翻译,很难做到一上来就完美,于是很多地方做的有些支离破碎。
模拟之后,我和他实话实话,“这次表现不行。真正的复试如果这样就挂了”(都最后节骨眼上了,也顾不上什么委婉了)。
后来我们又相约第二次复试,在复试之前,要求R桑调整状态,摸清感觉。
还有一个情况,R桑的同学友理已经保研上了北大。友理非常认可R桑的水平,所以我也非常相信R桑,希望能帮助他调整好状态。(我私信对R桑说“你是我最信任的男人(之一)”,有一个因素也是因为友理对他的认可)
说了R桑一些“不好的情况”(注意:加了引号。不是真的“不好”,只是回顾一下,这一路上还是有挫折的),再说一些R桑实实在在的优点:
①给了反馈,就能看到改善(和他的本科+研究生师兄智民一样)。
②很刻苦,知道自己老师只是给点拨和引导,但点拨和引导的基础是建立在自己大量实践和总结之上的。所以每次提问,基本都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③很认真,经常看到他,以及从友理那里听说,他认真研究学习素材。而且很有成果,他的一些成绩经验帖里没有提。
我是今天晚上才知道他是转专业进的日语系,一开始是社会学(当然,他也提了一下,自己是从初中开始自学日语)。
我看了他修过的一些课程,对纯文科、纯日语专业的人来说,应该还是颇有难度的。从这个角度而言,R桑是妥妥的复合型人才。
希望R桑越来越好,再接再厉。
写到这里,突然感觉很多事情挺神奇,他和友理本科是同学,研究生这下子也是同学了(这里的“神奇”也可以理解为“缘分”)。
智民,是他的本科师兄。现在又成了他的研究生师兄,更神奇的是,R桑和智民考的名次都一样!
当然,最神奇的,还是我们几个人之间的缘分。
再次祝贺R桑。
唯斯
写在前面
大家好~我是Rさん,北京某财经大学日语专业应届生。这次非常幸运能够成功上岸北京大学,不过说实话,虽然最后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结果。但我认为,我的经验对大家的警示意义大于借鉴意义。
因为在考研的过程中,我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态问题,导致最后冲刺阶段和复试准备阶段学习强度大打折扣。并且在考试当天,出现了很多小状况,险些中途弃考。所以,仅从学习过程和心态调整上来说,我只能算是一个“失败者”。
这篇文章,我会在分享备考经验的同时,同步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希望大家以我为戒,成功上岸!
笔试经验
首先,先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我从初中开始自学日语,升入高中后正式报名了某家培训机构,开始系统学习。
进入大学后由于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原因转专业到了日语系,从大二开始正式将日语作为专业来学习。
在大一时,我第一次考过了N1,126分。之后想刷分,但由于疫情,抢不上N1,索性就改考了J.test,最终考出了特A级,979分的成绩。同时,我在大三时还考取了catti的二笔证书,也正是因此,我萌生了考北大的想法,并从去年7月开始正式备考。
政治(70/100)
参考资料:
肖秀荣系列全套
徐涛b站网课强化班
腿姐四套卷、腿姐押题班
米鹏六套卷
b站up主“苏一说了”的肖秀荣系列讲解课
Anki软件
各大考研up主们分享的免费资料
相对于其他科目,考研政治是整个考研培训行业中体系最成熟的科目。选定一个老师跟到底,成绩都不会太差。
不过我当时觉得同时参考多个老师的材料更有效率一点,于是参照了b站up主“空卡空卡空空卡”的考研经验,选择了多个老师,制定了自己的政治学习计划。B站和各种公众号也有许多其他考研政治的学习经验,可以根据自己的备考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7月1日到9月1日的两个月,每天学习徐涛老师的网课,并在一章的学习后做肖秀荣1000题中相应章节的题目。虽然徐涛老师和1000题并不完全对应,但是大部分的知识都是相同的,做起来没有很大的违和感。
同时,b站上有很多逐题讲解1000题及之后肖八肖四的up主,如果遇到不懂的题目,可以尝试看看他们的讲解。(我是快刷完1000题的时候才发现b站有免费讲解的,当时感觉真是相见恨晚!)我最终选择了up主“苏一说了”作为自己学习的辅助。在9月初,我学完了徐涛的强化班并完成了1000题的一刷。
9月初到11月中旬肖八发货期间,我完成了1000题的二刷和三刷。其中二刷是所有题目一题不差地做一遍,三刷则只做了错题。这期间还从“一烫”公众号上白嫖了1000题的Anki卡组,每天都刷一点点,一直刷到肖八发货,虽然没刷完,但是也对巩固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还将各种零碎的知识点手动做成Anki卡片,每天滚动学习,加深印象。
其实从11月开始,各路考研政治老师们就已经开始了大题带背,但是由于自己拖延和逃避,直到11月结束,我都没有开始大题的准备。期间曾尝试跟着徐涛老师的带背,但是由于自己心态问题和内容太多,坚持了三天左右就放弃了。
肖八发货后,我不再刷之前的1000题和Anki,而是分八天把肖八所有选择题刷完,结合up主“苏一说了”的讲解弄懂,并将知识点录入到Anki中。这期间其他的考研老师也会陆续推出模拟卷,出于保险起见,我也刷了腿四、米六的选择题,并买了腿姐的押题班,跟着勾划了一些重点,也算求个心安。
12月,肖四发货。由于状态不好,整个12月我除了肖四什么都没有做。选择题刷了两遍,大题则在网上找了浓缩版,背了肖四的一半就上了考场。由于自己政治大题准备得稀烂,所以不多赘述,可以参考其他同学的经验贴学习。
考试时,能明显感受到今年政治有反押题的倾向。选择题出现了几道很偏的知识点,几道大题则直接把市面上的“答案模板”放在了题干里,让人不知道答案还应该写什么。(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复习的不够)由于我本身背的就少,答大题时结合题干和自己的话硬着头皮写了下去,竟然感觉自己写的还不错。考后听网上说答案就在题干里,换个说法抄下来就可以得分,根本不用想太多,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从我最后的成绩来看,这话有几分可信度。
考前看到一些经验贴说考研的答题纸是一张白纸,没有横线,所以我为了美观带了一把尺子进了考场。但是由于在尺子划线上浪费了太多时间,没有写完卷子。最后一道大题只写了三行,还有一小问一字没写,卷子被收走后直接心态爆炸。其实完全可以拿自己的准考证做尺子,不用划线浪费时间,效果跟尺子划线相差无几。希望大家吸收我的教训,不要跟我一样犯傻。
最后叮嘱一下,我能考出这个分数,很大程度是运气加成,大家千万不要学我,大题一定一定一定要好好准备!
翻译硕士日语(84/100)
参考资料:
1991年-2019年N1真题
2002年-2018年专八真题
《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文字词汇篇》
二笔三笔真题的综合部分
瑞译语法刷题班、阅读刷题班
“MOJi辞书”app
“日语语法库”app
Anki软件
在介绍考研经验之前,我先交代一下我之前备考N1和二笔的情况。我从大一备考N1时,就一直采用题海战术,备考考研也沿用了这一做法。因为不喜欢单独背单词和语法,所以我选择在做题的“实践”中积累,尽可能多做真题,遇到不会的就记下来。
这导致我在考研备考之前,就已经刷过好几遍新N1的真题和一遍二笔三笔的综合部分,有些经典题目甚至看个开头就知道该选什么,形成了“肌肉记忆”,所以备考期间刷题相对更快一些。
备考前的寒假,我报名了瑞译学苑的语法刷题班和阅读刷题班。现做现讲的课程模式非常适合我这种爱刷题的人,大左老师和改造人老师的授课干货满满,我也从中收获颇丰,发现了许多自己看似掌握但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点,为之后的考研备考夯实了基础。
7月份开始正式备考后,我每天刷一套N1真题,通过“MOJi辞书”和“日语语法库”两个app弄懂错题,并把相关知识点录入Anki,每天循环复习。全部刷完一遍N1后,开始刷专八真题。但我发现专八真题的难度比N1高很多,全部弄懂一套题需要2-3天的时间,这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于是我改变思路,重点突击自己最薄弱的文字词汇部分,购买了辅导书《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文字词汇篇》,暂停了刷题,重新夯实基础。最开始我尝试将辅导书中没见过的单词录入Anki,但随后就发现不认识的单词太多,一个一个录入效率太低,便改为单纯的翻阅,只留个大概的印象,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尽可能多的词汇。
9月中旬,我重新开始刷专八真题,中间穿插着做二笔三笔真题的综合部分。二笔三笔真题刷完一遍后,改为专八真题与N1真题穿插刷题。这期间做专八真题的速度虽然还是很慢,但每做一套都能有不少收获,值得放慢速度吃透。
进入12月,同样由于自己的心态问题,没有再刷题,只复习了anki,基本上停止了这科的学习。好在,这时已经刷完了一遍专八的真题,一遍catti二笔三笔真题和两遍N1真题,也算是复习得比较充分了。
关于古文部分,虽然今年没考,但是我姑且提一下自己的方法。这部分我同样采用了刷题的方法,然后惊喜的发现,2002年-2005年左右的专八真题,古文部分只考察了简单的语法,句子也很短,基本上一道题就是一个知识点,很适合刷题。
由于我不想在古文上花太多时间,所以直接把真题录入到Anki里,硬背答案和知识点。虽然这种方法无法形成成体系的知识,只是培养了我的“题感”,但也确实提高了古文选择正确率。不过今年北大没有考古文,所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有没有用,姑且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最后,还是想叮嘱一下,虽然我是因为不喜欢单独背单词和语法才选择的刷题,但这不代表我不背单词语法。相反,我每做一套题,都会从中摘出自己不熟悉的单词语法录入Anki,循环复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错过一遍的生词印象更深刻。刷题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做题,而是订正。只有把错题都弄明白,才能达到提升的效果,否则只是无用功。
日语翻译基础(122/150)
参考资料:
瑞译学苑2021训练营
瑞译学苑2021精修班
瑞译学苑2021冲刺班
瑞译学苑2021词“会”互译
瑞译学苑CATTI三笔真题精讲课
瑞译学苑CATTI二笔真题精讲课
瑞译学苑日语翻硕真题精练精讲
瑞译学苑精读夜校2021(夏日版)
《翻译必携》
“MTI及CATTI日语考试”公众号
“人民网日文版”公众号
Anki软件
这一门我想结合备考二笔的经验一起进行介绍。
我正式开始学翻译,大概是2020年10月左右。最开始时跟着CATTI官方出版的三笔真题解析学习,但是官方的讲解有的地方一言难尽。
后来我参考了历届学长学姐的经验,选择了瑞译学苑作为自己学习的辅助。一开始,看到好几百的课程价格还有点犹豫,但是买了之后就“真香”了。不夸张地说,选择瑞译,是我备考CATTI和考研过程中,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我因此少走了许多弯路。在瑞译课程的加持下,我一次考过二笔,一战直接上岸,达成了此前想都不敢想的成就。总之,相信瑞译,跟紧瑞译,翻译水平一定会大有进步!
至于我学翻译的过程,本质上也是继承了一直以来备考的经验——从“刷题”中学习。我没有从翻译基础开始学,而是直接去做三笔真题,做完再参照三笔课程复盘,一套题接一套题地练习。这期间除了老师在课上讲到的,我也会对比我与参考译文之间的不同之处,积累更恰当、更高级的表达。
由于10月份距离训练营开营还早,我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刷了两遍三笔课和一遍二笔课(真题也各做了两遍和一遍),开始了自己在翻译学习中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自信。
但是当训练营开营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练习还是不够。专有名词找不到适当的译文,语句处理死板,用词也不够高级,还经常理解错原文意思。
尤其是日译中,因为自己语文和写作水平太差,写出来的译文总是怪怪的,但是又不知道哪里奇怪,总是等到看其他同学译文和参考译文时才恍然大悟。至于中译日,我最烦恼的则是此前积累过的表达在做翻译时想不到用。当时真的感觉,自己学了跟没学一样。(是我自己复习不到位,二笔三笔课质量很高的!值得反复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再次用了Anki这个软件。其实,市面上有很多Anki的词组包,但大多是中日双语对应的。可是我意识到,这种词组包对翻译水平的提升作用有限。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在遇到某个认识的单词时,第一反应是它字典里的意思,然后围绕字典里的意思,寻找适当的表达放入自己的译文。很多时候,我们是卡在了第二步,即普通表达向合适的、高级的表达的转换上。这些转换大多都发生在同一种语言当中,基于这一点,我开始制作同种语言内转换的Anki卡组。具体例子如下(一些表达有语境限制):

除此之外,训练营期间,由于觉得还需要提高练习量,我也同时开始刷第二遍的二笔真题,配合二笔真题课,继续学习。(不过由于时间问题最后没有刷完第二遍)这样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翻译水平终于开始有所长进,甚至慢慢收到了老师们的表扬。然后报名时本着“梭哈是一种智慧”的精神,我“莽”了二笔,没想到真的过了。
考完二笔,进入7月。我参加了大左老师的精读夜校。精读夜校以“天声人语”和“国家地理”的文本为主,内容除了学习翻译之外,还会教授一些比较好的日语表达,用以提高日语写作水平。
大左老师高到恐怖的中日文水平会让你知道什么叫人与神的差距(狗头)。此外,我还购买了日语翻硕真题精练精讲课程,每两天做一篇,保持一定的练习量,也提前感受下真题的“毒打”。在零散时间里,我还利用“MTI及CATTI日语考试”公众号的练习合集继续学习。练习合集中的每段练习都很短,很适合在零碎的时间练习。有时候不动笔翻译,只看看原文和译文也能学到不少。
到了8月,我报名了精修班。训练营和冲刺班中,老师大多只会指出明显的错误,难以顾及细节上的问题,而精修班则会巨细无遗指出所有问题,并提供答疑服务,非常适合想精细打磨译文和爱问问题的同学。
说实话,看到一篇自我感觉良好的译文被批改出许多错误,整个作业“一片红”时,难免会难过,觉得自己学了好久还是这么垃圾。但现在想来,这也许就是翻译学习的必经之路。所以现在在训练营里痛苦翻译的小伙伴们不要气馁,坚持练习下去一定会有长进的!
冲刺班开班后,训练强度变成了每周两篇翻译,并有了词汇互译的环节。我同时也报名了瑞译词“会”互译的打卡,每天都将一定量的单词录入Anki,循环复习。除此之外还会去人民网等官方网站上积累额外的热词。与此同时,我在这个阶段逐渐将翻译练习的目标从追求译文质量改为追求翻译速度,以适应北大的题量。在练习了大概一个半月后,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可以在保持一定精确度的情况下按时完成翻译。
12月颓废的那段时间,我唯一没有停下的,就是翻译的练习。我当时想,如果颓废的时候连翻译都做不下去,也不用考什么MTI了。也多亏了我没有停下来,才在考场上得以正常发挥,靠着这一科的成绩成功上了岸。
最后说下试题。词汇互译部分瑞译押中了不少,少数几个不会的,如果是中译日可以解释翻译,日译中就只能猜了。(新版词“会”互译要等暑期之前推出。唯斯)
翻译部分,我卡在了日译中的文学翻译上,反复读了几遍都没搞清楚是谁打了谁,哪个动作是谁做的,所以索性跳过去做中译日。
然而我低估了北大的题量,刚写完中译日就收卷了,空下了前面的半篇文章。不过倒也不可惜,毕竟瞎写和空着都不得分。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121/150)
参考资料:
瑞译学苑百科全“熟”打卡
瑞译学苑冲刺班百科与作文部分
历年北大百科真题
B站知识区
Anki软件
相较于其他科目,我这一科的准备最不充分,考出这个分数更多是运气加成,所以不多赘述。大家可以参考其他同学的经验贴来学习这科。
由于背百科词条跟背单词很像,所以我很抵触百科的学习。词条部分我只看了全“熟”打卡的一半,冲刺班的百科部分只看了5周左右的量。学习方法就是将词条一个一个录入Anki,每天复习,但是我个人感觉这个方法效率不高,自己也没坚持下来。课程之外,我还经常刷b站的知识区视频,多多少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幸运的是,我在考前一天正好刷到了一条关于“契丹”的视频(BV1T44y177kc),没想到第二天考场上就遇到了。所以平时可以多看看各种杂七杂八的知识,放松之余积累知识,也许考试时就用上了。
今年北大百科词条考查的内容多集中在文史和地理,我个人感觉没有特别偏的词条。日本相关的内容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都有涉及,日本之外的内容则大多没有超过高中历史和地理的知识范围。文科生+日语专业的话应该不会觉得很难。
需要单独说的是,北大的百科词条会出历年出过的题目,所以一定要着重复习历年的真题,并围绕真题向外扩展练习。即使没有好好准备,考前看几眼真题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写作部分我只看了瑞译冲刺班的写作部分。考前一周左右,我集中背诵了冲刺班应用文的范文,熟悉各类文体的格式。大作文部分则只在集中练习了4篇左右。考前看了看大作文范文就上考场了。由于准备不充足,大作文部分答得很差,就不多赘述了。
复试阶段(88.3/100)
资料:
瑞译学苑视译听译训练营
瑞译学苑考研复试班
视译部分
说来惭愧,由于觉得自己初试考得太差,所以直到初试成绩公布之前,我都以为自己考不上,也就没有准备复试。不过出于保险起见,我还是报名了瑞译学苑的视译听译班,但只上麦了一次,初试结果公布前都没有再学了。可以说,考后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基本上什么都没干。
初试成绩公布后,我开始每天和同学练习视译,每次2~4小时不等。练习内容以视译听译班为主。
但是两个多月的咸鱼生活让我的翻译水平大为退步,脑子也转不动了,导致视译时经常出现停顿和反复,直到复试结束后都没能完全改正这些毛病。在复试班c套餐时,我的视译做得惨不忍睹。唯斯老师直言我面试面得很不好,如果继续这样我就挂了。所以还是建议大家考后不要完全放飞自我,至少要做一定量的练习保持翻译水平,并尽早准备复试。
正式复试时,我抽到的日译中是一篇文学,是一篇一眼看上去就知道翻译不出来的文章,生词很多,很考验想象力。中译日则相对简单些,是篇中规中矩的政经文,与视译听译班中的练习难度差不多。由于第一篇日译中很难,我一开始有点慌,出现了卡顿,不过之后慢慢就放松下来了,也没有影响到中译日。
我认为,视译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慌,无论题目多难,都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会的时候匀速输出译文,不会的时候匀速输出胡说八道,尽量不要出现卡顿。只要能稳住,成绩就应该不会太差。
自我介绍和问答部分
在自我介绍中,我主要写了自己的经历、毕业论文内容和想要研究的方向,总字数将近800字,属于字数较多的。写完后我分别找了学校的老师和外教,以及瑞译复试班的修改服务精修了自我介绍,按照反馈的录音纠正发音。也许是我语速比较快,近800字的自我介绍也控制在了3分钟内读完。但一般情况下,自我介绍在500字左右比较合适。
问答的准备则围绕自我介绍向外展开,加上一些通用问题,共准备了30个左右。北大的面试不仅会看自我介绍,还会围绕中文个人陈述进行提问。复试班和与同学的模拟面试大多会围绕自我介绍进行,针对个人陈述的提问比较少,所以平时练习时一定不要忘记针对个人陈述进行提问。
本番时,由于我是上午最后一个面试,老师们可能比较累了,似乎没怎么听我的自我介绍,而是直接依照我的个人陈述进行提问。这中间其实还有点好笑,因为个人陈述是用中文写的,老师用日文提问,当老师重复个人陈述的内容时,很像在我面前做视译,有种我在面试老师的感觉。这么一想,我顿时就放松了下来。之后的问答氛围也比较和谐,老师们很和蔼,没有很严肃。
心路历程
(单纯分享经历,没有经验,可选择阅读)
与大家不同,我最终报考MTI,其实是一种机缘巧合。
我的高考成绩是我们大学在该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我是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考入这所大学的。
入学后,我自然被调剂到了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
本想通过努力,转专业到财经类专业,却因为数学差了一分,没能成功,便以一种“反正在哪儿都是混日子,不如去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心态向自己相对喜欢的日语系提出了转专业申请。按照规定,提出申请后还需一个学期才能转入日语系。
我于是“躺平”了一学期,却没想到命运给我开了个玩笑——我这学期的数学成绩高到离谱。我本是以为自己学不好大学数学才申请转入了日语系,可现实却告诉我并不是这样。
不过一切都太晚了,转专业的机会只有一次,我永远失去了在财经类专业证明自己的机会。当时,只感觉人生无常。

而日语专业对我而言,则是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我虽然喜欢日语,但我深知我在语言学习上没有天赋。
从我初中开始学习,直到大一才考过N1这一点就能看出来了。而翻译中最重要的汉语能力,则更是我最不擅长的领域。实不相瞒,满分50分的高中作文,我常年保持在30分左右的水平。古诗文言文更是我的“一生之敌”。做阅读理解时,每个字都认识(有时候还不一定都认识),但连在一起看就不知所云,自然也答不对题。总之,高中每次考试,乃至高考,语文都是最拉分的一科。
所以报考北大笔译,我心里是很没底的。即使日语水平能够通过疯狂刷题提升,但语文能力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更何况,高考都锤炼不出的东西,区区半年的考研备考又怎么能做到呢?我不仅担心自己考不上,更担心自己会在不擅长的领域越走越远。所以相比其他坚定要考MTI的同学,我的备考过程多了几分独特的迷茫。
12月,我陷入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中。表层原因是我发现,即使逼迫自己,也学不好百科和作文,也背不下政治大题,似乎失去了做任何事情的动力。而根本原因则是,我一直在责备自己当初的选择多么不负责任,担忧自己考不上后一无所成,担忧自己即使考上了也学得异常痛苦,纠结到底要不要放弃考试。多种压力下,我终于垮掉了,整个12月基本上什么都没做。
仅看结果,能考上终究是件好事,12月的多种担心也减轻了一些,我也对自己多了几分自信。但我深知,能有这个结果,本质上是因为自己幸运。论努力,我绝没有二战三战的同学努力;论水平,我也不及许多大佬;论热爱,半路“逃入”日语系的我也没什么热爱可言。高考低一分,数学高一分,我都不会走上日语的道路。一切似乎都是阴差阳错,又好像是命中注定,而我只是足够幸运。
如果你希望我提供一些调整心态的建议,我会说:请永远相信自己是最幸运的一个。上岸与否,成功与否,都不影响你是一个幸运的人。幸运不能立刻看到,需要时间的历练后才知道当中的苦辣酸甜。每个人也都是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既苦涩又幸运地生活着的。所谓的挫折和失败,也许只是上天想让你遇见一批更好的人,遇见一个更适合你的环境。
但是!该努力还是要努力!我主张佛系,但不主张躺平!努力是你的武器,佛系是你的心态。你要做的是成为一个手持加特林的佛祖,默念我佛慈悲然后横扫天下!

一些感谢的话
大学三年,感谢日语系接纳、包容并培养了我。感谢刚进入日语系时,同学们对我热烈的欢迎,让我对这里有了归属感。感谢日语系每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带我领略了日语和日本文化的魅力。
感谢李蕊老师对我亲切的指导和照顾。复试期间,无论是复试资料,还是模拟面试,老师都会细致地指出并改正我的问题,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信心。而整个大学三年,李蕊老师就如同大家长一样从各个方面为我们着想,帮助我们成长,守护我们发展。在日语、生活、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李蕊老师都是我的恩师。
感谢伊藤老师为我多次举行的模拟面试。每一次模拟面试,都让我收获颇丰,积攒自信,最终有了足够勇气面对复试。在日语系外教青黄不接的时候,是伊藤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日本人直接对话的宝贵机会,让我们有了一个直接了解日本的窗口。
感谢瑞译学苑。性价比超高的课程让我们普通学生也有了学习日语翻译的机会,也让无数奋斗在日语翻译道路上的同学们有了一个抱团取暖的集体。“瑞译大学”实至名归。
感谢唯斯老师。博学多才又风趣幽默的唯斯老师,总是能有趣地传授知识和翻译心得。虽然我社恐,存在感很低,但老师依然记住了我,并说我是他“最信任的男人”,看到这句话时,我真的受宠若惊。复试班CD套餐中,老师对我的严厉批评彻底让我觉醒,让我在复试最后阶段有了拼命冲刺的斗志。
感谢友理同学。在整个考研期间,友理同学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支持,对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言,友理同学的存在,是我备考期间最大的慰藉。
感谢考前送我御守的wyj同学。祝你早日拿到称心的offer,成为富婆!
感谢考研途中遇到的其他小伙伴们。无论上岸与否,请不要放弃努力,永远相信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总有一份属于你的美好未来等着你。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考研全程的支持。考北大这场豪赌上,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无论你考什么样,考几次,我们都支持你”这句话给了我无限的安全感,让我能够放手一搏,有了今天的成就。
感谢你看到这里,希望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收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