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的产物-威廉明娜级的衍生舰种
诺林根级廉价版舰队旗舰
威廉明娜级大型舰队旗舰服役后,只有两种途径能得到该舰,一是分配给上将以上军衔的舰队司令,二是向皇帝购买造舰许可。这就导致很多中将和中级贵族无缘该舰,刚好在785年帝国军宇宙舰队提交了指挥型标准战舰的后期升级计划,于是他们不断向帝国军高层和大贵族们进言,希望能研发一型基于威廉明娜级的中型旗舰。

最初设计局直接将威廉明娜级缩小至标准战舰尺寸的677米,但问题是,威廉明娜本就是标准战舰放大而来的,再改回去不就是又一艘标准战舰吗,于是方案被驳回,设计局只得重新设计,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以SS75K型指挥型标准战舰为蓝本重新设计,新的设计保留了威廉明娜级最大的特征-高大威武的舰身,设计师将舰体加高到与威廉明娜级一样的120米,原本主反应堆预计采用了威廉明娜级的规格,但因为成本和内部空间的限制,只得用回SS75K型的反应堆,但根据计算,仅靠一个反应堆无法提供全舰所需的能源,所幸高大的舰体有足够的空间塞得下第二台反应堆,双反应堆的配置使得本舰的舰体处有2个主反应堆检修口,这让第一次目击该舰的同盟军认为其中一个是不是伪装。


辅助动力舱段采用了与标准战舰一样的型号,但主推进器则为了配平舰体前部的重量采用了大型化设计,虽然这会增大推进剂的消耗,在测试中发现,如果2台反应堆都用于推进的话,本舰的航速甚至能达到高速战舰的水平,这也会使推进剂的消耗进一步加剧,不过得益于高大的舰体,内部搭载更多的物资,所以不会像高速战舰一样需要频繁的接受补给。

主炮系统由10门25CM中子光束炮组成,同样得益于高大的舰体,在火力上本舰比标准战舰高出不少,在主炮下方是2门大口径轨道炮,两舷各安装了25门荷电粒子炮作为舷炮,在舰身各处也安装了25门近防激光炮作为点防御火力。导弹和轨道炮的配置和标准战舰一致。因为舰体宽度和标准战舰一致,所以在装甲防御方面没有区别。增大的舰内空间可以装载更多的物资,或是让门阀贵族们大搞装修。

最终本舰于786年建造完成,在接受海试时发现即使采用大型化的推进器,本舰的重心依然会前移,这就导致本舰在航行时会发生偏航的情况,更严重的是推进轴线不在一条直线上会使本舰在跃迁时舰体会大幅震荡,娇生惯养的门阀贵族们肯定是无法忍受的,最后不得以安装了亚空间稳定器才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然而本舰最大的问题在于高大的舰体带来的侧面投影大大增加,这就加大了被命中的概率。而且为了能够有效防御宽大的侧面,加装了数个护盾系统,这进一步加大了能源消耗。

海试结束后,本舰回到船厂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而一直在关注本舰的中级军官和门阀贵族们对本舰的外型大失所望,有人说如果威廉明娜是一座要塞的话,那本舰只是一堵城墙,而且外观设计十分差劲,动力舱段和指挥舱段的连接设计毫无美观。在首舰交接后帝国军舰队提交的报告书提到,本舰虽然在战斗效能上比标准战舰有所提高,但其他方面并没有改进,而且造价是指挥型标准战舰的1.5倍,性价比十分低,所以不建议量产。本舰被命名为诺林根级廉价版舰队旗舰后就一直停泊在奥丁帝国军宇宙港,直到787年被下赐给刚晋升中将的梅尔卡兹,并一直充当其坐舰直到797年的帝国内战。

诺林根本来可以成为标准战舰的后期改造模板,却为了迎合部分贵族军官的审美而强行将原本优秀的舰体设计改得不伦不类,万幸的是本舰被授予了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梅尔卡兹,在他的指挥下,长达10年的战斗生涯中本舰从未受到过任何损伤,稳扎稳打的战斗风格也使得同盟军很难攻击梅尔卡兹舰队的侧翼。797年2月,利普斯塔特盟约成立,梅尔卡兹被迫也参与其中,4月帝国内战正式打响,此时诺林根正在奥丁宇宙港进行中期检修,梅尔卡兹和副官施耐德只得搭乘别的船前往秃鹰之城,原本预定搭乘的威廉明娜号被菲雷格尔男爵霸占,无奈之下只能乘坐一艘指挥型标准战舰,这对身为贵族联合军作战司令官的梅尔卡兹来说简直是一种羞辱,不过宅心仁厚的梅尔卡兹并未在意,甚至都没有在舰体上涂上识别标志。面对后期已经是一盘散沙的联合军,依旧指挥着自己的直属舰队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本来准备自尽的梅尔卡兹在施耐德劝说下流亡同盟,而在奥丁的诺林根,就此封存,战后在回到帝国的施耐德上书下,诺林根退役成为帝国战争博物馆的藏品,而施耐德也成为了博物馆的成员,负责维护这艘充满回忆的战舰。





一波三折-帝国军航母
750年,同盟军第一次将航母应用到战场上并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帝国军这边反应却有点迟钝,在接下来的30年里眼看着同盟军投入了多种型号的航母,而除了服役舰载机和鱼雷艇外就再无动静,连舰载机母舰都是由运输舰改装而来,虽然这些舰载机母舰一次可以搭载500架舰载机或100艘鱼雷艇,但庞大的舰体导致其非常容易受到攻击,而且数量过少使防空圈无法覆盖整个舰队,所以帝国军内部纷纷响起了要求装备航母呼吁声,帝国军仍然在优先生产战舰和巡洋舰,对航母的研发工作一直在延后。为了压制住这些声音,帝国军为所有战舰都装上了舰载机机库,甚至专门研发了75f型这种舰载机搭载量不输给同盟军同期航母的战舰。


786年,在战场上目击到同盟军最新型的拉撒路级大型舰队航母时,帝国军有些着急了,因为据推测该型航母装备了舰载机控制指挥系统,使得同盟军舰载机在战斗中更具协调性,战斗力也大幅提升,而己方的战斗机因为缺少指挥渐渐趋于劣势,在经历过多次因为丧失制空权而导致的惨败后,帝国军终于承认航母的重要性并决心研发建造航母。

虽然研发航母的工作被迅速提上议程,但战况的不断恶化不允许帝国军花费数年的时间研发专用的航母,所以只能在现有战舰中选择设计基础,其候选对象有2个,1个是奥德姆拉级大型舰队旗舰,2是标准战舰,最终因为奥德姆拉级的设计已经过于老旧而选择标准战舰。不到1年时间,帝国军就建成服役了FR80型轻型航母。该型舰在战舰顶部设置了机库模块,2台辅助推进器与机库一体化,舰载机作战指挥系统则安装在了舰体下方的多功能舱段内。为了能容纳下60架舰载机的发射口和相关的设备,FR80型扩大了舰体,使舰长达到了682米,舰宽达到了208米,舰高达到了286米。

FR80型战舰只是解决了航母的有无,战斗力还是无法和同盟军的拉撒路级相提并论,首先舰载机就少了40架,为此帝国军利用舰载机控制指挥系统建立了指挥链路,让FR80型航母也能指挥周边战舰的舰载机。时间来到了788年,这时帝国军新一代大型舰队旗舰威廉明娜级入役已经入役5年了,设计局建议总参谋部以威廉明娜级为模板设计建造大型舰队旗舰。此举很快遭到了门阀贵族的反对,在大贵族看来,威廉明娜级是他们的专有物,即使是威廉明娜的改型,由平民和下级贵族指挥也是对他们的侮辱,而赞成者认为,贵族的面子对于战争的胜利毫无帮助,于是双方开始了近一年的无休止争吵,争吵声最终传到了皇帝腓特烈四世耳中,在听取了帝国军三长官和幕僚总监的建议后,他将双方召集到了黑珍珠室,就此事进行了裁决:同意以威廉明娜级为基础设计大型舰队航母,并将自己的御坐舰克尔史坦豪斯号交由设计局进行改装,为了安抚门阀贵族的情绪,同时下令研发一艘新型大型舰队旗舰给大贵族们。


789年,大型舰队航母的研发工作正式展开,有了FR80型的设计经验,设计局轻车熟路的完成了新型舰队航母的设计,同时肯斯坦豪斯号也进入船坞开始进行改装,791年,改装工作完成,经过海试后通过验收并给予其FR88型大型舰载艇母舰的编号。本舰舰长1124米,舰高471米,舰宽343米,比威廉明娜稍微大了一点,虽然外观相似,因为成本关系,武器系统和推进器都被降低了规格了,因为无需承担炮战任务,所以舰首主炮被替换成了巡洋舰的12CM口径主炮,还是20门的配置。两舷还各安装了22门舷炮,其中一门被安装在了机库模块背后以防御来自后方的攻击,除此之外在舰体各处也布置了众多的激光近防炮。


而推进器性能的降低对航母的影响就很大了,它使得航母的航速比标准战舰还要低。辅助推进器外型被设计得四四方方,外型更像是运输舰,反应堆采用的是标准战舰的主反应堆。战舰顶部的大型机库模块比75h多了很多功能,除了可以搭载120架王尔古雷舰载机的机库外,还集成了飞行员宿舍,燃料库和弹药库。机库上安装了激光导航系统,可以自动引导王尔古雷起飞或者降落,这样即使在驾驶员昏迷的情况下也能自动控制舰载机返舰。



舰体下方的多功能舱段依旧是舰载机控制指挥中心,宽大的内部空间即使布置了指挥中心后依旧有空位,因此设计师在此安装了2具大型对舰导弹发射器以增强自卫能力。在海试时,设计师发现在满载状态下,反应堆的负担非常大,舰内很快了积累了大量的废热,为了尽快将这些废热排放出去,设计师不得已在反应堆后部的舰体装甲去除,安装了散热器,这里也成了航母的弱点之一,同时在机库后部也做了同样的设计以排放辅助推进器反应堆产生的废热。


791年底,肯斯坦豪斯号进入帝国军服役,792年FR88型航母开始正式开始量产,并根据肯斯坦豪斯号反馈的实战数据对航母进行改进,短短几年时间航母就生产了前期性,中期型和后期型3种型号,其实这三种型号的最大差异只存在于机库的不同,接下来就简单介绍一下。
FR88前期型
完全按照肯斯坦豪斯号的规格进行生产,机库和拉撒路级类似,也是半开放一体式布局,在机库门开启的时候起降区是真空环境,作业人员必须穿着太空服才能进入该区域。上下两层机库,上层是起飞区,下层是降落区,王尔古雷降落后,移至机库进行维护,然后经由升降机移至起飞区待命。虽然这有利于舰载机的快速起降,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和拉撒路级一样,一旦起降区的王尔古雷被击中,很容易造成连锁爆炸最终诱爆整艘航母,所以很快肯斯坦豪斯号就试验安装了另一种起降系统。


FR88中期型
考虑到半开放一体式布局式机库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所以最终被帝国军舍弃了。于是肯斯坦豪斯号用回了在帝国军战舰上普遍使用的单机库设计,即每架王尔古雷都拥有独立的机库和整备设备,这无疑会增加成本。一旦激光导航系统故障或者重伤的舰载机返航都会使降落成为一场灾难。虽然理论上如果一个机库被击中后,产生的爆压会朝着破口快速泄压从而保护别的机库单元,然而大口径光束炮击中机库导致整个机库模块爆炸的情况并不罕见。而且起飞的时候有几秒钟时间王尔古雷需要调整武器臂无法移动,这也是王尔古雷最脆弱的时候,所以这种机库布局依旧不是最优设计。另外前期性航母在实际使用时也存在大气层内航行时进气量不足的问题,所以在辅助推进器上安装了2台大型进气口来改善这一情况。





FR88后期型
794年,伯伦希尔的量产型技术验证舰巴巴罗萨下水,因为巴巴罗萨的设计相当保守,所以未通过量产决定,该舰也随之移交设计局作为技术验证舰使用,在2年的时间里,设计局为巴巴罗萨安装了很多试验性装备,比如引力弹射机库。

所谓引力弹射机库,其实利用人造重力场使王尔古雷在弹射时拥有更高的加速度,缩短了舰载机在起飞时的脆弱窗口期。同时王尔古雷发射位也进行了重新设计,武装臂无需向前摆放,这样就不需要在起飞后调整位置,提高了王尔古雷的生存率。因为引力弹射要求发射口垂直布置,所以设计师重新设计了机库模块,将120个发射口布置到了机库模块的顶部,侧面就专门成为了降落区。

尽管FR88型航母在792年就开始批量生产,但是产量一直不高,一方面是工期漫长,另一方面则是门阀贵族的暗中阻挠,虽然之前皇帝亲自下令研发航母并要求门阀贵族们不许再过问此事,但大族们们始终心存不满,于是阳奉阴违开始对航母生产线进行破坏。后来在莱因哈特掌权后,航母的生产进度才大幅上升,在799年有近1000艘的航母下水,这相当于之前2年的产量了。尽管战争最终在801年结束,FR88型航母的生产仍旧会持续下去,毕竟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证明了航母的重要性。


TR88型大型鱼雷艇母舰
这是FR88型航母的改型,除了将王尔古雷机库替换成鱼雷艇机库外,其他数据与FR88中期型一致。TR88型母舰可搭载32架鱼雷艇,由于鱼雷艇的体型重量限制,在起飞时需要用起重机将其调离机库,在这段时间里鱼雷艇和母舰本身都相当脆弱。在巴米利恩星域会战时,帝国军的一艘TR88型母舰就在鱼雷艇的起飞过程中被光束炮击中,8架鱼雷艇的连环爆炸诱爆了这艘母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