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系列】良渚博物院 解读华夏大地5000年前的秘密!

良渚博物院(良渚遗迹,杭州)
出土于反山王陵12号墓,贵族墓葬,推测为王,代表神权。玉琮本身设计复杂,可能为先民对宇宙的猜想微缩化展示,其平面化展开可为方向坐标,立体结构中空又好似人神沟通的通道或爱因斯坦罗森桥(虫洞)结构,连接不同纬度空间或人神世界。
出土于反山王陵12号墓,正反两面均雕又神徽与神鸟,代表王权与军权。玉钺由玉斧演变而来,与下部组合成王的权杖,体现了古代王权神授的崇拜。
头戴羽冠的神人骑在大眼萌兽身上,人兽复合形象即为良渚先民唯一信奉的神。有人为人神人代表天,兽眼代表太阳,合为太阳神;也有人人为此神兽为《山海经》中狍鸮(饕餮),青铜器中饕餮纹最原始形态。
出土于反山王陵12号墓,现展为复原后造型,141颗玉珠,王专属。
出土于反山王陵23号墓,玉璧代表财权,其上有鸟立高台图形符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有大量鸟立高台玉璧,各地鸟与高台有着明显区别,埃及法老也为此造型。
反山王陵与瑶山贵族墓均有出土,男性贵族专属佩戴品。此鸟为神的代言人,代指君权神授。
出土于莫角山,稻米总重2.6万吨,此山为450m×670m约30万㎡土台,35座房屋基址,此山可能为良渚古城的正中心,也可能为华夏最早最大的史前宫殿群遗址。 粮食产量巨大,人口众多,以稻谷为主食,以各类水产为菜,对猪的驯化也可追溯至5000年前。
出土于茅山遗址与卞家山遗址,船型为头尖尾方,全长7.35m,为目前发掘出土最长最完整的独木舟。
宫殿区+内城+外城,约800万㎡,类似威尼斯般的水城,出行靠独木舟与小船,可容纳约3万人居中。其与封建王朝的城市结构类似,也为封建王朝城市建设规划奠定基础。
与稻米发现地一致,约80亩稻田,周边发现各种农作生产工具,且90%利于左手。
位于良渚古城西北部,由1座山前长堤、6座谷口高坝与4座平原低坝构成的完整水利系统,既能防洪灌溉又能改造航运条件。5000年发明的草裹泥在防洪抢险中沿用至今,早于大禹治水。
黏土中掺入沙子、蚌壳粉、稻壳作为辅料制成夹砂陶,而黑皮陶则在制陶最后一步熄火产生大量碳屑。
1839年美国探险家在洪都拉斯发现一座拥有金字塔和石雕的城市废墟——科潘(玛雅文明首都)
2015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带队去科潘考察,发现玛雅文明与良渚文明高度相似,有诸多猜想,难以被证实。其毁灭原因也有诸多猜测。良渚文明的来源与灭亡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一一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