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价值关系(读书笔记)
商品的价值关系: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1)价值表现的两级: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例如 在20码麻布=1件上衣 这个等式中,麻布与上衣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麻布通过上衣表现价值,而上衣则成为麻布价值表现的材料。前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者处于等价形式 。
(2)相对价值形式
(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价值关系的前提是麻布与上衣作为价值量是同一单位的表现;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等价形式使不同种商品中所含的不同劳动转化为一般人类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的“对象性”使劳动的特殊性质表现出来,形成“价值”;商品A的价值表现在商品B的物体即使用价值上。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价值形式不只要表现价值一般,而且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在 20码麻布=一件上衣 这个等式中,生产力的变化会影响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Ⅰ)麻布价值发生变化:在上衣的价值不变时,麻布的相对价值即它表现在上衣上的价值的增减,与麻布的价值成正比。
(Ⅱ)上衣价值发生变化:在麻布的价值不变时,它的相对的、表现在上衣上的价值的增减与上衣的价值变化成反比。
(Ⅲ)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量按照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相对价值保持不变,实际价值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结论: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寄相对价值量上。
(3)等价形式
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在一个价值等式例如 20码麻布=一件上衣 中,上衣的劳动量取决于生产它的必要劳动时间,而与它的价值形式无关。但当它作为等价物处于一定的价值表现中时它只表现为某物一定的价值量。
在等价形式中,等价物始终只具有某物即某种使用价值的单纯的量的形式,而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量。商品的等价形式不包含价值的量的规定。
等价形式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自然形式转变为价值形式的过程中需要别的商品与它发生价值关系,使另一商品的自然外形成为它的价值表现。
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把自己的价值存在表现为一种与自己的物体和物体属性完全不同的东西,而等价形式与之相反,一个商品体例如上衣本身就表现价值,因而天然就具有价值形式。商品的某种属性天然存在,不由与他物的关系而产生,而仅仅是表现。所以这个商品体天然就具有能与其他商品直接交换的属性。
商品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化身,同时又是某种具体劳动的成果,因此,具体劳动就成为了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同时也成为抽象人类劳动的完成形式。不同的具体劳动都具有人类劳动的一般属性。由此可见,等价形式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被当做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因而即使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它仍然具有直接社会形式的性质。由此可见,等价形式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另一个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一个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它表现为“交换价值”而得到独立的体现的;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由商品价值的本性产生。在商品间的价值关系中,通过外部对立(即商品A与商品B所担任的不同职能)表现出商品内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关系。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并且,只有使生产一个使用物所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同时又是劳动产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商品形式的发展也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
与一个商品的简单相对价值形式相适应的,是另一个商品的个别等价形式。个别的价值形式会通过不同的价值关系自行过渡到更完全的形式,种种不同的商品的个别价值表现就转化为一个可以不断延长的、不同的简单价值表现的系列。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的扩大,使商品的价值本身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麻布通过自己的价值形式,同整个商品社会发生社会关系。同时,商品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表明,商品价值是与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的,商品的价值量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
(2)特殊等价形式
除麻布外的每一种商品,都在麻布的价值表现中充当等价物,每一种这样商品的一定自然形式都成为一个特殊等价形式,与其他特殊等价形式并列。而在这些商品体中包含的多重以特殊形式实现是人类劳动都转化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第二,每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都处于扩大的商品关系中,但每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表现系列,导致每一种商品的等价形式都有局限性,且排斥其他的等价形式。人类劳动获得了完全的或总和的表现形式,却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
C:一般等价形式
(1件上衣或10磅咖啡或1夸克小麦或……=20码麻布)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第一、第二种价值形式使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同一种商品上。这种形式真正使商品作为价值相互发生关系,使它们相互表现为交换价值。商品世界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使被排挤出商品世界的等价物商品即麻布,获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而对象化在商品价值中的劳动,表现为了抽去实在劳动的一切具体形式与有用属性的劳动,一切实在劳动化为了它们共有的人类劳动的性质,化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劳动的一般的人类的性质形成劳动的独特的社会的性质。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与结果;价值形式本身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不能具有商品世界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因此,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现在表现为等价物商品特有的相对价值形式。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当一个商品处于一般等价形式的时候,它被其他一切商品当做等价物排挤出来,于是,商品世界的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等价形式同这种独特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执行货币的职能。
D:货币形式
(20码麻布、一件上衣、……=2盎司金)
在第四种形式中,金取代了麻布获得一般等价形式。由于社会习惯,一般等价形式最终同金独特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了。当金成为货币商品时,一般价值形式才转化为货币形式。而一个商品在已经执行货币职能的商品上的简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价值格式。
由第一种形式到第四种形式,简单的商品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