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时代来了,平面海报会被淘汰吗?【杰视帮】
还有两周左右,6·18年中大促就要来了。
你的钱准备好了吗?

对于电商设计师们来说,除了剁手买买买,更期待的,就是各品牌的大促海报设计了。

和几个朋友闲聊,对今年的6·18设计趋势做了一些无依据的猜测,是C4D大显身手,还是国潮插画大行其道,有一个朋友在一旁吐槽:
“从微动效到运镜动画,大促设计估摸着是要变成视频制作了,讲真,再这么‘卷’下去,以后日常页也会都变成视频吧;再加上直播带货夸张的GMV(商品交易额),说不定,”
“海报就会被彻底淘汰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听到这句话,在座的几个做设计的朋友都愣了一下。

这两年,网速与带宽的发展越来越完善,短视频的崛起标志着日常生活已经完全进入了视频时代。
相较于平面海报,视频加入时间的维度后,即使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视频也能展示出无限的内容。
这一点,从电梯广告里,相信大家都能反向感受到。

再看近几年的大促设计,动效已经成为了海报的标配,更有不少品牌直接把页面做成了短视频,甚至H5游戏。
这仿佛已经是市场对这一趋势的默认了?那我们电商设计师是不是已经可以考虑转行的问题了?
按说历史的发展都充满着相似性,我们先跳出电商行业,来看看另一相对成熟的设计产业:
电影海报设计。

相比电商设计诞生不过20余年,最早的电影海报,可以追溯到1895年,电影《水浇园丁》的海报,这几乎与电影同期诞生。

电影行业发展了近一百三十年的时间,从黑白电影、无声电影到现在各种媲美现实的特效大片,人员在变、手法在变、设备在变、题材在变,但唯一没变的,就是电影最重要的附属产物:
电影海报。

即使在发展过程中,电影的宣发手段增加了多节点的预告片、演员的安利片段、甚至角色的专属切片,但始终无法撼动平面的电影海报在电影宣发中的重要地位。
从单张的主宣海报,到阶段性的预告海报,再到节日海报、角色海报...
别说海报地位被削弱了,反而其宣发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电影圈里更是流传着一句话:
好的海报,价值2000万票房。
为什么?
如果说每个电影都是一个世界,那海报就是这个世界的第一扇窗子。
电影海报不仅是一张纸,它作为一种静态艺术,兼顾了商业性和文化性。
它与视频在商业目的上就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预告片或切片等视频的宣传方式,是面向那些已经产生了兴趣的受众,他们已经有了了解影片的意愿,才会花费宝贵的一两分钟去点开这个视频。
而找到,挖掘这些会产生兴趣的潜在观众,才是电影海报的职责。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看似更有吸引力的预告片,如果没了海报打头阵,效果只会不尽人意。
为此,电影海报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量电影情节、背景基调、矛盾走向、情感氛围等因素,将整个电影浓缩成一张海报。

既要表达电影的美学基调,展现核心主题,也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增加商业价值,这种将商业与艺术定格在一瞬间的作品,谁能替代呢?

看完了这个近130年的行业,我们再回到我们的电商设计领域。
相较于影视领域,电商领域没有那么多预告片,但却杀出来一匹黑马:
直播带货。

去年双十一,10月20日预售开启的当晚,带货一哥李佳琦一晚累计交易额就高达106亿。

外加上前某直播一姐当晚82亿的交易额,两人加起来一晚上直接干过了2019年整个淘宝双十一直播的GMV,甚至跑赢了4000多家上市公司2020年全年的营收。
而海报带来的ROI,即使按最大浮动算,即使让全国最优秀的电商设计师们聚在一起出一套设计,带来的转化率,可能也很难触碰到上述的零头。
像开头所说,或许是意识到了动态的重要性,越来越的海报也开始引入了动效与脚本,更有甚者直接把短视频放在了首页。
这仿佛在宣示着,电商购物的新时代正式到来,直播带货与视频制作才是未来电商的主旋律。
但就像电影海报相对于电影而言一样,平面海报才是品牌的第一窗口。

直播带货与视频动效确实更加热闹丰富,但是从去年双十一的直播带货中,有商家也感受到了这样的现象:
上播一条龙,下播一条虫,商品出了直播间,销量立刻熔断式下滑。
这就是直播带货的弊病:
主播的流量依然只是主播的,狂欢后的品牌并没有积累下任何价值。
因此,直播带货反倒催生了电商海报的另一价值:
将外部流量沉淀成品牌的私域流量。

电商直播和电商设计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相反,如果我们可以把电商直播比作攻城略地,那么电商设计就是守卫城池的第一道防线。
这道防线最重要的将领,就是作为电商设计师的你我。

而所谓的动效设计与视频美化,不过是给这道防线锦上添花,很好,但是无法替代其根基。
所以,不要担心平面海报的未来,时代发展的速度越快,越需要有平面静止的东西让消费者驻足留恋。
这就是电商设计在未来的价值呈现。

愣着干啥,干了这碗鸡汤,学起来。


最后,分享一位艺术家的语录:
海报这种创意形式,永远不会被视频所取代,
因为海报可以被“凝望”,视频却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