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论》11.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5)
危机频繁爆发,周期更加缩短,是战后美国经济危机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如前所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5年中,美国共爆发了五次经济危机。现在的危机已不像过去那样每隔8-12年爆发一次,而是差不多每隔3-4年就要爆发一次。
战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是由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首先是它的基本矛盾的空前尖锐化造成的。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使美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贫困化不断加深,社会消费能力日益相对缩小,结果引起美国国内市场的缩小。同时,也有一系列因素引起美国国外市场的缩小。这些因素主要有:CN和其他一些原先遭受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取得了国家独立,并开始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一些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失败和削弱的帝国主义国家,如西德、日本、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也都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积极向世界各地进行侵略和扩张,与美帝国主义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等等。所有这些因素汇合起来,就使得美国的国内和国外市场进一步缩小,使得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化,结果导致了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
还在1947年底,正当美国经济接近战后初期高涨阶段的顶点时,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增强起来的经济力量,遇着了不稳定的日趋缩小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种市场的进一步缩小,就要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的战争景气,仅仅是一时的现象。”[1]战后二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同志这个论断的无比正确。
以上,我们研究了工业危机和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周期进程。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剩的危机不仅在工业中发生,而且也在农业中发生。造成农业生产过剩危机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可是,由于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较工业缓慢,所以农业危机的出现在历史上也较工业危机为晚。和工业危机比较起来,农业危机的特点在于:它通常具有持久的性质。例如,19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一次农业危机,曾席卷了西欧各国和俄国,后来还波及到美国,前后持续达25年之久。1920年春季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爆发的另一次农业危机,以后又和1929—1933年的世界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194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又发生了农业危机,并且逐渐波及到西欧。其中,以美国的农业危机最为严重,它一直延续下来,使战后美国的几次经济危机都具有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错综结合、相互助长这样一个明显的特点。
农业危机的持久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由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和土地作为资本主义经营对象的垄断,形成了高额的地租负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农场主和广大小农为了支付地租等项固定开支,为了弥补农产品收购价格下跌所造成的损失,不得不尽力增加产量,甚至在耕地面积有所缩小的情况下也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与工业生产因价格下跌而产量锐减不同,农业生产在农产品收购价格急剧下跌的情况下却缩减得非常缓慢,有时不但不缩减,反而继续增长。这样,就使得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产品市场容量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农产品的大量积存更不容易消散,因而使农业危机必然处于长期持续而不易摆脱的状态中。
工业和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两大部门,它们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长期的农业危机使农场主的收入减少,使广大的农村劳动者贫困破产,这就大大削减了农村的购买力,缩小了对工业品的需求,从而使工业危机更加深刻。反过来说,工业危机使大批工厂倒闭,生产缩减,使大批工人失业,工资降低,这又缩小了对农产工业原料和农产消费资料的需求,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困难,从而使农业危机更加拖延。可见,农业危机和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必然使整个危机更加深化。
长期的农业危机还会影响整个工业生产的周期进程,延长工业的危机阶段和萧条阶段,使过渡到高涨阶段发生困难,并且缩短高涨阶段的时间和影响生产增长的幅度。因此,农业危机的长期存在使得工业生产的发展更加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注:
[1]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