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希腊棺材之谜 + X的悲剧

2023-06-01 10:52 作者:小玉和云仙  | 我要投稿

2021.12.2

开了一个推理高阶20册。第一本就是《希腊棺材之谜》。

推理小说读完之后再来做回顾,是很难按照事实顺序从头讲起的,这样会损失掉全部的乐趣,所以我们还是按照叙事顺序来讲吧。

所有事件的缘起是一场葬礼。

有个富豪A(注意,这个富豪因为生病所以已经失明了)心脏衰竭死掉了,家人给他办葬礼。在所有人从房子里去墓地再从墓地回房子的这落葬的五分钟内,锁在保险箱里的遗嘱不见了。

遂报警。

警察地毯式搜索并且搜身每一个人,确保这场葬礼所有相关人员都在场,无一遗漏,所有房间也都查过,无一遗漏,但就是找不到这个铁盒子装着的遗嘱。

然后,我们正在读大二并且有个探长爸爸的小奎因侦探登场了,正如我们的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23333

他提出了一个想法:既然排除了现场所有人和物,那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可能,唯一一个没有从墓地回来的人。

遂开棺。

没有铁盒子遗嘱,但开出了两具尸体。

原本只应该有富豪A尸体的棺材里,多出了一具尸体,而且明显是死了好几天的尸体B。

指认尸体B的时候,那些干扰项我就不赘述了,有几个关键人物的反应:

大部分人说这个人我不认识。其中包括原定继承人妹夫(这个人后面会再提)。

副检察官说这个人我认识, 五年前他偷油画的案子是我负责的。(太草了,这条信息被我如此轻易地放过了,检方提及自己的案子,多寻常啊,没毛病啊!23333)

开始调查。

一个影响全局的关键信息。A死前曾经秘密会客,其中一人是死者B,另有一人从头到脚隐藏起来无法分辨无从判断,我们姑且称他为C。

小奎因抽丝剥茧下了第一次结论:凶手是A。

A没有失明,是A杀了B,也是A假扮C,那天从头到尾只有两个人A和B。

证据1:按照A自己制定的衣着日程表,A当天应该戴绿色领带,脖子上系着的却是红色领带,身边没有任何人提过领带颜色,失明的他明确向旁人表示要预定“像我现在戴着的这条领带一样的”领带(因为脖子上这一条他感觉不挺阔了,要补货),然后他自己打电话预定了,然后百货公司送来的领带是红色领带。红色领带这个订单信息是他自己下的,所以,是谁告诉他领带是红色的?没有人。排除掉所有不可能,是A自己看到的,A没有失明。(小奎因漏掉了一种可能,A的衣着护理员是个红绿色盲。A知道自己的护理员是个红绿色盲。因此推翻小奎因的证据1)

证据2:当晚说是会客,一共三个人,茶具也上了三套,但茶壶里茶水的使用量表明那天最多只有两个人。所以只能是A自己假扮C,其余小线索包括不让秘书看到房间内有没有人啊,夜里注意到小黑猫啊之类的,补证A已经恢复视力。(秘书提供新线索,表明茶水茶杯痕迹之类是A死后有人故意动的,更要紧的是,C出来自爆了,推翻了小奎因的证据2)

C自爆了,斯诺克站出来说,我就是C,当天晚上确实有三个人,不存在A扮演C的情况。

继续调查。

一个影响全局的关键信息。伦敦博物馆五年前一幅达芬奇的油画被人偷了,偷油画的人是B,B把这个油画五十万美金卖给了A,但是B被抓了坐牢了。等B出来,找A要钱,A做生意赔本拿不出钱,就转手把油画卖给了C(斯诺克),卖了75万美金。

本来,A抽取50万出来把钱赔了,天下太平,但是A做生意又把钱赔了。。。。那他没有钱了啊!

B很生气,要么A给钱,要么C给钱,你们欠我的要还给我。

C当然不愿意当冤大头啊,我花钱买的画,我他妈也不知道这画是你们偷的啊!我一个烫手山芋甩不出去你他妈还找我要钱!

A也没办法,因为他真的没钱。。。。。

A就说,这样,我把我的遗嘱继承人改成你,我有个收藏库,里面全是值钱玩意,这总行了吧,B不上当,你虽然写了我是继承人,但是你还有那么多法定继承人,他们要是不同意,还有得官司打,你给我开个支票,写50万美金给持票人。

(注意,没有明确写名字,因为B还有个同伙,B以身涉险来敲诈勒索,担心自己被杀人灭口,所以找了个同伙,同伙掌握所有证据,一旦B出事,同伙就能采取措施,为了保护同伙的信息,只能写50万美金给“持票人”)

当然,遗嘱还是要改的,万一成了呢?!老奸巨猾本猾。。。

那么,原定的继承人(A的妹夫),被改成了B,好巧不巧,原定继承人(妹夫)知道了这件事,因为律师把改遗嘱的事情说出去了(律师就是最开始发现遗嘱丢失并报警的人)。

这个时候来了一封告密信,说原定继承人(妹夫)和B是亲兄弟。但妹夫却说自己不认识B。

这个时候又发现了一条证据,地下室有烧到一半的遗嘱碎片,碎片里改了继承人的名字,真的从妹夫改成了B。

同时来了个证人,原定继承人(妹夫)的情人跳出来说,曾经看到妹夫在夜里靠近墓地鬼祟行事。

第二次结论因此下达:凶手是原定继承人(妹夫)。

准备逮人的时候,人死了。

在原定继承人(妹夫)房间里发现了地下室的钥匙,并且发现了B死前戴着的一块金表。

妹夫死亡现场看上去确凿无疑是自杀,并且搜到了证据,更何况当天确实有人打电话进来(注意这个电话,这个电话是凶手当着所有人的面打的,非常自然,毫不露痕迹,他说要给律师打电话,这是当时一个完美合理的行为,但其实电话是拨给妹夫,但不需要通话,只需要这一个电话记录,第一次他说占线实际打的是妹夫电话,第二次才打的是律师电话),必然是通风报信,因此警方断定原定继承人(妹夫)是知道事情败露所以畏罪自杀,以此结案。

小奎因踟蹰了。让他踟蹰的有如下几个原因:

1.一切太过顺利了,感觉不对头。

2.妹夫每天晚上十一点写日记,当天晚上日记开头都写好了,年月日星期,原本应该继续往下写,结果是空白的,不应当。哪怕是自杀,自杀之前应该也会随便写点啥,不会是空白。

3.亲兄弟这件事,世界上理应无人知晓,写告密信的那个人到底如何知晓?

但这实在不能够算什么证据,仅仅只是他的感觉而已。大奎因说既然原定继承人(妹夫)是凶手,那凶手的话不足以取信于人,也许亲兄弟这个事就是有人知道呢?

转机来了。

有个人自白,说妹夫死亡当天,他曾经目击过第一现场。

那天他推门进去,一眼看见尸体,我的妈,开门杀,吓懵了,赶紧溜了溜了。等现场被警方发现并且结论是自杀之后,他才缓过来,然后坦白自己是第一发现人。

注意!这个人说的是,【我打开门看见】,那么,那个时候门是关着的。

但是,原定继承人(妹夫)死的时候,子弹从脑子穿过去,打到了客厅的毛毯上,子弹是没办法射穿门的,所以妹夫死的时候,门肯定是开着的。

尸体是不可能自己死后站起来关门的,所以现场还有另外一个人关上了门,那个人就是凶手。

继续调查。

朋友们,想必你们也不曾忘记,B还有一个同伙。

原本,如果躲起来不再出现,这个神神秘秘从未露面的同伙,大罗神仙都没办法揪出他来。因为前后两件事,他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但是他动了。

他给C(买画的斯诺克)写勒索信,说我是B的同伙,你们买卖盗窃油画的事情我一清二楚,你考虑清楚,不要找警方,要按我说的来。

因为这封恐吓信,警方打算派人住进C(斯诺克)家,去盯梢同伙并保护C(斯诺克)。不能派警察局的熟面孔,因此副检察官主动请求,那就派我去吧。(太草了,这里这个要求我他妈又忽略了……公检法主动要求去保护群众这他妈有什么问题?没毛病啊!只能说是灯下黑了……)

等了十来天,第二封恐吓信如约而至。约了个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小奎因下了第三次结论:凶手是C(诺克斯)。

因为证据实在是太多了!

从C(诺克斯,咦?这个人到底叫啥?不重要……)换打印机,从秘书手写#号,这一桩桩一件件真的是目标清晰明确。我那个时候已经兴致勃勃锁死了要么是秘书要么是C没跑了。

小奎因如何布局如何当庭陈词我就不赘述了,总之目标锁死C。

然后小奎因开始等电话。暗线开始行动。

这里书里卖了个关子,但是既然已经到终盘了我就直接起底了。

小奎因明面上指控C,其实为了钓鱼,要钓那个神出鬼没的B的同伙。

同伙已经把C藏在家里的画偷了,小奎因让C把复制品拿出来,然后请了一个外援,鉴宝专家,让这个专家胡扯一通,说这幅画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必须两幅画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只有这一种方法判断真伪。

现在的局面是,同伙已经偷走了一幅,小奎因让C拿出了一幅。

C说拿出来的这一幅是复制品,被偷走的那一幅是真品。

同伙心里想,我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你说是真的就是真的?我看透你了!你这个唯利是图的奸商!你肯定是把真的藏起来故意让我偷假的!不行,我搞这么大的局面,费了这么多心血,我不可能偷一个复制品,我必须亲自对比一下。

然后,同伙把第一幅画藏在地下室,第二幅画从警察局偷了,然后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对比两幅画。

被小奎因抓个正着,我们的副检察官先生终于落网。

第四次结论:凶手是副检察官。

这个故事里,涉及了太多干扰项,什么小年轻为了爱情故意“潜逃”,什么情人突然跳出来反水,什么秘书小姐是密探,什么神秘医生是警察,还有什么双胞胎谜题,还有什么旅馆访客一二三四五六七,非常非常多的干扰项。

抛开这些枝枝丫丫不谈,我们来看主线。

凶手(副检察官)五年前办案子,接触到这个倒买倒卖的B,他们觉得这个事情有搞头,一起去勒索买画的A和转手的C。

从A那里讹诈了50万支票,凶手(副检察官)想独吞,B已经没用了,功成身退,干掉了B。

A心脏衰竭是个意外,这个人已经榨不出更多东西了,那我干脆把B的死嫁祸给A,然后再去讹诈C。

C出人意表,跳出来自爆,直接告诉警察我买了一幅失窃的油画,请求你们帮助我。

凶手(副检察官)一看,这还得了,那我干脆栽赃陷害给你算了,我也不找你讹诈了,我直接把你画给偷了!我自己再去卖画他不香吗。偏偏吃了没文化的亏。。。。真的以为要把两幅画一起进行对比。。。。。。

关键是时间也很紧迫,伦敦博物馆来讨画了,再不对比,其中一幅画无论如何要还回去,他就始终无从判断自己手上这幅画到底是真是假。只能赶时间赶紧对比。

如果博物馆没人来催,时间充裕,兴许他会按捺下来,部署更周密的计划。

可惜没如果。

事情就是这样。


我唯一存疑的一件事是,小奎因排除秘书和C(斯诺克)的理由是:C(斯诺克)自己提到B身上那个金表,表盖后面有一张票子。小奎因找到了这个票子。小奎因说,他没有撇清嫌疑闭口不提这个事情,而是主动提及,秘书旁听了这个事,因此排除这两个人的嫌疑。

就很奇怪,我都能自爆我是C了,我自爆表里有钱很奇怪吗?

我已经自爆了我是ABC开会的其中之一,然后开会当天,B要一千块钱辛苦费,A没有,我给了,给了就给了。开会这个事情已经过了明路,这个一千块钱有什么不能说的吗?

就算后面凶手(副检察官)故布疑阵陷害C(斯诺克),我自己栽赃我自己从而洗白自己,这个操作也很常见吧。

这一点论述我总觉得站不住脚。

总之,剧情就是这样。


奎因说他想提高推理小说的文学性,这个思路没问题,但是他的行文很有问题!!!

我认为柯南道尔和东野圭吾都很有文学性,柯南道尔的传奇式写法,对福尔摩斯个人英雄化的刻画,都很吸引人,东野圭吾不动声色的叙事,不动声色的人物,最后扣上关键一环让一切惊天反转,这种模式也非常具有文学性。

但是奎因,就非常烦人。。。。。。(`へ´)

比如开篇葬礼,他那个渲染烘托啊,说有个什么女士靠自己的直觉“察觉到一种紧张的空气”,又跳出文本,站在上帝视角说“这个葬礼拉开了系列事件的序幕,但那个时候所有人尚未察觉”,云云,就超级烦人!

直接单刀直入这里有葬礼丢了东西死了人并且牵连出一系列事件,侦探登场开始紧追不放抽丝剥茧,我们一起破解这个谜题不就完事儿了吗?!

不,奎因偏不,他就不断地在那里搞气氛,类似恐怖片里那种“来了来了要来了”……挑战你的耐性,折磨你的神经……

第一次下结论的时候,小奎因发现了茶水的问题,你说你发现就发现了,你直接讲出来不就完了吗,然后他搁那儿一顿装逼啊。。。。。大家气氛紧张得要死他在那儿一边背诗一边泡茶乐在其中。。。。。。

我记得看工藤新一的时候,那个啥子need not to know给我尬出一个海景大别墅。。。。。。这个小奎因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へ ̄

就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你们这些蠢人紧张得要死案子毫无进展,我一个人勘破了天机我偏偏不告诉你!我就唱歌,我就背诗,我就跳舞,我就不告诉你!

真是够够的了。。。。。。。。

然后光速打脸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看到小奎因被打脸我真的好爽。。。。。。。。

每次他拽法文拉丁文背诗背名人名言我都好想来个人赶紧打死这个秀儿吧!→_→


直到整个故事看完,我的看法才有所改变。

小奎因无疑是聪明的,总能够想人之所不能及。开棺、电话、告密信,每一次反转都非常精彩。凶手(副检察官)抛出来的每一个陷阱他都能抓住,这侧面反映了他的敏锐,不然真是媚眼抛给瞎子看。我一度设想,如果小奎因是个小蠢蛋,每一个假线索都完美错过,这个故事会是个什么走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小奎因也是谦逊的,那样饱满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被光速打脸后,他羞窘得无地自容,但还是能听取正确的建议,保持对客观事实的追求,能够振作起来,并且以此为鉴,下定决心再也不轻下判断。

他不过是个十八九岁的小小少年,他已经如此聪明如此谦逊如此俊美又如此坦诚,你还要他怎么样呢?当然是选择原谅他!233333

他和父亲各执己见彼此冷战的时候近乎于可爱,他保持怀疑穷根究底的时候果敢敏锐,他受到挫折能够站起来,收获真相也不过分骄矜,他已经足够好,是个成长中的优秀侦探了。

至于奎因东拉西扯卖弄俏皮的行文,至于小奎因歌以咏志掉书袋子的小毛病,也没什么大不了,忍一忍就过去了。。。。。。

综上,实至名归,没有瞎吹。

ps.虽然但是,如果要我选,在有别的选项的时候,我还是不会首先选择奎因……这个行文实在是太不痛快了……我读起来不爽快……我就偏爱那些直截了当摆出谜题然后抽丝剥茧大家一起解密的故事。

ps.ps.这个故事叫《希腊棺材之谜》,虽然冠了“希腊”国名,但其实和希腊没啥关系,就因为A是希腊人,所以管希腊人睡的棺材叫“希腊棺材”?感觉就是奎因为了凑这个国名系列,所以强行在每个故事里塞一个国家名字……

ps.ps.ps.我貌似很久以前还看过一本《X的悲剧》,是XYZ系列的第一本,也是极富盛名的一本。剧情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严格来说我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看完过,印象里好像也是读到哪里读得特别着急所以直接弃坑了!!!奎因这个云遮雾绕扯野棉花的行文方式真的很讨嫌。。。。。。我还是再去翻出来重新看看好了。要忍耐,要忍耐。。。。。

翻了一下,发现我确实曾经看过这一本。《X的悲剧》

电车上死了个人,船上死了个人,火车上死了个人。

我大概明白我自己当时在哪里觉得烦人。。。

恐怕就是电车案件里搜每一个人的时候。。。。

读者的视角是跟着侦探走的。侦探接收海量的信息,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抽丝剥茧进行推断,我觉得哪里有问题,我要去验证一下,这是个聚焦的过程。

潜意识里,读者就跟着侦探走了,边走边猜,不管是我猜对了的那种愉悦,还是我没猜对的那种懊恼,总之就像一道题,我们一起解答看看。

比如,电车杀人事件,常规来讲,出现一个侦探,开始调查案件,无论如何他会有侧重,有所怀疑和推断,然后开始进行针对调查,这也算做是一种进展。是能调动人的主动性和趣味的。

但是奎因没有。他老老实实地描述,一车装了十几个人,个个都有嫌疑,我每个人用同等的笔墨去描摹,我也不分析,不推断,读者你自己看。

读者毕竟不是侦探!如果每个读者能充当侦探的作用那这个书还写个毛线球??!!

所以读者会很恼火,很不舒服,或者说,我会很恼火很不舒服。。。。。 ╥﹏╥

我就是属于智商不够的!!!你说你有个侦探带带我,我在你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我能猜猜看,你让我干警察的活儿搜集线索再让我干侦探的活儿来分析判断,对不起我办不到啊!!!!!

那一大段一大段的冗长文字我真的看也不想看啊!!

不知道是不是跟翻译有关,总之大段大段无效信息(或者夹杂一些有效信息)看着真是令人头秃。。。。

肯定有智商超群的读者享受这个自己分析的过程,完全没有侦探视角来干扰,事件如何发生,读者就是如何观看,然后自己手动去条分缕析,因此获得更大的乐趣。

但是对不起,我就是个菜鸡,我读着读着我就走神了。。。。没有侦探思路打底,没有案件谜题聚焦,我分分钟原地睡着。。。。。╥﹏╥

只能说,我不适合看奎因。。。。。╥﹏╥

我大概率是风卷残云拉完整个故事然后直接看结尾!!!!!

《希腊棺材之谜》我也曾经在无关紧要的信息那里大段大段跳过去过。就是我明知道这几个人没什么大问题不会贡献破案进度条,我就会很没有耐心继续看,直接跳!

所以,我是没有办法评价奎因的。他也许很好,只是我不爱……( ̄▽ ̄) 


希腊棺材之谜 + X的悲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