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答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赶考卷”

2023-05-25 09:56 作者:花花姑娘5  | 我要投稿

王静

       近年来,垃圾分类在广大城市地区已普遍形成新风尚,正如总书记在5月21日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中指出的,“垃圾分类在你们那里取得新的成效,居民文明程度提高了,社区环境更美了”,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由于受到发展程度、落后习俗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垃圾分类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然而,当前农村的生活垃圾已达亿吨级别,是影响农村生态振兴的最大阻力,如果将这些亿吨的垃圾通过分类回收,变成燃料、肥料、原材料等循环资源,既能解决农村“垃圾围城”的现象,推动形成干净、整洁、卫生的农村环境,更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将垃圾堆变为资源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双向循环、双向发力。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大事,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这无疑为我们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垃圾分类,最关键的是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的激励机制、长效机制,革除旧习,推动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答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赶考卷”,赶上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脚步”。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重在“全民参与”,要形成激励机制,让人人成为获益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要坚决抵制只喊口号,不付行动,只作分类,不管处理。有的农村地区甚至没有一家废品回收站,群众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也不知如何处理,或者处理代价太高,往返运费不能抵消时间和场地成本,自然就无心分类,随意处置了。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的激励机制,以“绣花”功夫精细化管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全过程,从消弭群众垃圾分类成本着手,建立垃圾回收、处理预算平衡的体制机制,让群众通过垃圾分类回收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垃圾回收机构至少能保持收支平衡,激励农村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重在“久久为功”,要形成常态长效,让人人成为行动者。垃圾是时时产生的,垃圾的分类处理也需要持续长久的坚持。在农村这样一个熟人社会,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是巨大的,也许有时只是村干部的一口痰、一次随意的乱扔垃圾,都可能使得垃圾分类妥善处理前功尽弃。总书记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因此要建立垃圾分类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将垃圾分类处理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党员、干部亲身示范、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和支持度。要建立垃圾分类的便民举措,及时宣传、推广垃圾分类好的典型,通报、处罚坏的代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和违规后果,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人人争当垃圾分类行动者的良好氛围。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重在“革除旧习”,要形成分类习惯,让人人成为志愿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与文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个垃圾遍地的社会,必然伴随着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举止粗鄙等不文明行为,要解决这些不文明痛点,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垃圾分类恰是此类切入点。“垃圾分类开头难,习惯养成成自然”,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人人都是“主角”,要利用传统、现代的宣传方式给群众上好垃圾分类课,解决群众“不会分”问题;要建立激励、监督机制,解决群众“不想分”问题。通过垃圾分类的长期行动和广泛行动,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会共识,成为群众自觉的良好习惯,让人人都成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在创造、享受优美环境、舒适生活的同时成为低碳生活新风尚的引领者。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垃圾是混置的资源,需要我们从平常处做起,从小事做起,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系统做好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等文章,从源头上减量化治理农村生活垃圾,让人们有动力,让垃圾有去处,让社会更文明,推动农村实现循环、可持续的生态振兴。


答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赶考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