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绪论
【概述】
1.概念:以实验室检查结果或数据为依据,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观察、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的一种临床诊断方法。
2.床边检测POCT:由非专业人员操作,能快速检测并获得结果的检测结果仪器和技术,称为即时检测。
【实验诊断学应用和评价】
1.常用参数:
1)参考值:健康人群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检测所得的值;
2)参考范围:95%抽样所测值得平均值±标准差(各实验室测参考区间不同)
3)临床决定水平:必须采取医疗措施得检测水平(阈值)
4)危急值:超过该值,预示病情严重,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得检测值。
5)临界值:介于参考区间于临床决定水平之间的检测值。
(1)以参考区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作为临界值。
(2)是同一项目检测时,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所得的检测结果的分界值。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敏感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
2.应用评价:
1)实验诊断存在的局限性:必须紧密联系临床;
2)实验诊断的项目选择:(由先到后)筛查实验→直接诊断实验→鉴别诊断实验→辅助诊断实验→疗效监测试验。
(1)筛查:不能诊断疾病,但是有一定筛查作用(一般检测、凝血试验、抗核抗体等)
(2)直接诊断:可作为某疾病的直接确定诊断(骨髓细胞形态学——白血病;核酸检测——新冠)
(3)鉴别诊断:作为鉴别诊断指标
(4)辅助诊断:脏器功能得辅助诊断指标,但是不能确诊(肝功能、肾功能)
(5)疗效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口服抗凝剂;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
3)各项目应用的临床思路:
(1)筛查:高敏感度,筛查人群中的无症状;
(2)诊断试验:高特异性,确诊疾病;
(3)监测试验:试验于疾病病程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4)优化组合:提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全面了解疾病情况和器官功能;标志物出现的不同时间。
【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
1.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1)来自检验标本
(1)标本类别:
①血标本:
a. 全血(血细胞计数,分类,形态学)、血浆(止凝血,内分泌)、血清(抗原抗体)
b. 静脉血(大多数)、动脉血(血气分析)、毛细血管血(微量法检测)
c. 真空采血法时最好的静脉血采集技术。
②尿标本;③粪便:④脑脊液;⑤胸膜腔液;⑥羊水;⑦前列腺液精液⑧痰液、支气管灌洗液
(2)标本采集:
①采集时间
a. 清晨空腹:空腹8h后清晨采集的标本;
b. 随时、急诊标本
c. 指定时间标本:OGTT(进食2h后)、微丝蚴(半夜)、肾上腺
②采血体位
(3)标本保存:
①血液标本长时间存放:血糖下降、CO2逸散
②抗凝剂:肝素(血气分析、生化项目)、EDTA(螯合钙离子,用于血细胞计数)、草酸盐(凝血检查)、枸橼酸钠(螯合钙离子,凝血检查)

2)来自患者
(1)年龄:新生儿、儿童及青春期、成年、老年(绝经妇女血浆钟许多成分浓度提高)
(2)性别;(3)妊娠;(4)昼夜节律(ACTH);(5)运动;(6)饮食;
(7)药物毒物:①影响分析(VitC还原剂干扰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②药物作用改变生化参数;
(8)情绪、高海拔、遗传

3)来自实验室
(1)试剂:商品化试剂(稳定性)
(2)仪器;(3)检测方法:(4)检验人员

2.实验诊断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占误差来源68%,最大):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
2)分析中质量控制(占误差来源13%):标本接收处理分析
(1)室内质量控制IQC:实验室内部每个工作环节
(2)室间质量评价EQA: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样本
3)分析后质量控制(占误差来源19%):数据处理、结果审核
3.实验诊断项目的评价
1)临床评价指标:


2)临床评价标准:科学性、真实性;检测结果的重要程度;应用的可行性。

参考资料:
诊断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验诊断学(八年制-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