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笔记全套:武汉大学《634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复习笔记:
3.1 复习笔记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1.“小说界革命”
(1)提出
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
(2)内容
梁启超强调小说的社会作用,认为其可以启迪民智,同时他也提出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功能,可以吸引感化读者,具有很高的启蒙价值。
2.“林译小说”与“周译小说”
(1)“林译小说”
林纾是著名的近代文学翻译家,他依靠别人口述,用古文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代表作有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等。“林译小说”在思想解放与艺术技巧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化。
(2)“周译小说”
周树人(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合作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作品,以《域外小说集》为代表,着力译介俄国、东欧、北欧等地区被压迫民族中富有反抗精神的文学作品。
3.“五四”小说
“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它推动了新读者和新作者群体的形成,也加速了小说文体的现代化转型。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1919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也相继问世。“五四”小说就此拉开了序幕。
【名师点拨】需认识到“五四”时期小说转型的原因有很多,除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外,还包括新读者与新作者群体的形成、白话文的推广以及西洋小说的影响等。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1.“问题小说”
(1)开端
①1919年初,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一批年轻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的影响,关注社会人生,利用小说来探讨社会问题,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代表作有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
②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小说,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开启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潮。
③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主张文学应展现并探讨社会人生问题,将“问题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高潮。代表作家有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2)形成原因
①“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使一批青年作家关注社会现实与民族命运,自觉用小说来揭露社会问题,表现忧患意识。
②“问题小说”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俄罗斯文学与东北欧文学以及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问题小说”都对其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3)代表作家
①冰心
1919年,冰心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谁之罪》(后改题为《两个家庭》),成为“五四”时期最早的“问题小说”,随后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1921年发表的《超人》。她的文字清新、细腻,没有强烈的叛逆色彩和震撼人的艺术力量,但探索有度,可称女性作家中的“婉约派”。1930年之后,随着社会动乱与民族矛盾加剧,冰心的创作发生改变,开始关注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寄予爱国主义思想。
②王统照
王统照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作家。他初期创作强调“美”和“爱”,认为两者相互交融,是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良药。之后,他的小说更接近社会现实,描写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在揭露旧社会的同时发出反抗的声音。王统照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掺杂并存。其代表作有《沉思》《微笑》《湖畔儿语》《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等。
(4)缺陷
“问题小说”在艺术质量上大多存在概念化的弊病,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较为粗浅,并未开掘出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药方”。
【名师点拨】“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风潮,它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但题材和视野较为狭窄,有概念化倾向的问题。此外,对“问题小说”得失的理解,可以通过分析冰心的《超人》来进行,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问题小说”。
真题笔记:
名词解释: “问题小说”[复旦大学2021年研;暨南大学2014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问题小说”是指“五四”时期利用小说来探讨社会问题的一类创作。最早出现于1919年初的《新潮》杂志上,在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问题小说”创作走向高潮。“问题小说”受到“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一批青年作家关注社会现实与民族命运,自觉用小说来揭露社会问题,展现忧患意识;同时也受到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俄罗斯文学与东北欧文学以及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影响。“问题小说”贴近社会现实,关注各阶层的生活,描写底层人民的苦难,在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发出反抗的声音。不足之处在于艺术上大多存在概念化的弊病,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较为粗浅,并未开掘出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药方”。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王统照的《沉思》《生与死的一行列》等。
乡土文学[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乡土文学是指取材于故乡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乡土小说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这些作品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自叙传”小说[中山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浪漫抒情小说[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自叙传”小说是“五四”时期的抒情小说文体,作者主要为创造社小说家。他们绝大多数处于“浪漫的抒情”的年龄,与“五四”的青春特质相结合,造就了“自叙传”小说抒情文学的浪漫气息。他们受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同时吸收了日本“私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技巧,在小说创作中强调情感的力量及其在文学中的本体性,把自我与小说主人公形象融为一体,不注重情节的叙述与人物的刻画,而重在营造一种内在的情绪。代表作家有郁达夫、倪贻德、陶晶孙等人。
《缀网劳蛛》[首都师范大学2018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缀网劳蛛》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许地山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二是指其同名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缀网劳蛛》发表于1922年,主要讲述童养媳尚洁逃离婆家后与长孙可望结为夫妻,后遭遗弃,到马来半岛独自生活,后长孙知错并将尚洁接回,自己则去槟榔屿赎罪的故事,反映了妇女所受的惨重压迫,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佛教思想。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由商务印书馆在1925年出版,收入《命命鸟》《缀网劳蛛》《换巢鸾凤》《商人妇》《枯杨生花》等十二篇小说。作品多写妇女婚姻悲剧,故事情节曲折,充满异域情调和传奇色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空山灵雨》[首都师范大学2015、2013年研]
答:《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的一本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空山灵雨”恰当地概括了许地山的写作风格-质朴、清丽,又充满哲学和宗教的气息。“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其中不少作品都带着若隐若现、迷离惝恍的朦胧,洒脱超逸的语言蕴含着颇费咀嚼的玄理思辨,文章巧设比喻、隐喻,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构思,具有小说化的倾向,别有一番艺术魅力。

篇幅有限,请百度「曹小值题库网」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