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微课
一、瞻前顾后 整体把握
课标解读:课标中指出历史教学要“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等”
本课课标要求:“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怎样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整体把握西欧社会的发展历程,进行前后的联系与对比,以便更清晰地梳理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又为历史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教材分析:谈起西欧社会必然要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追溯。本册书涉及近代以前西欧的内容有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单元的第5课,第三单元的第7、8、9课;从第五单元“步入近代”开始,到后面围绕资本主义的产生、巩固、扩张,多数内容涉及西欧各国的发展。而本课体现了西欧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庄园制度的衰落与瓦解,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这一历史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也要弄清本单元四课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又成为探险家们探寻新航路的精神动力,早期的殖民掠夺又是探寻新航路的必然结果。这些都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备课时我们要注意瞻前顾后,整体把握。
二、梳理线索 厘清史实
我们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庄园制度的瓦解是中世纪后期社会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改变了西欧乡村社会的特点,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结构的重组,最终使资本主义在西欧得以萌发。
说起“西欧庄园”,纵观本册教材,第5课“知识拓展”的“马尔克村社制度”可以说是西欧庄园的起点;而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第8课 西欧庄园,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三课内容形成了一个关于庄园的逻辑完整的知识架构,再延伸到本课涉及庄园制度瓦解,通过学习这些才能准确理解西欧庄园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进而认识近代欧洲文明是在中世纪的土壤中成长的。因此备课时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前后内容梳理线索,便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聚焦本课两个子目: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以及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指庄园制度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建立,这一过程中蕴含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形成,这种变化又促使生产和经营方式更深入的变革。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都是中世纪晚期社会发展在经济乃至政治领域的表现。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厘清各个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细致研读 用心设计
这里所说的细致研读,既包括课文中的正文、图片、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也包括期刊书籍网络等他人研究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适当选取,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科本质,大家知道“史学就是史料学”。不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只有精心的研究史料、运用史料,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提高历史课堂的品味与质量。下面我结合本课教学设计流程的主体环节谈一谈相关材料的选取与运用,供大家参考。
温故探新
导入环节出示两幅图片《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一个庄园的图解》,帮助学生回顾旧知。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庄园经济。到了中世纪晚期(11-15世纪),封建庄园经济走向衰落,欧洲社会开始进入一个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走向近代。
问题引领: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从学生已知的历史知识入手,引出新的问题,感受历史的发展变化。
新课研学
探究一:中世纪晚期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抛出这一问题,实际上作为一个任务驱动,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可以进行一定提示,比如关注新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形成)
探究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通过系列史料研学和问题的探究,追溯这段历史发展的进程,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认识。这些材料的选取是在解读课标、细致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的史学期刊、著作,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力求高效查阅相关史料,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运用到教学中。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农业
1.庄园制度的变化
选取赵牛津《浅析中世纪中期西欧农民社会身份的转变》一文中的内容。
材料一:6世纪时,西欧开始了第一次大拓荒运动,并持续到9世纪,与之相伴随的是庄园制度的兴起与确立。大量的日耳曼人被固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庄园内部的其他生产活动,转而成为庄园内部的依附农民。 10世纪左右,西欧逐渐从外族入侵所导致的动荡中平静下来,社会秩序趋于安定,人口开始加速增长。
问题: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呢?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加,最终再次促进拓荒运动的兴起。
⑴垦殖运动:
关于垦殖运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把握时间、参与形式、结果。
垦殖运动有哪些影响?
选用侯建新教授《圈地运动的先声:中世纪西欧大垦荒》中引用的亨利 · 皮郎《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中的史料。
材料二:新垦区与旧庄园彼此不相干,就像两个不同的世界一样。居民几乎全部都是自由农民,新垦区的治理模式不是人的依附关系,不需要交纳捐税。他们只需要缴纳一笔资金,就可以获得耕地和获得房屋的居住权。
设计问题:面对新垦区与城市一样的诱惑,农奴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会向往新垦区的生活,想办法离开庄园。)
情境感受:学生要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情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的实际情况,因此要设法引领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进而对历史进行探究,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次用侯健教授的论述,加以印证。
“垦荒不仅使荒地变为良田,还意味着开拓一种不同于庄园经济的新型土地制度和耕作制度。 这些垦殖者如同这一时期奔向城镇的工匠和商人一样,多数来自封建庄园。一旦他们远离出生的庄园,他们的身份就很难辨认,即使农奴在新垦区住上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当地人的身份,成为自由人。”
垦殖运动产生了一些列影响,教材中叙述较少。结合赵牛津《浅析中世纪中期西欧农民社会身份的转变》的概述,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研习,从材料中把握关键信息,可以梳理出垦殖运动的连锁反应。
材料三:在这次拓荒运动中,新的农具和农业生产技术得以运用,粮产量有所增加,人们不仅能够生产出供自己食用与缴纳地租所需的粮食,还可以保留一些富余农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被投入到交换中,商业开始兴起,商品货币经济得以发展,货币再一次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而且与土地和农产品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贵族对货币的巨大需求促进地租形式由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并促使封建领主对土地的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土地租赁制兴起。
富余粮食、农产品用于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地租形式发生改变: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土地租赁制兴起
⑵庄园制度的瓦解
聚焦问题:地租方式的变化以及土地租赁制会给农奴和农民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这也是教材中能够获得的知识,不需要再过多的讲述)
概括总结:农奴和农民都获得了更多地对生活的选择权,逐渐摆脱对领主的依附。这就是庄园的衰落和瓦解的过程。
关于庄园制度、农奴制的瓦解我们也可以选取史料设计问题情境完成。比如“农奴制下的屈辱”、“新垦区和城市的诱惑”、“农奴逃亡的浪潮”
劳动者从奴隶社会的“他人之物”的奴隶,到封建社会的“他人之人”的农奴,再到此时获得人身的自由,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蕴含了人们追求自由的思想,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
2.关于租地农场
概述教材中的叙述: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不能有很好的收益。加之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引出问题:土地集中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集中后的土地被称作什么?在这里生产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通过绘制图示,帮助学生理解,租地农场的建立过程,还可以借助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中马克思的话,对租地农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加深认识。为了加深对租地农场生产方式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绘制表格从人员构成、成员关系、生产效率等角度对封建庄园与租地农场进行对比。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农业
(二)手工业
关于手工业的发展可以整合教材中的叙述,充分利用“相关史事”,正文叙述,引导学生加以探究。学生自主梳理手工业发展的过程,进而分析工场手工业的特点,可以与租地农场的生产方式进行对比,找到其相似之处,有资本,雇佣劳动力,而且都不再是为了自我消费而是为市场而生产。都具备资本主义性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师也可以将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设计表格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我们还可以补充在西欧形成的一些著名的农业中心和工业中心,让学生感知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下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程度越来越深,对乡村和城市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
任务驱动:阅读教材,新的社会阶层有哪些?是怎样产生的?
(一)农村:富裕农民
(二)城市:市民阶层
生产与经营方式的变化与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两个问题,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建立,这一过程中蕴含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形成,这种变化又促使生产和经营方式更深入的变革。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都是中世纪晚期,社会发展在经济乃至政治领域的表现。
探究三:这些变化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开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市民中的上层分子所掌握的的财富十分可观,经济上他们是国王和大封建主依靠的对象。
问题:这种现象这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比具体知识更上位的历史认识上,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教学回顾
借助教材,史学研究相关内容, 合理取舍,采用情境感知、材料研学、任务驱动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近历史感知历史探究历史。将教学的思路聚焦到学生如何解决历史的问题,如何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如何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到综合的发展。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微课
本课时间线索清晰、空间概念明确,所以,建议从带领学生建立本课时空入手。首先,出示“欧洲文艺复兴”示意图(请替换为教材清晰插图、下同),提示学生注意意大利—佛罗伦萨、英国—伦敦。初步掌握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主要地点。其次,依次出示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示意图。知道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接下来,依据时间线索,带领学生一起梳理文艺复兴成就。
教材标注了三位代表人物的生卒年份,提示几个重点年份,如1519、1564等,为深化拓展做好铺垫。从但丁切入,出示“文学三杰”的出生年份,提示学生注意时间:14世纪。从达·芬奇切入,出示“美术三杰”的出生年份,提示学生注意时间:15世纪。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表格“文艺复兴的成就”。在简单梳理基础上,重点讲述但丁和达芬奇。但丁的长篇诗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但丁对地狱中的教皇尼古拉三世说:
你留在这里吧,
因为你受的刑罚是公正的,……
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
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但丁居然把教皇安排在地狱里?甚至批评他“罪有应得”?在那个教权可遮天的欧洲中世纪,但丁能大胆的提出这样的质疑,可谓是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一丝破天的曙光。
依托教材“相关史事”,感受但丁的两句名言。但丁对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远航探险的英雄业绩的描绘,是《神曲》中最光彩夺目的诗章之一。奥德修斯在求知欲的推动下,历尽千难万险,扬帆天涯海角去探险,但丁通过奥德修斯指出: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这句话,首先表达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其次,以此为代表的鼓励冒险的精神,也成为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推动因素。第二句:你随我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或者更简洁一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别人”是谁?为什么要听他们的?但丁这是在强调人应该有“自由意志”,这是上帝给予人类“最伟大的赠品”。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她在笑什么?这个微笑的魅力在哪里?这里,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再来看看专家的解读。
“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了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快乐。”
——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这个微笑的魅力在哪里?——欲望与节制之间的冲突!
“掩藏在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那种欲望……而这种欲望又被一种观念所压制,由于这种压制,欲望显得更强烈。”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其实《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如此神秘,除了它的表达意境,还有它的表达方法,在这幅画中,达芬奇运用了绘画中的明暗法、透视法等技巧。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还可补充达·芬奇发明草图、人体比例图等资料,感受达·芬奇的“多才多艺”,把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格言:“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重要的变化:从盲从迷信到追求真理。
关于《最后的晚餐》,可设计教学活动:“谁是叛徒?谁是犹大?”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材料:身子稍向后仰,右臂支在桌上,右手紧握钱袋,露出一种抑制不住的惊恐。据此描述能很快锁定谁是犹大,可见,判断的依据就是画面中每个人物不同的表现,包括每个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这就是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关注人,关注人的个性。
补充完善“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表格。莎士比亚部分,可简略介绍《罗密欧和朱丽叶》,莎士比亚讴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感情的尊重,对人生幸福的尊重,在旧时代压抑遏制的人性,在新时代却得到了大力弘扬。
那么,这些伟大作品体现的共同的时代精神是什么?学生诵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想!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学生再诵读“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的话。
我不想变成上帝,
或者居住在永恒中,
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
我自己是凡人,
我只要求人的幸福。
综合上述,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人文主义”,即: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再回头审视 “文艺复兴”这个词语,“复兴”暗含的意思是什么?
教师可补充介绍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普罗泰格拉,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那么“充分的表达”应该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概括文艺复兴的背景。将内容这样调整,比较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关于黑死病,教材没有提及,教师可简略补充。
教师可出示本册教材目录,带领学生回忆相关内容。
如“基督教的兴起”部分,可拓展介绍“中世纪”特征。
如“中世纪城市”部分,回忆城市居民身份发生的变化。
如“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部分,可以帮助梳理“复兴”的源头。
如“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可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
总之,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该从何处入手分析“前因”。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部分,教材只强调了一点,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教师可结合时间轴拓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思考历史事件的“后果”。
如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宗教改革兴起,使欧洲千千万万的民众受到了一次人文主义的洗礼,思想解放进一步深入。
如在鼓励冒险精神的人文主义影响下,1519年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这是接下来第15课的内容。
如同样出生在1564年的伽利略为近代科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却遭到宗教审判所的审判。
如果基于全球史的时空观,还可以介绍中国明朝的李贽,他主张肯定人正当的私欲,同样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但是,他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焚书》、《藏书》,这又是为什么?
最后,结合板书,小结本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