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的发展及模式特点

一、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
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主要包括:华纳兄弟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环球影片公司、联美电影公司、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迪士尼电影公司。
到1929年,美国电影工业的结构图已经跃然纸上。五家大制片厂成为主导:派拉蒙、米特罗-高德温-梅尔 (米高梅)、福克斯、华纳兄弟和RKO。紧随“五大”之后的是环球、哥伦比亚和联艺,业内称其为“三小”。
二、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的发展
自好莱坞黄金时代以来,五大电影巨头公司就一直是最活跃的电影制片厂。派拉蒙影业与华纳兄弟从开始便是最初的“五大电影巨头”,但是环球影业与哥伦比亚影业则是仅次于“五大电影巨头”的“三大电影小巨头”。而当时还名叫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的华特迪士尼影业则在整个黄金时代都是一家独立制片公司;1950年代成为一家“小巨头公司”,并在198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巨头公司”。联艺影业则是另一家“三大电影小巨头”,这是一家专门为几个独立电影制片人发行电影的公司。后来联艺影业开始自己生产电影并发展到“准大巨头”的地位但随后其就被米高梅影业所收购。哥伦比亚影业是一家兼有制片和发行业务的电影公司,它与三星影业一起被索尼所收购;随后其又成为索尼影视娱乐集团的一部分。随着索尼加入到“五大巨头”行列它与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环球影业、迪土尼和派拉蒙影业一起组成过新的“六大巨头”。米高梅影业、雷电华影业、20世纪福克斯影业都曾经是当年的“五大电影巨头”,但如今仅以小巨头、小型独立公司以及迪士尼旗下子公司的形式存在;特别是20世纪福克斯影业,随着它的被收购,“六大巨头”的时代也宣告终结。
早在八大电影公司奠定垄断地位之处,便已经建立了一种成熟的大公司生产电影的制片模式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电影业由于借助戏剧和文学元素而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时,美国以华尔街金融势力为代表的各大财团纷纷看好电影,向电影业投资并插手电影经济和艺术创作过程,使得电影生产向垄断发展,越来越规范化和商业化。这种现象在麦克·塞纳特创办的启斯东电影制片厂表现得最为明显,逐渐形成了制片厂制度的模式,而其他制片厂也竞相效仿。
三、制片厂制度的模式特点
1.大而全的制片企业,形成流水线式的电影生产方式
制片厂内分工精细,影片制作从故事创意到拍摄完成,各有其分工的部门和集体进行操作,个人的创造消融在集体合作之中。
2.制片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影片的作用凌驾于导演之上
制片人是实现影片商业价值的关键,是连接资金势力和影片制作过程的枢纽,因此,他根据影片的市场规则,可任意更换人选,甚至改变剧情。
3.明星制度的产生
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使电影越来越缺乏创造特征,制片人发现,保障影片市场收益的最好途径是利用电影演员在观众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使演员的形象和表演成为特别标价的商品。制片厂制度虽然符合影片生产的商业规律,但却抹杀了很多具有艺术才华的创造,使电影艺术渐走向程式化和类型化。随着电视兴起、独立制片的冲击和具有艺术才华的欧洲电影涌入美国,美国电影业也开始注重导演的地位。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制片厂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压制艺术的弊病,产生出了不少具有艺术创造性的商业电影。

参考文献
1.类型理论与好莱坞电影- 杨溢 - 大众文艺 - 20172.中外影视大辞典- 汪流主编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