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翻译文章,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3.学习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在叙事中融入大量的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
4.品味本文精湛的叙事艺术;理解屈原个人身世的沉浮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感受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研读文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价,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2.难点: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三、教学方法 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讨论点拨。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积累常用文言字词句式;初步认识屈原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屈原,我们都不陌生。每年的端午节,我们由粽香、龙舟,想起两千多年前汨罗江畔的独行者的形象。屈原这一生,丰功伟绩与他无缘,但他的文字所承载的 高贵情怀,早已融入到民族的血液中。当我们遭受挫折,面临苦难时,屈原就在我们身边,告诉我们,路,该怎么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史学家的视角,解读更加真实的屈原。
二、课前预习内容展示
1.作者及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该书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走近屈原
屈原及背景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的战国中期。当时,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励精图治。这就触动了贵族阶级的利益。遭到楚国贵族中的顽固派不断排挤,因此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3. 《楚辞》和“楚辞”
《楚辞》简介。《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三、文本研习
学习活动一:初读正音
学习活动二:再读翻译
学习活动三:三读梳理
1. 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和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的一生遭遇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全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被陷害、作《离骚》、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汨罗江等事迹。
2. 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3):屈原由见“任”到见“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四:四读探究
探究一: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探究二 屈原人物形象分析
屈原是一个忠诚不阿、忠君爱国、远见卓识、才华出众的杰出人物。
一是才能出众。
二是通过对《离骚》的高度评价赞美了他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气节。
三是通过写楚国的外交失败,显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眷顾和怀念。
四是借批评楚怀王不识忠奸,衬托屈原的正直和忠诚。
五是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矢志不渝的高贵品格。
六是通过写宋玉之徒来反衬屈原敢于直谏的品行。
屈原正道直行、志洁行廉、正直忠诚、直谏从容,这些品格体现在他的整个生平当中。但无论哪个人生阶段都可以用“悲”字来呈现司马迁的情怀,即为他的政治才能不被重用,志洁行廉的不被赏识,正直忠诚的不解,直谏从容的不听而痛惜。他满腹才华,他忠君爱国,君王对他却是:不用——不识——不解——不听。
探究三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明确: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全文的总纲。作者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既是对屈原满腹才华、忠君爱国却不得重用得悲叹,还借贾生的责怪进一步对屈原的高尚品德再次升华,同时也借屈原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复杂情感。
探究四 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悲”的是什么?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 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
一悲屈原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怀怨愤而作《离骚》忠言未被釆纳,以致怀王客死于秦;
二悲屈原品性高洁,受谗被疏,不为楚国所容,流放江南,蒙世温蠖,以死殉国;
三悲屈原死后,后继无人,“楚日以削”竟至亡国。
学习活动五:读罢思考
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
开放性题目,自圆其说即可
一、课堂总结
余秋雨先生曾说过,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诗人,一种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他本身就是诗,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一团让人痴迷的天籁。
而屈原,骨子里就是诗人,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连死,也要以一种诗意的死法,化为传奇。
他的人生有失意,有失败,但,掌声在别处,鲜花在远方。就如毛主席所说: “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