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企业 1989-2019
2019年,日本令和时代开启,30年的平成时代结束。日本激荡三十年系列分别从政治,经济和企业三个角度分析了日本过去的这个时代。本书就是从企业的角度描写了平成时代的企业特点以及作者的思考。
纵观全书,有几点印象较为深刻。
- 日本企业对外在环境的变化甚是敏感。广场协议的日元增值使日本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美苏冷战的结束使得日本在美国的战略地位下降,对应的导致日本政府和企业的议价能力骤减,这给日本企业的海外市场带来了掣肘;美国次贷危机给依赖进出口的日本企业经济带来断崖式下跌等等。为了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日本从美国单一依赖变成了对中美和东盟三家依赖。剧烈的外汇波动和IT新兴产业的崛起使日本的电器机械产业衰败,而技术复杂性较强的汽车产业以丰田为代表乘着中国和东盟的快速需求闯出了一片天。
- 日本企业的鲁棒性不是很好。无论是金融危机导致的银行大面积破产重组,还是导致福岛核泄漏的日本大地震,都给日本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前者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设备投资骤降;后者导致很多企业的供应链受到影响。虽然经过一系列的自救,企业中的“劲草”最终存活了下来,但整个行业氛围变得保守,显著特点就是自持资金比例的上升。
- 日本企业文化与当前主流的企业文化有差异。一方面,日本企业与雇员间的长期关系更加稳定,在经济形势不好时会通过降薪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欧美企业或中国民营企业较常选择的裁员是其最后的选择;另一方面,日本企业非常注重“规整”,上下级关系明显,且企业里难以容忍“异类”,即使有时候这种“异类”可以带来更好的创新。在这一点上,很难说日本没赶上以创意为关键因素的IT行业有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作者认为日本没赶上IT行业是因为大学里的IT专业学生太少,无法形成对应的工程师红利,但学生为什么不选择IT这种新兴的专业而选择电子机械等传统行业是否也与整个行业或社会的环境有关)
第三点暂且不提,前两点的主要原因想来与日本本土较少的资源与市场有关。日本本土的市场不足以培育出国际大公司,若想发展,开拓国外市场以及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几乎是必经之路。在此情况下,国外的风吹草动或者国内市场某部分的失能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动荡。与之对比的就是中国为了应对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提出的“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策略与“全国统一大市场”。
另外,对于丰田汽车,虽然其混动技术世界第一,但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各国纷纷布局纯电动车,丰田会如何应对以及是否能在新的赛道上保持领先,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