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一)——首度聚焦于邦德本身的《皇家赌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特工的安全屋,欢迎关注)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丹尼尔克雷格的最后一部邦德电影《无暇赴死》总算是要在这个月与大陆的观众们见面了。从克雷格刚刚被选择成为新一代邦德扮演者到如今的谢幕时刻,他所扮演的邦德陪伴了我们16年。如今克雷格的邦德之旅即将走到尽头,笔者决定在此时回顾一下他所主演的前四部邦德电影,或许只有在此时回望过去,我们才能更加清楚的明白克雷格所扮演的邦德对整个系列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先聊聊克雷格的第一部邦德电影——《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

如果让笔者向对邦德电影一无所知或者了解十分有限的新观众推荐一部入门级的邦德电影,我的选择永远都会是《皇家赌场》,即便放在今天(2021年9月),它依然是笔者心中丹尼尔·克雷格时期最优秀的邦德电影,他是真正意义上的邦德起源电影,也是一部与前作迥然不同的电影,说的夸张一点,他甚至可能是第一部真正着重讲述詹姆斯邦德本人故事的邦德电影。
要详细解读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先探讨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我们观看邦德电影,到底是在看什么?或者说,在《皇家赌场》之前的四十多年年EON方面拍摄的邦德电影,主要都表现了什么?
通过大体的回忆我们不难推断出,前20部邦德电影采用的是以剧情为主,角色为辅的模式,尽管我们通过这些电影似乎对于邦德早已了如指掌:他代号、他的工作、他喜欢的酒、他驾驶的汽车、他佩戴的手表、他身上装备的各式各样的花哨道具,他的享乐主义与风流成性。然而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大家便能看出这些对于邦德来说都不过是一些极为表象的标签,进而意识到在之前的电影中对于邦德本人的刻画并不是电影的重点。即便某些剧情试图探究邦德内心,它们不是流于表面就是不被观众买账。电影最终还是以体现邦德如何优雅而漂亮地粉碎一个又一个足以毁灭世界的阴谋为主要目的,邦德本人虽然早已成为了大众心中的完美男人和救世英雄,但是他本人从来没有成为电影着重刻画的对象,这其中尤以新世纪的第一部邦德电影《择日而亡》最为极端,邦德的个人特质已经完全被电影猎奇娱乐化的画风所淹没。
而这也是丹尼尔·克雷格时代的邦德电影与此前的不同之处,它们首次试图向观众展现出,詹姆斯·邦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特工杀手这份职业对于他的人格与心理有着怎样的影响。以及他是怎样成为我们所熟悉的那个007号探员的。

当然,制片方选择这样的创作思路,可能也与《皇家赌场》的原著小说有关,作为弗莱明创作的第一本邦德小说,《皇家赌场》更加偏向惊悚悬疑式的谍战风格,与后期主打传奇冒险风格的邦德小说以及大部分邦德电影都有所不同。想要以这部小说为主题再次改编出邦德勇闯敌人的秘密基地,挫败敌人毁灭世界阴谋的故事是不太容易的。这本小说的亮点除了弗莱明凭借着自身工作经验而创作出的十分真实的谍战情节以外,还有007号特工邦德本身。虽然弗莱明在当时以及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系统构思过詹姆斯·邦德的整体人物形象,但他的特质还是通过这本小说而大致体现了出来——高傲、冷酷、风流、却又时不时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厌恶。尽管后期的邦德小说的风格开始有所变化,但是邦德身上这些因弗莱明的自我投射而产生的性格特征还是延续了下来。让电影版《皇家赌场》成为观众们重新认识邦德的窗口,也算是顺理成章。
于是我们看到,《皇家赌场》成为了极为少见的让邦德拥有了成长弧线的电影,原著小说从邦德接受任务前往矿泉王城参加拉·契夫的赌局开始,大部分时间里故事都以牌桌上和牌桌下的较量作为主轴,呈现出一种暗流涌动的阴暗色彩,直到拉·契夫劫走维斯珀导致邦德翻车并将邦德带走进行拷问才第一次出现特别激烈的情节,当危机解除后邦德与维斯珀的甜蜜旅行在各种阴影与谜团中磕磕绊绊的进行着,并随着维斯珀的服药自尽迎来整个故事的最大反转并戛然而止。而深受打击的邦德也通过这次任务意识到了身为一名特工,必须时刻警惕潜藏在身边的敌人,并选择“冷酷地”迅速将这段感情埋藏在心中,以十分职业的态度分析维斯珀给情报工作带来了多大的破坏,并向上级汇报。电影中基本上保留了原著小说的情节构架,但对事件的起因与结局都进行了延伸。经过了911事件的洗礼,全世界都已经意识到了那些身绑炸弹的恐怖分子不是小打小闹,《皇家赌场》以一位炸弹客切入阴谋,一点点揭开了拉·契夫做空航空公司的阴谋,算是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头号公敌彻底取代了原著中的冷战氛围,两场酣畅淋漓的动作戏的加入给原本略显阴沉乏味的原著故事增加了更多看点,也展现出了克雷格版邦德完全不同于前人们的精神面貌,干净利落拳拳到肉的身手让人感受到了00特工手中的“杀人执照”并非是虚张声势。不过最重要的是,这两场原创的动作戏加上主题曲动画前的电影序幕,均是以邦德本人的心理状态为核心。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邦德从初次杀人后的犹疑到第二次杀人时的冷静果敢的转变,也能看到刚刚成为00特工的邦德行事作风大胆鲁莽、狂妄自负。这些性格刻画的呈现方式虽然不同于原作,但也完全符合小说中邦德的人设。
随着邦德接受任务前往赌场,电影终于开始进入原著小说中的重点剧情,原著中的重要人物维斯珀、马西斯等人尽数登场。拉·契夫也终于来到了邦德面前与其展开正面对决,虽说军情六处选择邦德前来执行任务的最重要原因是邦德的牌技,但《皇家赌场》终究不是《赌神》,牌桌下的暗中角力和牌桌上的正面较量都是这场赌局的精髓。本片中赌博的情节对于并不了解德州扑克规则的观众们来说还算友好,只要通过几位角色的神态你便能轻松地了解目前的局势(或者和邦德一样被拉·契夫骗到),不至于被漫长繁琐的赌博过程弄得昏昏欲睡。而赌桌外的几次插曲则继续起到展现邦德人物特点的作用,同时推进着邦德与维斯珀的感情线。

邦德在赌局半路输光所有的钱其实并不是个常见的情节,因为按照从《金手指》开创的剧情套路里,往往在最终对决之前,邦德便会毫不费力地让大反派吃瘪好几次。此处邦德失利还是因为导演正咋观众,这位邦德依然有成长空间,他还不是那个面对任何危机都游刃有余轻松化解的007特工,实际上,直到电影结尾说出那句经典的自我介绍之前,本片中的邦德几乎在每一次事件都处于略被动的境地,往往到最后关头才能扳回一城,逃出生天,这几乎完全颠覆了以往邦德电影的惯常套路。
而作为本片的另一条主线,维斯珀对邦德态度的变化也随着赌局的进行悄然发生着。原著中邦德与维斯珀的情感升温主要来自于临近结尾的部分。经历过赌场风波后,邦德在与维斯珀一同度假期间渐渐意识到了自己对维斯珀的感情,并决定向其求婚。电影将这个过程提前到了邦德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电影中的维斯珀乍似乎回归到了早期邦德电影中花瓶式的邦女郎形象,不是特工杀手也没有一身的本领。仿佛只是一个需要尽可能展现美貌的同时反衬邦德的英勇神武的花瓶角色。但火车上初次与邦德会面时的寥寥数语之后,观众们便和邦德一样再也无法轻视她。电影弱化了小说后期维斯珀对待邦德态度的反复无常,着重体现的是二人在赌场中不断遇险不断磨合,对待对方的态度也越发柔和的过程,以及维斯珀对邦德的爱意,将维斯珀身上的疑点隐藏的更深也更加巧妙。她对邦德的几次“拆台”行为其中一些可以被观众认为是性格使然,毕竟从一开始维斯珀就体现出了对邦德高傲自大性格的抵触以及不信任,还有一些则直接帅锅给了马西斯,这个在原著中以说教的方式让邦德认清间谍生活险恶真相的导师型角色在电影中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证明了他的观点。就这样,靠着直观剧情中维斯珀所表现出的热烈爱意,以及通过线索与转述帮助脑补出的背叛行为,观众们所体会到的维斯珀那身不由己的矛盾处境要比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更加具有冲击力。伊娃•格林在本片中的表现可谓惊艳,她完美地诠释出了维斯珀那高傲与脆弱并存的外冷内热式复杂性格,让“维斯珀成为邦德终身难忘的心魔”这件事变得有足够的说服力,以至于笔者完全无法想象这一角色如果不是由她来扮演将会是什么样子。
邦德被拉·契夫拷打这一情节绝对是整个邦德电影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桥段。虽然这一情节来自原著小说,但是纵观前面所有的邦德电影,几乎没有哪一次邦德在被敌人控制的时候会处在如此狼狈脆弱的境地,而这也正是本片希望呈现出的特工职业残酷危险的一面。麦思·米科尔森与丹尼尔·克雷格互相飚戏,成功地调动起了观众们的情绪,让他们史无前例地开始为邦德的人身安危感到担心。但即便如此,回顾整个审讯过程我们还是能看到邦德顶住了巨大的精神与肉体上的压力,掌控了对话的主动权。手持刑具的拉·契夫从一开始便是狗急跳墙的心态,看似给自己留好了后路却还是被邦德套出了心中的小算盘,最终走上了绝路。麦思·米科尔森绝对是整个邦德系列电影中最优秀的反派扮演者之一。他所扮演的拉·契夫其实坏的很纯粹,并没有复杂的身世背景以及为了更“人性化”的塑造而刻意加上去的某些亦正亦邪的特征。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电影中,他都不过是一个庞大组织中的小零件,并因为陷入经济麻烦急需交差,但看似渺小的人设并没有限制麦叔的发挥,相反,拉·契夫所处的位置意味着他需要应付十分复杂的情况与人际关系,这使得我们可以看到片中的他在不同的场合下往往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甚至发叉极大的神态,比如初登场时的镇定自若、赌局前半段的自认为运筹帷幄时的志得意满,后半段感受到邦德威胁时的强装镇定,遭遇仇家上门时的慌乱无措,拷问邦德时的色厉内荏等等。值得称道的是,除了一些需要情绪爆发的极端场景以外,麦叔几乎在很少牵动面部肌肉的情况下诠释出了这些截然不同的情绪,观众们即便看到拉·契夫大部分情况下都面无表情,却依然能看透他的心理活动。也正是因为《皇家赌场》中麦叔的表现实在是太过优秀,以至于当笔者多年后观看《奇异博士》时,面对同样是麦叔扮演的卡西利亚斯却只觉得索然无味。这一点证明了塑造一个优秀的反派角色不一定需要复杂的身世设定,一个纯粹一点的坏人一样可以成为经典的角色。

影片的最后,邦德与维斯珀的爱意渐浓之时,致命的反转还是无可避免的到来了。邦德需要面对的除了爱人的背叛与死亡,还有任务的重大损失(实际上被怀特带走的钱很可能直到《量子危机》结束时都没追回来,这意味着邦德在《皇家赌场》的任务彻底失败),原著小说中维斯珀留下遗书服药自尽的情节并不那么适合作为电影的结尾,威尼斯最终的这场动作戏给了邦德和观众一个宣泄感情的出口。酣畅淋漓的打斗过后,邦德终于可以见证维斯珀卸下全部伪装的模样——以及她的死亡。这是一个比原著冲击力强也更残酷的场景,邦德的脆弱再次引发观众的强烈共情,但似乎也就在转瞬之间,就像小说里一样,与军情六处通话的邦德已经完全恢复到了一种冷静,或者说是令人不安的冷酷状态中。至此新一代詹姆斯邦德的人物塑造终于完成,观众们能清楚地意识到邦德终于有所成长,他正在变成我们所熟知的那位007号特工。一切其实刚刚只是个开始。这也是本片故意将标志性的邦德主题音乐旋律以及邦德的那句经典自我介绍放置在电影结尾的原因。虽然这剧自我介绍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但此次它的出现,其历史意义几乎不亚于两年后《钢铁侠》结尾的那句“I’m Ironman.”

《皇家赌场》的导演是曾经邦德电影《黄金眼》的马丁·坎贝尔,《黄金眼》这部电影有几点和《皇家赌场》有诸多相似之处,一是《黄金眼》也曾试图探讨过邦德的身世以及特工身份对于邦德的意义,二是《黄金眼》同样是帮助邦德电影成功进入新时代的转型之作。坎贝尔轻车熟路地再次帮助邦德成功进入新的时代,奉献了一部情节精彩、逻辑缜密的邦德电影。这两点说起来简单,但却是克雷格时期后面几部邦德电影都有所欠缺的特质。这也是笔者一直偏爱《皇家赌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说非要给这部电影找出一些缺点的话,那就是这部电影的一些元素少了许多老影迷喜闻乐见的设定与桥段。 比如过于血脉贲张的主题曲,少了性感女郎曼妙舞姿的片头动画,军情六处中缺席的钱班霓与Q等等。但是对于一个在50多年的历史中渐渐形成了某种禁锢套路的长篇系列来说,偶然打破几次惯例未必是什么坏事。
而身为新一代邦德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的首秀也十分完美,虽然从入选开始就饱受质疑,但克雷格用实力说话的方式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特质,塑造出了一个略显青涩莽撞的邦德,但也将大家所熟知的传统邦德的气质不动声色地透露在了自己的举手投足之间,事实上,如果观众对邦德电影足够了解,并看过后来克雷格所主演的《幽灵党》,那应该是不难看出丹尼尔·克雷格是完全有能力全部照搬前任邦德扮演者的表演风格并一样能表演的很好。克雷格对邦德看似彪悍不够绅士的诠释方式,完全是电影所需要的。甚至当初EON方面选择了这位乍一看上去与他的前辈们相去甚远的演员来版演邦德,所看重的或许正式这些。而克雷格终究也不辱使命。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皇家赌场》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顺应观众审美与口味的变化。这部电影的风格明显受到了《谍影重重》系列与诺兰的《蝙蝠侠:侠影之谜》的影响,开始试图探究职业特工光鲜外表下的阴暗面,而在《皇家赌场》上映后几年开始渐渐兴起的漫威超英电影也向世人证明,以塑造主角人格魅力为主,电影剧情为辅的电影模式一样可以吸引大众的眼球。《皇家赌场》塑造出了一个极为立体的邦德形象,观众们终于开始关注邦德本身,他的人生、他的爱情、他今后的命运,而不再只是关注他将会开什么车,拥有什么样的特殊道具,挫败什么样的阴谋。对于那些从未看过邦德电影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从零开始认识邦德的契机。
《皇家赌场》为克雷格的邦德生涯开了个好头,但他所扮演的邦德还需要继续成长,害死维斯珀的神秘组织还等待着邦德前去探查。或许接下来邦德会通过一场复仇之旅,完成自己的心灵救赎,成为那个我们熟知的007探员。
只可惜下一部邦德电影没有完成这个使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特工的安全屋,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