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
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茶,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早已遍布全球,中国是最早种茶和饮茶的国家,从神农氏起,已经有四五千年的茶文化历史。饮茶的习俗和茶饮文化已经深深的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我们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质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更是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一个符号。

“茶”的兴起
中国古代,是没有“茶”字的,只有“荼”,这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说的通假字。中国的文学起始于神话传说,但真正的文学是创作的《诗经》。《诗经》中的作品,反映出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所以,茶作为日常饮品就进入了古代先民的诗歌咏唱之中,如《诗经·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里的“茶”还是使用“荼”字,而且《诗经》中的茶还只是作为一种生活中的实物出现。但是从《诗经》中对茶的记录已经可以看出茶已经进入文学视野,所以《诗经》是茶文学的起点和滥觞。到了屈原等士大夫笔下,已经不单纯是诗歌创作的素材,已经开始寄予情怀和思考。这也就使茶文学从单纯的茶本意向着多义化的茶文学转化。茶香穿越千年,日久弥香。

“茶”在唐朝的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展对茶业经济具有推动作用。唐代是我国茶产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陆羽《茶经》的问世,让后人对唐代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品饮文化等方面有了一个系统的认知。基于唐代茶业政策对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可以为当今茶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药用阶段、食用阶段和饮用阶段,茶作为饮用价值在唐朝时已普遍被人接受和认可。从实际情况出发,任何一种想进入市场的物品都会被市场进行自动排序,茶也不例外。

可以说,茶的等级划分从进入市场并正式流通开始,便已然存在。《茶经·三之造》还特意提到了什么时候进行摘采茶叶,怎样进行摘采,并且对如何制作好茶,在制作时所需要的天气和参考标准等都进行了解释说明,可见唐代制茶工艺已系统而完善。贡茶制度的建立,榷茶制度的形成,极大的促进了各地名优贡茶的形成;官爵士人茶会的普及、民间茶俗的兴起,为茶品等级的分类提供了需求。可以说,茶叶划分等级既可提升茶叶的经济价值,也可促进人们改进茶叶的加工工艺,在唐朝“茶”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唐代茶叶加工工艺追求创新。陆羽《茶经·二之具》中对茶叶加工所用茶具有详细的记载,常用的制茶器皿常“有茶具灶、釜、甄、杵臼、规、承、檐、芘莉、锥刀、扑、焙、贯、棚、育等。”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并非所有制茶工具都需要使用,只需依据实际需要斟酌使用即可。从所列器物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唐时制茶过程已相对完善和规范,不同制作工具所使用的目的各不相同,这对工艺的改进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在《茶经·三之造》中不仅提到了茶叶采摘的时间和采摘的标准,还对茶叶制作过程中天气的变化、制作的要求和参考标准都给予了一定的说明,同时也提出了“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的制茶观点,这句话用现在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说,茶叶从采摘到封装,共经过了七道工序,成品茶饼共分八个等级。

第二,唐代茶叶种类分布逐渐明晰。唐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在《宋史·食货志》中也有记载,茶还可分为散茶和片茶,并且茶所对应的形状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宋史·食货志》中讲到,一种茶的形状既可以是零碎的,还可以是紧致的,更可以是一片一片的。唐时四类茶叶形态的划分,应是参考茶叶等级、茶叶成品形态和茶叶使用方法综合进行划分。唐代饮茶,生煮羹饮或晒盖收藏,而后以散茶出售、或制作成便手流通和计量的饼状。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唐国史补》所载,唐代茶品种类较多,其中多以蒸青茶饼的形式出现,配以少量呈“束”、“把”的、质差的散茶。蒸青茶饼多呈膏状,在品饮过程中,现用石碾将其碾成末,然后煮沸啜饮。

第三,茶叶等级划分标准日渐显现。“茶”在《诗经》的记载中为“荼”。宋《本草衍义卷·十四·名苦》载:“郭璞!曰: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茗,或曰,叶老者也”。郭璞,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这里“茶”“茗”是鲜叶的等级,早起采摘的鲜叶,等级为“茶”;晚间采摘的鲜叶,等级为“茗”。说明,茶芽如雀舌、麦颗,说明茶叶鲜嫩、修长,新出的茶芽可以长到一寸多长,粗壮如针形,以芽头修长为上品。说明唐时茶叶中大叶种较受欢迎。从更料记载,我们不难发现,茶的等级划分和现今茶的等级划分如出一辙,即依据茶叶的产地,依据茶叶的采摘原料,依据茶叶的加工季节,以及依据茶叶最终的品质口感等。
“茶”在宋代的发展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茶业在唐朝茶叶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唐朝时始征茶税,为了财政收入贡献了非常大的收入。并而到了宋朝,其重要性更为世人所公认:“夫邦国之本,财赋攸先。山泽之饶,茶葬居最。实经野之宏略,富国之远图也。”另外,这个时期也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时期。宋朝茶业大发展有以下几项表现:

(1)茶风更盛
宋朝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宋朝上层社会喜爱奢靡,嗜茶成风,通过茶进行人际交往或者宴请宾客,都是看作一件非常凸显自身高贵气质的事情,甚至连皇帝都设茶宴款待群臣,以示群臣同乐。在民间,饮茶也更加普及,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王安石曾经说过,茶和盐一样重要,不能一天也没有。由此可见,宋朝时茶叶消费极为普遍,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茶与米、盐同等重要,这些都说明宋朝饮茶的兴盛。

(2)茶产地、产量的增加,名品层出不穷
宋朝的茶产业不断的发展,无论实在产地上,还是在其产量上,都比唐朝要大很多。宋朝并专门设置相关机构部门,对茶叶的发展进行管理和监督。《宋史》记载:“宋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府,曰真州,曰海州,曰汉阳军,日无为军,曰蕲州之蕲口,谓榷货务六。在淮南则蕲、黄、庐、舒、光、寿六州,官自为场,置吏总之,谓之山场者十三。”宋朝重点产茶区除十三山场外,“在江南则宣、歙、江、池、饶、信、洪、抚、筠、袁十州,广德、兴国、临江、建昌、南康五军;两浙则杭、苏、明、越、婺、处、温、台、湖、常、衢、睦十二州;荆湖则江陵府、潭澧鼎鄂岳归峡七州、荆门军;福建则建、剑二州,岁如山场输租折税。”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茶产区,“天下茶皆禁,唯川峡、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可见以上重点产茶区还没有包括当时川峡、广南茶区。

(3)少数民族需茶日盛
自唐朝以来,茶便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气候、饮食习惯原因而对茶极为依赖。在此以与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金为例,揭示茶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金乃入主中原之北方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逐渐养成饮茶习俗,而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对茶更是需求日甚,虽然其统治范围内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亦有产茶之所,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得不与占据中国富饶之地的南宋进行贸易。茶,从理论上讲,的确并非同粮食一样必不可少,而当茶融入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以后,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时代背景下,其重要性却与米、盐无异了。茶叶贸易对于少数民族政权来讲,是一个棘手的难题,金人政权对茶叶贸易并非任其自由发展,而是采取措施加以节制,甚至三申五令,但收效甚微。

“茶”在明清的发展
(1)明朝茶业
明朝伊始,人们便抛弃宋朝追求制作奢华的团茶、饼茶和繁杂的斗茶风气,而崇尚简约的散茶和泡茶法,这一转变反映了明朝茶文化开始向平民化过渡的特征。明清时期茶园种植面积、茶产量达到古代茶业历史上最高水平;茶叶种类除绿茶外,又出现了黑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等多种种类,花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茶类的发展开创了中国散茶的兴盛局面,这也为更广阔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前提。

茶叶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此时开始大批地走出国门,热销世界各地,对外茶叶贸易发展如火如荼。明朝不仅废团茶、饼茶,大兴散茶,而且开创了散茶的全盛局面,茶类也因此在明朝得到了空前发展,此时,六大茶类皆已出现,并且发展极为迅速。所谓六大茶类即绿茶、黑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除此之外,花茶的生产也是明朝茶业的一大成就。花茶在明朝以前就已有之,但得到重视却是在明朝。明朝有不少文人记载花茶制作方法。屠隆在《考槃茶事》中云:“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假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纸箬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则花香满颊,茶味不减。诸花仿此。”

文人对花茶的重视,不仅丰富了人们日常饮茶品种,而且为后世花茶的大生产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明朝散茶的流行,为茶类的大兴起提供了可能,而茶类的发展不仅为茶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茶叶市场,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而且对中国茶叶走向世界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各个国家和民族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对茶类的喜好程度亦有所区别,而中国完善的茶叶种类结构却满足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需求,为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兴盛起到了重大作用。
(2)清朝茶业
清朝是中国茶业大踏步走向国际化的时期,这也是清朝茶业发展最突出特点。清朝中期社会剧变,中国在外来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受到冲击,自然经济瓦解,中国市场也被迫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之中。清政府虽然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时代发展的潮流仍然无法逆转,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经济贸易表面上如火如荼,但在大的历史环境下,日趋没落的清政府无法与不断进取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旧中国开始走上没落的命运,而中国茶业亦不能幸免。

在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政策下,中国茶业表面上获得了发展的春天,而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茶业发展最后的回光返照。殖民者将中国茶树引进到其它更能节省成本的殖民地国家并开辟茶园,印度如今能够成为茶业大国,完全得力于英殖民者的殖民茶业政策。日本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为富国强兵,积极发展本国经济,在当时巨大的世界茶业市场面前,努力发展茶业,广辟茶园。最终,中国茶业大国地位被印度和日本所取代。

王力先生说:“1838年首批印度茶叶在英国市场出现,中国独霸世界茶叶市场的局面逐步打破。1887 年印度茶叶出口量超过了中国茶叶的出口量。”而对于这种危机局面,清政府并非置之不理,王力先生在《清末茶叶对外贸易衰退后的挽救措施》这篇文章中阐述了清政府面对中国茶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危机局面所作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引进制茶机器,控制伪劣茶的出口,普及茶叶生产知识,拓展茶叶销路和减轻茶叶关税五大措施。
“茶”在现代的发展
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象征之一,茶被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被人们引入精神文化活动之中,引伸出茶道、茶礼、茶德、茶艺、茶宴等等,发展到现在茶的社会功能越愈突出,归纳起来大致有:把茶文化作为一项活动来开展是近十几年的历史。经民政部批准在1990年成立的“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设委员会”基础上于1993年正式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1990年在中国杭州召开;第二届1992年在中国湖南常德召开,第三届1994年在中国昆明召开,第四届1996年在韩国汉城召开,第五届1998年在中国杭州召开。茶文化学术活动蓬勃开展,标志着茶文化的发展进入到主更高、更新的层次。近10余年来北京、上海、云南的昆明和思茅、福建的福州安溪和武夷山、陕西的西安、浙江的杭州和湖州、河南的信阳、山西的五台山等都举行过不同命题的茶文化节或大型学术讨论会。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拓宽了茶文化的功能,弘扬了茶文化。

人皆有雅致。一碗茶不仅折谢俗世生活,而且映照精神世界,承载文化景观。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茶经济是富国强民的重要产业,我们要充分发挥茶产业的优势,发扬传统美德,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民经济的实力。
参考文献:《茶经》、《唐末茶叶经济发展》、《中国茶文化》、《中国茶史》、《茶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