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灯火阑珊处

2020-09-30 16:20 作者:杰兄一  | 我要投稿

说起灯,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可能大部分现代人想的会是“电灯”。的确,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基本上已经被灯光包围,幽暗的地方基本上只有一小部分的窄巷小道,再也难以体会到一种纯粹的、夜晚的黑。

在城市中,即使没有灯光,也很难体会到夜的黑。因为在一个城市中不会所有区域都停电,你总能在窗口找到其他灯光,或者有其他灯光照进房间。

窃以为,世界上天然能给到人类安全感的大概有三样东西:太阳、大地、火光,可以很形象的形容为天、地、人。

历史告诉我们,掌握火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从此人们不用在漫长的黑夜中惊惶的等待天亮。这时,一堆火最重要的功能是取暖、制作食物和,恐吓野兽。至于照明,那是其次的。

火堆,或者浪漫点:篝火,大家应该有点熟悉,毕竟在青春年少时,篝火晚会可以说是最为期待的活动,篝火、少年、吉他构成的画面简直让人心生向往。而烧烤更是集体活动必不可少的活动。但是你有没有注意观察到,除非是很大一堆的篝火,否则篝火其实照不远的。

篝火


应该说所有没有经过聚光装置的灯火的照射距离都不远。

因为习俗问题,我的老家那边一般都会每户都备有几盏煤油灯,一般在喜庆日子里当长明灯点起来(话说这个习俗也快消失了,因为现在个人没办法买到煤油了)。前一阵子在老家,有一晚忽然停电了,从傍晚一直停电到深夜,我终于体验到了一把古人,或者说前几十年中国人经常体验的事。在煤油灯的照耀下用柴火做饭煮菜,在煤油灯的照耀下洗衣洗澡,最后在煤油灯的照耀下渡过一个晚上。

深刻的认识到豆大的灯光是多么的暗淡。

是的,很暗淡,暗淡到几米开外都完全看不清东西,宛如摘了千度近视眼镜的你。

尽管已经把火焰升到有两节手指高,烧出了浓浓的黑烟,但习惯了满屋亮堂的我们依旧觉得这灯光很暗淡,加上灯光在风的作用下不停的摇晃,让人有种感觉都没办法很好的看清书上的字。

当然,在屋子里经过墙壁的反射,屋里还是能勉强看清楚东西的轮廓,走路时可以避开,但想要看书,还是十分困难的。

据我老爸说,他小时候煤油灯也是奢侈玩意,他们大部分都是点蔑白,就是竹子内部白色那些。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不是所有竹子都适合当原料的,只有一两种合适。然后破开成一条条条的蔑白,再扔到河里或者水塘里用石头压住让其完全被水浸没。就这样浸了一两个月后再拿出来哂干,这样才能持久稳定的燃烧,不至于一下就烧没了。

老爸说这样的火把燃烧起来很亮,能比得上手电筒,然后还可以通过束紧放松来控制火把的火势。当然,走夜路里才会绑成火把,在家里时,只会折几根插在砖缝里当灯用。

当然了,这是往事了,现在的人才没心思花这么多时间抽作这样的火把。

除了煤油灯,还有蜡烛。蜡烛是个稀罕玩意,历史上很出名的一个例子:石崇王恺比富,他们比富的一项内容就是石崇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彩缎做屏障。可想而知白蜡在当时是很稀罕的物件,贵族才能用得起。当然了,直到解放前,蜡烛都不是穷苦老百姓能用得起的。

蜡烛比煤油灯的亮度更高一些,在烛光下能正常的看书写字。但还是那种句,没有经过聚光的蜡烛依然不能照亮远处。

但想要照得更远一些怎么办呢?当然是做成阵列。试想一下,南宋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里街市,“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灯光多么的辉煌,这不是几根蜡烛,几个灯笼能做出来的效果,是连成一片的灯火才能出来的效果,在带着昏黄却又强烈的灯火中,“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宝马雕车香满路”

此时,与我们步行街的霓虹灯光交织一起,映在手机上赛博朋克风的电影画面,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都融合在了一起,无分彼此。


灯火阑珊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