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罪学看学校教育(仅供参考)
以下部分内容摘自西北政法大学自编《犯罪学》(有删减)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不适应改革,不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从青少年犯罪特别是一些学生犯罪的情况来看,学校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在我国,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少年”是“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青年”则“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在我国《刑法》中,只存在“未成年人”这一概念,而并无“少年”、“青少年”或“青年”的相关定义。根据我国《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的年龄阶段为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人。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也主要是关于十四周岁到不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律和制度。(青少年犯罪现状研究_正义网 (jcrb.com)

1.忽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品德,个性和人生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教育措施,促使青少年形成优良的品德和良好的个性。但是我国的学校教育还存在忽视素质教育,进行片面教育的缺陷,很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政治)。由于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放松,淡化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即使有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或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实现对未成年人人格上的有效引导和塑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导致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道德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学校忽视审美教育(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有的学生没有受到情感,品德和精神的熏陶,他们的审美观发生了畸变,美丑不辨,荣辱颠倒。学校忽视劳动教育(劳技),会使受教育者缺乏劳动观念,歧视体力劳动,也不愿付出脑力劳动,没有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偏见
“劳动最光荣”
(2)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其中心理素质教育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在校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多元变化和繁重的学习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困惑和迷惘。由于缺少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有些学生心理极其脆弱,不懂得如何宣泄和排解心理压力,严重者个性发生畸变,产生偏执,自卑和多疑等不良心理。
心理课得不到学校重视学生也不会重视

(3)忽视生理知识教育(普及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消除性神秘、性愚味和性无知)。中学生刚进入青春期,他们对有关两性方面的事情发生了特殊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可是,由于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闭锁性的心理特征,他们内心的困惑又不敢向人请教,加上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使他们对性生理知识,性道德,婚恋观等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这对正处于发育成熟期的青少年极为不利。性知识,性道德教育的缺乏,人为地造成了性教育和性知识的神秘感,往往导致青少年性心理变态,在两性关系上出现越轨,失足的现象。
既要改变谈性色变,又要防止性庸俗化。
在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是否给学生足够课程时间,教育水平是否达标

2.教育方式不当。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社会化过程出现障碍的重要原因。在各种不当的教育方法中,负面效应最为明显的是淘汰教育和惩罚式教育。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在传统教学的班级授课制中采用集体教学,要实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叶圣陶
(1)淘汰式教育。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作用下,淘汰教育在我国成为极其普遍的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照和重视,即使他们有一些消极个性和不良行为也较易得到宽容和包容,由此很容易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视特殊,形成与他人格格不入,自我膨胀等不良倾向。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严重的挫伤,对学习产生极度的畏惧,厌倦情绪,灰心丧气。同时,部分教师也为“分数”所累,无心关爱这些因为学习成绩落后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对其放任自流,或者采取冷漠,歧视的态度,甚至将责任推给家长,推给学校。这就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失去信赖感,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滋事,逃学或过早走向社会,形成一支庞大的流失生队伍。这些人极易在不良群体或交往伙伴的影响下步入歧途。
(2)惩罚式教育。目前在我国,惩罚式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某些学校对学习成绩较差或者有违规行为的学生,缺乏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动辄做出调班,转学,留级的处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惩罚式教育对学生人格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不但不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尊重,反而会形成强烈的对抗心理,敌视学校和老师,并容易在厌学,反叛情绪的支配下实施反社会的行为。

3.教育结构中的缺陷。社会对其成员的教育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相互衔接的不同教育机构共同完成的。如果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某种结构的缺陷,就必然会造成某些从学校毕业的人不符合社会需求的情况。由于对社会生活既缺乏思想准备,又缺乏社会知识,更无劳动技能,学生心理上容易出现苦闷与恐惧。加之生活不能自立,学生会出现经济紧张的问题,在家庭,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往往会出现行为异常或与其他成员发生冲突和矛盾,引起越轨,违法犯罪等行为。现实中各级学校之间的教育相互脱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脱节,缺乏应有的联系和合作。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在家庭和社会中被否定。而这种相互脱节,割裂式的教育,则成为学生品德缺陷的重要原因。
社会是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