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郭敬明的眼泪,是迷失在物质里的悲哀

2020-12-13 22:14 作者:Seaweed-Lee  | 我要投稿

其实我一直挺喜欢郭敬明。

抛开郭的作品,他勤奋、有商业头脑,实现了一个小镇青年立足大城市的梦想。

客观来说,他已经比绝大多数人优秀。

但偏偏,他就不招人爱。

 

“尔冬升怼哭郭敬明”的热搜连续霸榜好几天。我看到视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已经如此强大(成功)的人也会脆弱的一面。那个急于辩白甚至掉下眼泪的人,像极了小时候做错事不知所措的我们。

这和郭平日里光鲜亮丽的形象,差距太大。

 

记得上一季郭敬明也哭过,不过是因为陈凯歌表扬了他的作品。郭敬明哽咽着说“自己很少受到表扬”,所以当陈肯定他的作品时,连带着觉得自己也受到了表扬。

可见郭是渴望主流对他的认可的。

这也不是郭第一次发表这样的言论,早年《南方周末》给他颁奖,郭发表了类似的言论——我一直认为南方系心中的少年英雄是另外一位,而我正好是他的反面。这还是作家时候的他。

 不难看出,郭希望得到主流认可,奈何不论作家圈还是电影圈,都不待见他?

 

有人说,因为他电影拍得太烂,圈钱,但中国圈钱的导演何止郭一位?最后受到如此争议的只有他。

有人说,他写的书很烂、抄袭,但不能否认,他的书造成过出圈的影响。

 

2015年小时代系列终章上映,影片最后有一个长达8分钟的长镜头。给人感觉眼前一亮——哎,郭敬明还是会拍电影的!?

电影多是蒙太奇剪辑而成,长镜头不论是运镜的难度,还是整体调度的难度,都是对导演的考验。所以长镜头常变成导演展示自己能力的一面旗帜。这个长镜头(当然是伪长镜)也变成粉丝声援的例证。

 

长镜头最初的运用是为了呈现一个不被打断的时空,给观众一个沉浸式体验。好的长镜头常常会让人忘了这是一个长镜头。比如《杀人回忆》里刑警来到犯罪现场的长镜头。这个长镜头首先完成了犯罪现场的展示,同时来回摆渡的镜头呈现了现场的混乱,更进一步展示了线索是如何一个个被破坏。

再看郭敬明的长镜头,基本是人物走来走去方便转场,镜头也多是复制粘贴前作,内容十分贫乏。且转换处非常生硬。它更像无缝转场,而不是长镜头。

当外行粉丝看到一个长镜头炸出来,怎么会觉得不厉害?

但内行一看:这拍得什么东西!

 

这就像信息不对称。包括写书,郭敬明懂一些知识,入了门,但离真正的大作还差得太远。郭利用懂得的一点知识产出一些看似高大上的作品,让观众买单。但在内行眼里,就是三脚猫功夫。

再加上郭敬明行事高调,热搜先于电影,毫不掩饰地追求经济效益。

对那些踏实拍电影/写作、追求艺术性、排斥营销的老前辈来说,自然看不惯。而话语权恰恰掌握在他们手里。

这样一来,主流圈不待见郭敬明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郭敬明也就成了最具争议性的导演/作家。

 

我还挺好奇,经历这次风波后的郭敬明会何去何从。

 

早年有人问梁文道,如果看待郭敬明和《小时代》?

梁对比了郭和菲茨杰拉德的种种相似处,比如同为畅销书作家、都是写拜金的物质生活、作家本人都是拼命跻身上流社会等等,最后调侃式地说了一句:说不定人家最后能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作品呢?

作为观众的我们都知道,这是揶揄。

但为什么有这么多相似处的郭和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的菲茨杰拉德地位迥异呢?

因为菲茨杰拉德看穿了拜金、物质背后的空洞、虚无。

而郭敬明,从他的作品和种种行为来看,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那份物质。

郭敬明的眼泪,是迷失在物质里的悲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