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物不同不算传统服饰?未必!
与文物不同不算传统服饰?未必!
图文来自:原创 北京汉服协会(筹) 汉服北京
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这是梦玥问答专栏的
第3期
汉北娘在日常工作、群内交流、后台留言看过很多提问。部分问题也让作为汉服“老司机”的汉北娘出乎意料。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无可辩驳的思想,成为了新的问题。这并非作为“老司机”高高在上的一种表态,同袍们开始穿汉服时代不同,接收到的信息、形成的理念不同是自然的事情,而作为一个社团,汉北娘非常在意新老同袍们对汉服及汉服运动有哪些问题,因此开设问答专栏,欢迎大家多多提问。
提问
Qustions
&
解答
Answers
Q1
与文物都不一样了,那还算传统服饰吗?
一个人戴眼镜、装假牙、割阑尾、拔智齿算不算改动?改了之后是不是这个人?改与不改,标准是本质特征而非非本质特征。文物和文献当然重要,那是基础,那么,在基础上,我们需要继续往上修建大厦,而不是直接住在基础上。传统,传承的是道统,简单说,是共性、是原理、是整体、是抽象,而不是具体的、细节的、个性的、个案的东西。与文物不一样,需要辩证地看待,是哪里不一样?怎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本质特征的不一样,还是非本质特征的不一样?简单粗暴地用文物来做唯一的判断标准,是不科学、不严谨的,最后滑向的是古装爱好,而非民族服饰。
A
Q2
盘扣是清朝才出现的吗?
现存最早的实物出现在唐朝,宋元时期也有文物发现,但是都处于隐蔽位置,作为辅助的服饰配件存在,在清代才第一次成为最普遍的门襟闭合方式。这是因为汉服体系整体造型以宽松为主,交领右衽这种形式用“系带结缨”即可完成闭合,布纽扣多用于圆领袍、褙子披风,而且都是较为隐蔽的位置,处于辅助功能。到了清代,因为整体服饰由宽松走向紧窄,由内外衽的交领变为几无内衽的偏襟,于是盘扣取代“系带结缨”,成为主流的门襟闭合方式。注意,这里是取代,取代的意思就是原先汉服体系中多样并存的主要种类消失,只剩下一两种。值得说明的是汉服体系中发展出的一个特例,是在对襟上衣上、在立领竖领上成排使用金属子母扣。这主要是贵金属和宝石的大量应用,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炫耀心态,除了闭合门襟之外,更重要的是把金属子母扣当作了一种“首饰”。金属子母扣在清代中晚期趋于消失。
A
Q3
为什么说汉服是很包容的?
汉服就像汉字一样,横着写也可以,竖着写也可以,是一个包容的文化体系。举一个例子说明:男生穿西装革履这样的西式服饰,只能搭配短发,不能搭配束发戴冠;而汉服体系,则长短不拘,短发有短发的风格,长发有长发的感觉。
A
Q4
穿汉服需要懂汉文化吗?
文化是什么?《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由大众创造的,体现在日用伦常之中,无需再额外设置一道门槛。从来没有听说过懂得俳句的人才能穿和服,从来没有听说过需要懂梵文才能穿沙丽,因此也无需读四书五经无需诗词歌赋就能穿汉服。它就像是空气、阳光和水那样,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所有人都可以直接去感触和享受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无需经过任何人设置的任何考核。文以载道、服以传情,穿民族传统服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当然,因此藉由这种服饰形式,引起了对背后的历史文化的兴趣,从而去了解和学习,自然是更好不过了。
A
Q5
如今越来越多的穿汉服的人喜欢考据文物,汉服复兴会不会成为中国人开始挖掘传统的典范?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在古代服饰名物考据层面,考据派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可以说,没有学术界和民间网友的大量考据和考证,没有一个名称一个概念地研究和较真,是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的。除了做好这些坚实的基础性工作外,还需要做好现代汉服体系的建构工作,在历史文物文献考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本质特征,找出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建构出一套能够指导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应用的现代汉服体系,以及相应的理论。汉服复兴不仅要成为中国人挖掘传统的典范,还要成为发扬传统的典范。
A
答者张梦玥,2005年发表《汉服略考》,第一次给“汉服”进行书面和学术的定义,《从“汉服”到“华服”》作者之一,研究方向为汉服理论。近日在“汉服广东汉粤”公众号开设“梦玥专栏”,系统和深入地阐述观点、辨析热点,想要深入了解汉服文化的朋友可以关注。另外在线答疑的直播活动也在筹备中,敬请期待!
对于本期同袍的问题,你有没有自己的看法呢?欢迎留言回答!
如果你有想问的,欢迎在下方留言,我们将在下一期对问题进行回答。我们真诚希望,能把这一板块作为同袍们交流思想的平台,所以,本留言区长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