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清語老乞大
中韓(中朝)關係,一直是學術討論的熱區,不論是元代設下征東行省,還是明代與朝鮮的宗藩關係,抑或是明清易代後,自居小中華的朝鮮要如何從尊明到奉清轉變等問題,乃至於日清戰爭之後的東亞格局變化,到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後的國際情勢等等。
但今天我並沒有要將視野放在國家層面討論問題,而是將視角下沉到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朝鮮商人,而在商業交流中,有一本很重要的書名叫《老乞大》。
甚麼是老乞大?「乞大」又作「乞塔」,是中文中契丹的同音異譯,出自蒙古語kitad,即對漢人或中國的通稱,所以老乞大就是老漢人,老中國的意思,也有一說老是遼的音變,是為遼契丹,題外話,現在西方稱中國為契丹的國家,好像只剩白俄羅斯(白羅斯,白俄羅斯也是對他的誤稱)
所以《老乞大》就類似現在的商用英語,只不過這本《老乞大》會隨著中國政權改變,而改變語言,如《蒙語老乞大》、《老乞大》、《清語老乞大》。簡單來說,《老乞大》就是古代商用中國語言教科書。
而在書中也用對話的形式提及為何朝鮮商人需要學漢語的動機,如下
你是高麗人,學他漢兒文書怎麼?
你說的也是,各自人都有主見。你有甚麼主見?
你說我聽著。如今朝廷一統天下,世間用著是漢兒言語,我這高麗言語,只是高麗地面裏行的,過的義州,漢兒地面來,都是漢兒言語,有人問著一句話,也說不得時,別人將咱們作甚麼看?
所以為了能夠與漢地商人乃至於官員溝通,所以朝鮮商人必須學習漢地語言。
至於為何文中是用高麗人,而不是用朝鮮,是因為老乞大的文本內容都是一樣的,元末明初以來沒有太大的改變,所以本書也保留一些當時漢兒言語(硬譯蒙古文) 的特色,以及一些當時的語言習慣。

最後我們如果從圖片上來看,會發現清語老乞大是用朝鮮的諺文標記滿文的發音,並在底下有諺文註解,如果不要想得太複雜,就將其類比到我們小時候的英文學習經驗,我們通常會用注音去標記英文字母的發音,設法記下英文單字。
來到總結,關於老乞大的研究還有很多層面可以探討,比如文本中的語法差異,以及庶民的生活樣態,而若從語言、文字學習本身的歷史來看,又是一個更大的坑,我這邊先按表不放,留待以後更有理解之後再來書寫,因為如同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馬騰在他的新書The Early Modern Travels of Manchu: A Script and Its Study in East Asia and Europe提到
Inventories of words and sounds, or dictionary making and phonological analysis, are not just sources for linguists, but should, like language itself, be studied by historians as well.
所以這便是我之後要努力的地方,從文字本身如何被記載流傳,發音以及轉述的歷史,以研究清帝國的語言是如何影響中國與這個世界的,但我不敢去修師大的聲韻學(聽說台大又是另一種分析的方式,不同體系),這部分會牽扯到明代官話的變化,南北兩方的流變等等。
後記:
我有一個老同學,他有一個朋友,有一個老同學,他有一個朋友,有一個老同學,他有一個朋友,有一個老同學,他有一個朋友。他最近也要帶學生學英文,當今世界秩序下的國際語言(這就是歐化的中文語法)。
所以寫這篇小短文,是要提醒他趕快去備課,不要再拖下去了。
至於上片關於𠊎亻厓英文學習个經驗,帝大个人可能毌有經歷過,也可能是因為𠊎亻厓系從偏鄉小學出來个,但𠊎亻厓偏鄉𠊎亻厓驕傲。
參考資料
莊吉發譯註,《清語老乞大》(台北:文史哲,2014)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The Early Modern Travels of Manchu: A Script and Its Study in East Asia and Europe》(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20)